瞄准“全市智能制造的新高地”新目标,成华蒲江结对破题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2-02 14:12

冬日,薄雾缭绕的田间,黄澄澄的柑橘挂满枝头,仿若一幅风景画,而在中德(蒲江)产业新城产业功能区内却是一番热闹的景象。

“我们之间的结对联动,要做什么?做成什么样?要达成怎样的目标?”这是1月15日考察蒲江合作区域时,龙潭工业机器人管委会副主任刘军频频提及的问题。与刘军一起考察并对成蒲合作区域产规、城规方案提升进行深度交流讨论的,还有成华区和蒲江县两地发改、投促、规自、经信等相关部门的负责人。

过去半年,这样的考察交流并不少见,用刘军的话来说,在3个月不到的时间内,双方已往来成华、蒲江之间将近20次。

频繁的往来,起源于成都创新推出的“一三圈层区域结对联动发展”。一个坐拥大熊猫这一世界级大IP,另一个则打造出明月村、铁牛村这样的文艺青年乌托邦,但成华和蒲江“联姻”却并不仅仅要打一张文旅牌。“以中德(蒲江)产业新城、成佳郊野总部重点片区为结对联动主要区域,同时推动在城市建设、农业、教育、卫生、文旅等N个领域深入开展结对联动,我们要构建郊区新城与中心城区优势互补、相互赋能的联动发展格局。”成华区发改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其中“成华蒲江中德产业新城智能制造产业园区”瞄准的是“全市智能制造的新高地”这一目标。

在实践中

结对发展的成蒲两地

如何发挥各自优势

拉长板、补短板实现共赢

达到1+1>2的效果?

瞄准“全市智能制造的新高地”这一新目标

对标先发区域先进经验

成蒲结对联动发展下一步该如何优化突破?

基于成蒲两地已开展的探索

成都发布——红星新闻深度报道组记者

进行了实地探访调研

1

“前店后厂”资源互补

破解重大项目招引难题

在半个月前,成华区和蒲江县联合接待了深圳一家生物医药企业的考察。

“这是成华和蒲江真正意义上第一次携手接待招商引资企业的现场考察。”谈及背后的原因,成华区投促局局长贾元波提到了一个关键词——“前店后厂”。

时间倒回2023年11月。成华区前往深圳,希望可以招引这家合成生物药赛道的“潜力股”,但正处于高速发展的企业对生产用地需求紧迫,对地处成都主城区的成华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

成都龙潭工业机器人产业功能区

如何精准匹配企业的用地需求,争取主动权?破题的关键在成华区与蒲江县共同提出的“前店后厂”模式。“前店”就是“总部”,位于成华区;“后厂”则是生产基地,位于蒲江县。预计五年后,产值可达30亿元,这对两地来说无疑是双赢,双方一拍即合。去年11月下旬,成华区招商团队第二次赶赴深圳,这次同去的有蒲江县招商团队,还有双方的满满诚意——与企业需求高度匹配的蒲江生产用地方案。这让企业大为动心,当即决定来蓉实地考察,并表示,“成华蒲江的融合发展,资源要素互补,让我们看到了新的投资契机。”

“目前这家生物医药公司已经结束了在成华和蒲江的现场考察,下一步工作正在加紧推动中。”贾元波还透露,发挥“前店后厂”模式优势,将办公、研发总部放在成华,生产、物流基地设在蒲江,本月成华和蒲江还将迎来另一家国内物流行业链主企业考察,两地都希望能争取这家链主企业带动上下游产业链落地成都,“目前看来,这家企业落地成都的希望很大。”

在贾元波看来,结对区域并不是单向的支援,其中包含着两个层面的逻辑:一个是优势互补,双方的合作不仅拓展了成华区的产业载体和空间,同步也拓展了蒲江人才、创新等产业发展资源,双方相互赋能,另一个则是优势的叠加,成华蒲江双方正在推动成立一只新的产业引导基金,通过基金撬动,建立起利益共享机制。

建设中的成都(蒲江)国际田园生态商务区

联动招商,两个区域在产业定位、产业规划方面如何避免不良竞争?

“两地协同招引产业链重大项目,肯定不是‘争地盘’,而是错位招商、抱团发展。我们双方根据各自产业发展和细分赛道,共同绘制了招商图谱。”蒲江县投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成华是成都主城区,蒲江是郊区新城,两个区域经济量级不同,产业定位也不同,各自会选取区域内的优势产业,增强推介的针对性和精准性。比如,南京举行的推介会上,成华区发布了六大产业功能区的74个商业写字楼群项目投资机会清单,而蒲江县则重点介绍了蒲江国际铁路物流港和国际田园生态商务区。

贾元波也认为,成华和蒲江的产业资源和发展方向是有差异的,聚力有效投资和招大引强,关键是要看如何扩大“增量”。他提到,蒲江一家生物技术企业在发展中遭遇到紧缺人才招引难,通过结对联动,这家企业决定将研发迁至成华区,人才招引难题迎刃而解。

2

“双飞地”双向赋能

能否发挥出1+1>2的效果?

携手“走出去”,协同招引产业链重大项目,仅仅是结对联动双方的其中一步,更广层面上要在空间、资源、要素、产业方面形成联动,共同探索联合规划、联合开发、联合运营、联合强链的全生命周期产业合作发展方式,聚合形成新的比较优势。

中德(蒲江)产业新城、成佳郊野总部重点片区,是成华区和蒲江县的结对联动主要区域。“围绕拓展新动能新空间,目前我们正在全力推动在中德(蒲江)产业新城产业功能区内,打造6.7平方公里的成蒲中德产业新城智造联动合作区。”刘军介绍,依托成华区在数字通信、智能机器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都市工业优势基础,联合蒲江县,按照“总部+基地”“研发+生产”“头部+配套”的模式共同打造一个新的园区。刘军特别提到,与其他结对区域有所不同的是,在这个结对联动区内,将探索“成华+蒲江+产业运营商”三方共建模式,引导企业或机构在蒲江建设制造基地、设立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基地等,将成华作为主城区的区位优势、信息优势、产业优势和蒲江县作为郊区新城的空间资源优势、生态环境优势、机会成本优势、生活成本优势嫁接融合,共同转化为协同发展的新动能,努力将“成华蒲江中德产业新城智能制造产业园区”打造为全市智能制造的新高地。

当然,这并不是一个在短期内就能达到的目标。在1月15日的成蒲合作区域产规、城规方案提升深度交流讨论中,“双飞地”模式被频频提及。

区域结对联动发展,如何发挥各自产业优势,持续拉长板、补短板,发挥出1+1>2的效果? 刘军说,无论是成华还是蒲江,在主导产业发展上都还处于成长期,都不具有绝对优势,要想发挥1+1>2的效应,就要扬长避短,互为桥头堡、互为后花园,比如发挥成华区在招引人才、科技研发等方面的优势,为蒲江企业提供人才、技术、研发等优势服务,延长产业链条。同时,发挥蒲江绿色生态本底优势,壮大成华都市工业、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最终实现合作互利共赢。

“相对于其他区域结对联动,我们要在‘双飞地’模式上合作创新,我们的结对联动并非‘输血式’对口帮扶,而是要优势互补、双向赋能,实现合作共赢。”刘军的这一观点,也得到了中德(蒲江)产业新城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刘琳的赞同。

在过去几个月,刘琳和蒲江相关部门负责人多次前往成华区考察学习,对两地产业定位进行了精准深入分析,互相沟通交流,就智能制造园的建设进行了初步磋商。刘琳说,“总部+基地”的模式下,双方产业发展是优势互补的,比如在智能制造、工业机器人方面,蒲江也有同产业链的企业,还有实践培训基地,再比如在生物医药领域,都有很多契合点,“下一步,我们要进一步落实前期商定的工作,形成一个企业联盟,共同推动智能制造园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建好标准化厂房,争取引进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入驻。”

3

对标区域结对发展先发区域

下一步成蒲结对如何优化突破?

区域结对联动,旨在有效解决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但在结对过程中,双方如何具体协同协作、利益如何分配共享等问题也随之而来。

贾元波明显感受到了资源投入方面的压力。“虽然我们在要素共享联动上进行了探索,但是从资源要素的投入上看,目前主要依托双方国有平台公司进行投入,比如在重大产业化项目招引时还需要市级层面的政策支持和市级产业资本助力,以更专业的角度和更大力度一起来促进一些重大项目落地。”

同样的,刘军也坦言,目前结对双方虽然摸清了一些领域的资源底数,但缺少市级层面上的多元推进机制、精准要素保障机制、考核评价机制。

将目光放至全国,不少先发区域对区域结对发展有很多探索经验。比如,江苏南北合作,以共建合作园区为抓手,坚持苏南“三为主”、苏北“三到位”,按投资收益挂钩、共同反哺原则健全利益分配机制,形成了“造血式”的合作。再比如,浙江山海协作,根据各地不同情况,形成了产业、科创等“飞地”开发机制,以土地指标的合理调配为重点,创新探索“多类飞地”与“反向飞地”,因地制宜推动“山”与“海”携手同行。

成都(蒲江)国际田园生态商务区内的碳交易服务中心效果图

对标先发区域的先进经验,成华和蒲江两地结对发展下一步如何优化突破?

“聚焦‘有人干’,我们两地已经构建‘1+1+3’的组织体系。”成华区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聚焦“有钱干”,成华蒲江拟共同设立总规模10亿元的成蒲联动产业发展基金,主投联动发展区产业化项目,目前已形成了初步基金要素表,各项工作有序推进中。同时,双方已共同设立“成蒲联合招商专项经费”,开展联合招商。该负责人特别提到,聚焦“可持续”的共享利益,按照全市有关规定,探索建立“统计分算、财税分成”等利益共享与利益有效链接机制,将联合发布城市机会清单,推动双方由结对联动的“物理反应”升华为共融共兴的“化学反应”。

蒲江县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也透露,目前成华和蒲江正在筹备组建合资公司,主要业务包括园区开发、投资建设、管理运营、招商引资等,“目前双方已分别请科研公司对合资公司注册地中德(蒲江)产业新城进行测算,正在协商利益分配机制。”

“立足双方资源优势,更好发挥中心城区的扩散效应,更好激活郊区新城的资源优势,形成1+1>2的聚合效应,我们希望在不久的未来能够培育出几个智能制造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刘军对此充满期待。

原标题:《瞄准“全市智能制造的新高地”新目标,成华蒲江结对破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