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财务数据情况
2021年报 2020年报 本年比上年增减(%) 2019年报数据四舍五入,查看更多财务数据>>
二、分红送配方案情况
不分红
三、业务回顾与展望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2021年,疫苗接种范围扩大,疫情防控取得一定成效,全球经济增速在2020年低基数基础上显著反弹。在宽松的货币政策与供需缺口扩大的多重影响下,全球大宗商品价格连创新高,引发通货膨胀率快速上升,美联储开始逐步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加息预期随之升温。同时,我国受益于严格的疫情管控措施与稳中求进的政策步调,经济持续稳定恢复,势头良好。报告期内,我国GDP达人民币114.37万亿元,同比增长8.1%。面临诸多外部不确定性,A股市场经历整体微涨、个股分化显著,其中,上证指数上涨4.80%,深证成指上涨2.67%,创业板指上涨12.02%;交投活跃度持续提升,2021年沪深股票日均成交额10,583.74亿元,同比增加24.82%;同时,债券市场震荡偏强,10年国债收益率下行36bp至2.78%附近,中债总全价指数上涨2.28%。
公司秉承“稳增长、控风险、促改革”的经营策略,紧扣“两提升、两稳固、一突破”中心工作,取得了优异的业绩,新一期战略实现了良好开局,公司经营业绩大幅增长,ROE明显提升,均创2016年以来新高;收入均衡转型成效突出,轻重资产业务齐头并进,公司估值显著提高;东证资管、东证期货和东证创新等子公司净利润创历史最好水平,对公司业绩形成有力支撑;市场竞争力大步提高,投行业务主要指标进入行业前十,财富管理业务转型获市场高度认可;机制改革成效显现,管理扎实稳健,分类评价重获AA评级;公司发展理念和文化建设等软实力广受好评,获评券商文化建设实践A类,明晟ESG评级由BBB升至A级。
公司资产管理业务抓住发展机遇,品牌优势继续扩大。东证资管的营收利润双创新高,年末管理总规模超3,600亿元,较年初增长23%。汇添富基金坚持一切从长期出发,持续锤炼投资管理、产品创新、客户服务、风险管理四大核心竞争力,经营业绩再创新高,年末管理总规模突破1.2万亿元。
公司大自营板块围绕去方向、降波动,推进FICC、衍生品、量化、做市等为代表的销售交易转型。公司在银行间市场现券成交量、利率互换交易量、银行间现券市场做市成交量、债券通成交量均位居行业前列。公司国开债和农发债做市均排名全团第一,国债期货做市获得中金所优秀做市商金奖第1名。场外衍生品业务表现强劲,规模同比增长超20倍,中金所期权做市月评前三,沪深交易所ETF期权月评A以上。
公司财富管理转型实现有效突破,收入结构进一步优化,大力推进产品代销业务。截至年末权益类产品保有规模647亿元,较期初增长43%,股票+混合公募基金保有规模券商排名第7。公司获批公募基金投顾业务资格并同批首家获准开业,抓住投顾牌照规范契机,探索渠道创新拓展,开启券商基金投顾业务合作新模式。
公司投资银行业务竞争力大幅提升,股权融资规模指标迈入行业前十。公司积极发挥集团资源优势,为优秀的实体企业提供专业的全产业链投行服务,积极助力实体经济发展。东方投行主承销年内融资规模第二大的科创板IPO和辉光电,主承销注册制新股询价新规实行后首批创业板询价项目明月镜片(301101),首次入围工行、中行、上海银行(601229)的债券融资项目,承揽多个首单创新债券项目,保持债券零违约。
公司积极拓展资本补充,完善考核机制。A+H股配股工作取得重要进展,配股相关议案经股东大会审议通过,获得中国证监会机构部出具的配股事项无异议的监管意见书,配股申报获得中国证监会发行部和国际部受理,推进配股工作成为公司下一阶段重点工作之一。公司完成董监事会换届工作,优化公司领导班子成员激励约束考核机制,持续完善各部门、子公司绩效考核体系。
公司持续强化合规风控穿透管理,提升集团范围内合规风险垂直管理力度,有效保障公司平稳运行,全年未发生重大违法违规事件,各项风控指标持续符合监管要求,公司获评证券公司分类评价A类AA级。
公司有效提升财务管理水平,为使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动态调整各业务板块资产负债配置,有效促进公司ROE的提升,增进了财务管理效能。公司稳步提升流动性精细化管理和主动管控水平,进一步优化债务结构,降低了融资成本,流动性指标持续符合要求。为进一步整合资源、提高效率,有效提升业务拓展与客户综合服务能力,审议通过公司吸收合并公司投行全资子公司。
金融科技聚焦重点领域,公司加快数字化转型进程。赋能业务发展,形成科技与业务的双轮驱动与深度融合,为公司财富管理、机构及零售服务、自营投资等各业务板块提供专业全面的技术支持。公司试点技术干部派驻业务部门和OKR管理模式,提升管理效率和科技赋能力度。加强产学研融合,多项创新成果在业内屡获殊荣。
公司加强战略引领执行,制定发布2021-2024年公司战略规划,围绕重点工作加大了督办跟踪力度,推进公司战略落地。公司长期注重社会责任及环境保护工作,大力推进行业文化建设,成立“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发布“东方证券碳中和指数”,公司被纳入恒生A股可持续发展指数。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2021年,我国有效统筹疫情防控,有力发展经济社会,稳字当头,全年经济增速位居主要经济体前列,资本市场交投活跃度进一步提升。报告期内,证券行业实现营业收入人民币5,024.10亿元,较上年同期提升12.03%;实现净利润人民币1,911.19亿元,较上年同期提升21.32%。其中,证券行业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服务实体经济取得新成效,2021年实现投资银行业务净收入人民币699.83亿元,同比增长4.12%;持续推进财富管理转型,服务居民财富管理能力不断提升,全年实现资管业务净收入人民币317.86亿元,同比增长6.10%,实现代理销售金融产品净收入人民币206.90亿元,同比增长53.96%。资本规模方面,证券行业资本实力不断增强;截至报告期末,证券行业总资产为人民币10.59万亿元,净资产为人民币2.57万亿元,较年初分别增长19.07%、11.34%。
报告期内,公司整体实力和行业地位稳中向好,经营业绩显著增长。投资管理业务保持行业领先地位,财富管理转型迎来新突破,投资银行业务排名有所提升,FICC及衍生品业务布局不断完善。公司严守风控底线,在证券公司分类评级中获评A类AA级,连续13年获得A类AA级或A级券商评级。
三、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业务情况
公司是一家经中国证监会批准设立的提供证券、期货、资产管理、投行、投资咨询及证券研究等全方位、一站式金融服务的综合类证券公司。经过多年发展,公司形成了自营投资、资产管理、证券研究等优势业务的业内领先地位。
报告期内,公司主要从事以下五大类业务:投资管理公司为客户提供资产管理计划、券商公募证券投资基金产品及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管理。
公司通过全资子公司东证资管开展资产管理业务,提供包括集合资产管理、单一资产管理、专项资产管理和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在内的完整的资产管理业务产品线。
公司通过持股35.412%且作为第一大股东的联营企业汇添富基金为客户开展基金管理业务。
公司通过全资子公司东证资本从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管理业务。
经纪及证券金融公司开展证券及期货经纪业务,并为客户提供融资融券、股票质押回购、场外交易及托管等服务。
公司的证券经纪业务主要是通过营业部接受客户的委托或按照客户指示代理客户买卖股票、基金及债券。
公司通过全资子公司东证期货开展期货经纪业务,东证期货是上海期货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会员及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全面结算会员,为客户提供商品期货经纪、金融期货经纪、期货投资咨询、资产管理、基金销售等服务。
公司通过东证期货旗下全资子公司东证润和开展风险管理业务,通过期货、现货两个市场的仓单服务、基差贸易、场外期权帮助企业管理经营价格风险。
公司的融资融券业务主要是投资者向公司提供担保物,借入资金买入证券(融资交易)或借入证券并卖出(融券交易)。
公司的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业务是指符合条件的资金融入方将其持有的股票或其他证券质押给公司,从公司融入资金,并约定在未来返还资金、解除质押的交易。
公司为客户提供OTC金融产品,同时提供转让及做市报价等服务。
公司托管业务主要包括为私募基金、公募基金等各类资管机构提供资产托管和基金服务等。
证券销售及交易公司的证券销售及交易业务以自有资金开展,包括权益类投资及交易业务、固定收益类投资及交易业务、金融衍生品交易业务、创新投资及证券研究服务。
公司从事专业的权益类投资及交易业务和固定收益类投资及交易业务,投资及交易品种包括各类股票、基金、债券、衍生品等,同时积极布局FICC业务。
公司开展金融衍生品交易业务,灵活运用衍生品工具和量化交易策略,以期获取低风险的绝对收益。
公司通过全资子公司东证创投从事另类投资业务,投资产品包括股权投资、特殊资产投资、量化投资等。
公司向机构客户提供研究服务,客户通过公司进行基金分仓,并根据公司提供的研究服务质量确定向公司租用专用单元交易席位以及分配的交易量。
投资银行公司的投资银行业务主要通过公司固定收益业务总部和全资子公司东方投行进行。
公司提供股票承销与保荐服务,包括首次公开发行、非公开发行和配股等再融资项目的承销与保荐服务。
公司提供债券承销服务,包括公司债、企业债、国债、金融债等承销服务。
公司提供并购重组、新三板推荐挂牌及企业改制等相关的财务顾问服务。
管理本部及其他业务公司的管理本部及其他业务主要包括总部资金业务及境外业务等。
总部资金业务主要包括总部融资业务和流动性储备管理。
公司通过全资子公司东方金控开展国际化业务,业务经营地位于香港。东方金控通过其全资子公司东证国际及各持牌公司经营由香港证监会按照《证券及期货条例》规管的经纪业务、资产管理业务、投资银行业务、保证金融资业务等。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公司核心竞争力体现在公司治理、人才队伍、优势业务、合规风控和党建文化等方面。
1、长期坚定的股东支持和持续规范的公司治理
公司股东结构长期保持稳定,股东对公司经营发展及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尤其在公司资本运作、市场化机制改革等重大事项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公司按照A+H两地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的要求,健全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合规风控制度和内控管理体系,有效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确保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层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报告期内,公司配股公开发行证券预案经股东大会审议通过,配股申请获中国证监会受理,此次再融资将有效扩充公司资本实力,提升市场竞争力和风险抵御能力;公司顺利完成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层的换届工作,保障了公司有效治理,规范运行;公司2021-2024年战略规划正式发布,进一步加强战略顶层设计;推进领导班子考核薪酬激励约束机制改革,充分调动积极性、进取心和凝聚力。
2、团结进取务实高效的高管团队和业务团队
公司高管团队具有多年的证券及金融行业从业经历,对金融与证券行业拥有深刻的洞察与丰富的管理经验,为公司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公司拥有专业化、高素质、较稳定的业务团队,多年历练积累了丰富的市场经验,专业能力突出,领军人才、骨干人才不断成长。
报告期内,公司充实了高管团队力量,调整高管分工,高管团队呈现年轻化、专业化的新特点;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干部竞聘、“金帆行动”青年建功成才大赛等,发现、培养和选拔青年业务骨干和管理人才;优秀人才引进模式不断迭代创新,轮岗交流机制不断深化,干部队伍年轻化建设有所成效。
3、优势业务不断巩固发展
经过多年深耕,公司已在证券投资、固定收益、资产管理、基金管理、期货经纪等领域建立起品牌效应和竞争优势。证券投资和资产管理业务始终践行价值投资理念,东证资管坚持以客户利益最大化为宗旨,不以盲目追求资产管理规模为导向,“东方红”品牌享誉市场;汇添富基金形成了行业领先的运作模式与稳定一流的整体能力,致力打造中国最受认可的资产管理品牌;固定收益业务投资收益保持稳定,深化销售交易转型,FICC全业务链布局完善;私募股权基金管理业务业绩处于行业前列;东证期货坚持以金融科技助力衍生品发展为主线,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报告期内,东证资管行业地位继续领先,资产管理业务净收入排名行业领先,产品长期业绩优异,近五年权益类、固定收益类基金绝对收益率均排名行业靠前;汇添富基金总规模超1.2万亿元,非货币基金月均管理规模排名行业领先,国际化再进一步,获准设立汇添富基金美国子公司;公司固定收益投资规模稳定,持仓结构优化,新获银行间市场做市商资格;东证期货客户权益规模、全市场成交量持续行业排名靠前,东证期货分类评价结果为A类AA级。
4、合规风控工作扎实有效
公司坚持“全员合规、风控为本”的理念,以稳健的风险文化为核心,以健全的制度体系为依据,以专业的管理工具为支撑,形成“文化—人—制度—工具”的合规与风险管理闭环体系。近年来,公司全员合规和风控意识不断增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不断优化,合规与风险管理的有效性不断提升。
报告期内,公司成立合规穿透项目小组,按照集中、穿透的原则,制定相关管理方案,大力提升集团合规风控的垂直管理力度;集团并表管理工作进展顺利,集团风控指标并表管理系统上线运行;加强稽核项目管理和稽核质量控制。公司全年未发生重大违规事件和重大风险事件,证券公司分类评价结果为A类AA级,已连续13年保持券商分类A类评级。
5、坚持党建企业文化和市场化机制有机结合
公司高度重视党建和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不懈厚植“合规、诚信、专业、稳健”的行业文化理念,持续做好企业文化建设,推动文化软实力转化为发展硬支撑,系统化统筹推进ESG和可持续发展工作。同时,公司始终注重推进市场化机制建设并不断优化创新,不断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
报告期内,公司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及上级党委各项重大部署要求,抓实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等。公司大力推进行业文化建设,在证券公司文化建设实践评估中获评A类。公司被纳入恒生A股可持续发展企业指数,公司MSCIESG评级提升至A级,为境内证券公司的最高评级。持续打造企业文化品牌,举办职工文化节系列活动,继续开展企业文化品牌项目。推动各业务条线市场化体制机制建设,持续优化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体系,完善指标评估与考核方式。
五、公司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近年来,随着佣金率的逐渐下降以及市场的日趋饱和,传统业务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证券公司开始积极谋求多元化发展道路。目前我国证券行业整合加速,行业竞争格局呈现集中化、多元化的趋势。具体特征如下:
集中化提升中国证监会实行以净资本为核心的风险监管体系以来,各种新业务的开展也对净资本规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证券行业“马太效应”日益凸显,行业资源正向规模较大、资本实力雄厚的优质券商快速集中,证券行业集中度正在快速提升。随着我国证券行业的市场集中度不断提高,证券行业已形成资本规模较大的证券公司为主导的竞争格局,强者恒强的头部效应逐步展现。
中长期看,证券行业加快并购整合符合政策导向及行业发展规律。首先,证券行业逐步加快并购整合是践行金融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体现,有利于优化证券行业的机构体系、市场体系、产品体系,有助于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金融服务;其次,并购整合有助于增强证券行业的整体竞争力,有助于内资证券公司直面国际投行的全面竞争;最后,从成熟资本市场的发展经验看,证券行业逐步走向整合是行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必经阶段。对于大型证券公司而言,通过并购整合能够进一步巩固自身的行业头部地位;对于中小证券公司而言,在能够产生协同效应的前提下,通过并购整合能够快速实现自身的跨越式成长,实现“弯道超车”。
多元化发展目前证券行业公司业务范围趋同、收入结构相近,差异化程度较小。总体上讲,中国证券公司盈利模式的差异化仍然不显著、同质化竞争局面未能根本改变。但是,随着证券行业的业务边界不断拓展,证券业务资格逐渐扩散,证券行业竞争加剧倒逼证券公司主动探索特色化、专业化的发展路径,差异化发展趋势已经露出端倪。证券公司将不断探索创新业务和创新产品,证券公司收入结构将逐步改善,证券行业盈利模式也将呈现差异化趋势。其中,资本中介型、资本型业务等重资产业务收入贡献大幅提升,进一步利好资本实力较强的大型券商。
综合金融服务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发展和直接融资的快速增长,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更趋多元化、个性化、精细化,对证券公司服务的专业度和多样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证券公司必须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变,一方面,需要转换经营理念,从倚赖牌照优势向价值引导和资源配置回归,着力打造适应资本市场长远发展要求的定价能力、销售能力和产品设计能力等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具备产业思维,从客户需求出发,协同打造以风险投资、股权融资、债券融资、并购重组、资产证券化、资本中介、资产管理等为核心的综合金融服务体系,满足客户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投融资需求。
金融科技赋能全球进入数字经济时代,金融科技应用成为证券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从服务业务向赋能业务和引领业务转变,金融科技持续改造和提升客户体验,改变交易模式,催生新业态,提升投资决策、风险定价、产品设计的智能化水平。金融科技深刻改变了客户需求方向,一体化服务方式成为满足客户需求的必要条件;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平台化”发展,淡化了金融机构传统的渠道概念,通过平台化的运营体系实现网式连接。可以预期,随着监管政策的持续引导和支持、互联网企业“跨界”经营带来的压力以及新冠疫情防控催生的服务线上化的需求等,证券公司将持续加强金融科技统筹规划和投入,以推进金融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
国际化发展自2002年《外资参股证券公司设立规则》实施以来,外资金融机构陆续在中国境内设立代表处和合资证券公司。为进一步鼓励中国证券业对外开放,2018年,我国出台的《外商投资证券公司管理办法》提到“允许外资控股合资证券公司”和“逐渐放开合资证券公司的业务范围”。自2020年4月中国证监会宣布在全国范围内取消证券公司外资股东持股比例限制以来,各大外资巨头在华扩大业务的消息不断涌现。
2018年以来,部分证券公司陆续获得跨境业务试点资格,在资本市场双向开放的背景下,鼓励证券公司“走出去”的政策导向已现端倪。个别国际业务开展时间早、业务开展程度高的证券公司,国际业务收入贡献度日益显著。随着政策导向的倾斜、国际业务开展的逐步深化。
证券公司将紧抓全面对外开放带来的资本市场改革机遇,充分发挥专业和客户资源优势,打造境内外资源协同平台,形成本地市场与跨境联动相辅相成的良性循环,满足实体经济多品种、跨区域的全球资源布局和资产配置需求。未来国际业务将逐步成为各证券公司打造多元化收入结构、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的重要一环。
(二)公司发展战略
2021年,公司发布实施2021-2024年战略规划。根据本轮战略规划,公司以“为实体经济、社会财富管理提供优质综合金融服务;为员工创造美好生活;为股东、员工、社会实现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回报”为使命,以“成为具有一流核心竞争力,为客户提供综合金融服务的现代投资(000900)银行”为愿景,坚持“客户至上、以人为本、专业服务、开拓创新”的核心价值观,秉承“团结、进取、务实、高效”的企业精神,努力实现新一轮战略发展目标。
公司2021-2024年规划期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坚持一流现代投资银行的专业化、高质量发展,努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在规模实力和经营效益上力争接近行业第一梯队水平,为资本市场改革发展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贡献更大力量。并将业务转型有效推进、客户数量和质量显著提升、经营效益不断提升、数字化转型加快、人才队伍年轻化和专业化、合规与风险管理有效等作为具体目标。
围绕以上战略目标,公司将“数字化转型、集团化管理、国际化布局”作为战略驱动,将“聚焦三大客户体系,构建四大业务集群,提升六大管理效能”作为总体战略框架。规划期内,以客户为中心,重构聚焦三类客户的服务体系;以综合金融服务为导向,构建四大业务集群;以提升管理效能为目标,完善六大管理支持体系。通过以上措施,积极推进公司新一轮战略目标的实现。
(三)经营计划
2022年,公司工作的总体思路是秉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总基调,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以实干促改革,以创新谋发展,深化核心领域变革,实现“主营业务核心竞争力增强、资本运作有效、市场估值提升”三者有机结合,努力实现“三稳三进”。总体策略是在新一期战略规划良好开局基础上,以绩效提升为导向,以强化责任担当为保障,围绕“两提升、两稳固、一突破”,全面促进三大战略驱动发展,乘势推进四大业务集群建设,深化资本、人才、机制、管理、科技五大领域改革攻坚,确保不发生重大的违法违规风险事件,推动公司再创佳绩。
公司将深入推进合规风控垂直化管理,压实全面合规风险管理职责,确保稳健经营不发生重大风险事件。公司做好顶层设计促进改革攻坚,加强基础管理提升管理效能。公司全面落实新一期规划任务,加快三大战略驱动房发展,优化集团化管理,统筹公司整体资源配置,打造“一个东方”,推动业务管理协同;结合实际聚焦突破,全力提高金融科技赋能效率,实现数字化转型目标;推进境内外经营优势的相互转化,稳步推动业务一体化管理。公司乘势推进业务快速发展,以客户为中心构建四大业务集群,抓住时代大机遇,推进财富管理业务大发展;发挥投研业务优势,提升机构全链服务水平;以投行为引领,建设企业客户全方位协作体系;下大力气强基固本,保持特色资管业务品牌。
(四)可能面对的风险(包括落实全面风险管理以及合规风控、信息技术投入情况)
1、公司面临的主要风险及应对措施
公司业务经营活动面临的风险主要有: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洗钱及恐怖融资风险和声誉风险等,具体来讲,主要表现及应对措施如下:
(1)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公司持有的组合因市场的不利变动而导致损失的风险。市场风险可分为证券资产价格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和商品价格风险等,分别是指由证券资产价格、利率、汇率和商品价格等波动给公司带来的风险。
公司建立覆盖全集团的资产负债配置及风险限额体系,反映公司整体市场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能力。在公司整体业务授权框架下,各项业务实行分层级的风险限额授权,对各项业务及产品实施有效控制,确保风险水平在公司设定的风险偏好之内。公司各业务部门、各分支机构、各子公司是市场风险管理的第一道防线,公司风险管理职能部门负责统筹公司的市场风险管理工作。
公司运用逐日盯市、集中度分析及定量风险模型对业务规模、风险敞口等进行管理,建立动态止损机制,通过敏感性分析寻找影响投资组合收益的关键因素,并通过情景分析、压力测试等方法评估投资组合对于极端市场波动的承受能力。
公司密切关注宏观经济指标和趋势,重大经济政策动向,评估宏观因素变化可能给投资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定期监测市场风险控制指标,对投资策略进行调整,建立重大事项处置决策、执行及责任机构,制定各种可预期极端情况下的应急预案,并根据严重程度对重大事项进行分级和管理。
1○证券资产价格风险公司具有传统优势的权益类自营业务投资规模相对较大,由于其盈利及风险状况与市场景气程度高度相关,因此公司的市场风险主要集中于此。
2021年,全球经济逐步从底部恢复,但整体格局呈现复苏不均衡、不同步的特点。中国以有效的防疫机制和完整的产业链优势引领全球经济复苏,继续保持稳中向好的韧性,但同时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股票市场风格轮动加剧,黄金赛道食品饮料、医药生物、家用电器等行业大幅回撤,碳中和成为贯穿全年的行情主线,相关的新能源车、光伏等高端制造板块涨势迅猛。A股市场整体呈现结构性牛市和隐形股灾的严重分化。在此背景下,上证指数年末收盘于3639.78点,较上年同期上涨4.80%,深证成指收于14857.35点,年度涨幅为2.67%。为监控市场变化情况对权益类证券价值的影响,公司每日跟踪持仓变化情况,通过实施多元化投资策略,适时调整仓位,并运用股指期货、股票期权等权益类衍生工具进行对冲,控制市场风险敞口;同时,公司通过对行业和单票的分散投资,加大对投资集中度风险的控制。
此外,公司审慎控制各类复杂金融衍生品业务规模,严格执行场外期权等高风险衍生品的产品定价、对冲策略和回测结果的模型风险审查工作流程,严控市场风险。公司衍生品业务主要以低风险套利业务为主,因此面对的市场风险暴露相对较小。
②利率风险
公司资产中有关利率风险的部分主要包括债券投资和货币性存款等相对低风险业务。
2021年,资金宽松、信用快速收缩的特征较明显,市场配置力量持续下推利率,利率曲线的形态前陡后平。上半年,国内经济较为良好,但是主要贡献力量来自外需,内需一直相对偏弱,而疫情对经济仍有干扰,因此货币政策整体保持宽松,流动性部分时点遇到扰动,但是大体上围绕7天逆回购中枢波动,保持相对充裕。下半年房地产市场快速下行,叠加疫情和供给扰动,国内经济增速回落,7月降准快速落地,货币宽松预期再次上升,信用收缩未见明显好转,推动债券收益率继续震荡下行。公司债券持仓规模与上年末相比略有上升,公司占总持仓市值75.01%的券种集中分布于久期0年至5年的区间内。债券组合加权平均久期由上一年末的3.38年增加至4.30年;截至报告期末,基点价值为人民币3719.83万元左右,较上一年末有所增加。
基于对利率及债券市场的分析判断,公司固定收益类证券自营业务投资规模平稳上升,投资组合久期控制有力,整体资产受利率波动变化影响较小。同时,使用利率互换、国债期货等投资品种,对冲可能的利率风险。
③汇率风险
在经历了2020年国际金融市场的大幅波动后,2021年人民币汇率波动性有所下降,人民币相较美元及主要非美货币延续强势表现。全年来看,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基本围绕6.35-6.58区间双向波动,在上半年跟随美元指数先贬后升,下半年则主要呈现横盘震荡走势。
公司加强了对外汇市场的研究,跟踪境外资产价格变动,监控汇率风险敞口,并通过合理利用汇率类衍生品进行对冲、缓释,有效管理汇率风险。
④风险价值
风险价值(VaR)是在一定置信水平下,持仓投资组合在未来某一时间段内由于市场价格变动导致的可能损失。公司采用置信区间95%、持有期1天的VaR来衡量公司金融产品投资组合的市场风险状况。2021年,公司权益类投资组合的VaR值因市场环境及持仓配置等因素呈现出一定程度的波动。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总体市场风险在95%置信区间下VaR为人民币1.47亿元。
(2)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主要指债务人或交易对手未能履行合同所规定的义务或信用质量发生变化,给公司造成损失的可能性。一是直接信用风险,即由于发行人未能履行约定契约中的义务而造成的风险;二是交易对手风险,即在衍生品交易或证券融资交易中由于交易对手方及融资方违约造成的风险;三是结算风险,即在交易的清算交收过程中的违约行为,简言之是公司履行交付行为而交易对手方违约。
公司围绕净资本管理与风险承受度,分层次、分模块,统筹管理规模、交易对手、风险敞口等风控指标,从品种、模型、对冲等角度出发,对信用风险敞口进行细化管理,有效控制信用风险。
从业务实践角度,公司建立了针对债券发行主体、交易对手方、融资类业务客户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加强了对其资质和风险的评估工作,通过合同审查、交易及舆情监控等形式进行信用风险管理,重点关注交易过程中的可能违约环节,制定风险处置应急预案。在债券投资及信用风险相关的交易对手业务中,加强对债务发行主体及交易对手的基本面分析,相应地建立了公司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并通过信用风险管理系统实现了内部评级、统一授信管理、投资品集中度管理、质押债券管理、违约客户管理、压力测试、监控预警及风险报告等功能,加强信用风险管控,提升信用风险管理能力;在衍生品交易中,公司对交易对手设定保证金比例和交易规则限制,通过每日盯市、追保、强制平仓等手段来控制交易对手的信用风险敞口;在证券金融业务中,建立了客户的信用等级评定、授信管理、担保品管理、集中度管理、监控报告等机制,并通过强制平仓机制、司法途径等处置风险项目。此外,公司依照外部指引并结合公司实际业务开展情况建立了同一业务、同一客户管理机制,对信用类业务进行统一计量、监控及管理,完善了公司信用类业务集团授信管理体系,进一步提高信用风险管理的精细化水平。
(3)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公司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以偿付到期债务、履行其他支付义务和满足正常业务开展的资金需求的风险。
公司依照《证券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等监管规定和自身风险管理需要,持续完善流动性风险管理系统和内部管理制度体系,设置专岗负责对公司流动性风险进行动态监控、预警、分析和报告。在日常流动性头寸管理方面,储备充足的优质流动性资产,对流动性储备资产设置相应的限额指标,每日进行现金流缺口监测,保障公司业务的顺利开展和到期负债的顺利偿付。公司每年年初审慎确定流动性风险偏好的定性原则和定量指标,并建立了不定期调整机制,对流动性风险实施限额管理,并实施限额执行情况的监测与报告。公司定期及不定期进行流动性压力测试和应急演练,不断更新和完善压力情景及报告,通过对压力测试结果的分析,确定风险点和脆弱环节,并将压力测试结果运用于公司的相关决策过程。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完善流动性风险管理系统,通过信息系统对流动性风险实施有效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保障公司流动性覆盖率、净稳定资金率持续满足监管要求。报告期内公司加强子公司流动性风险统筹力度,提高子公司的流动性风险管理能力并探索建立集团间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
(4)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和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
操作风险管理层面,公司已在内控流程基础上细化梳理了操作流程,识别了流程中的操作风险,并按照管理需求对风险进行了分类管理;根据风险的影响程度和发生可能性对识别的操作风险进行更新评估;建立关键风险指标,对重点关注操作风险进行监测;建立了操作风险损失事件上报机制,实现操作风险损失数据收集管理;完成开发操作风险管理系统,实现对操作风险的识别、评估、监测、计量和报告等管理。公司已完成子公司的操作风险管理实施工作,与母公司保持集团化协同。
(5)洗钱及恐怖融资风险
洗钱及恐怖融资风险是指金融机构的产品或服务被不法分子利用从事洗钱及恐怖融资活动,进而对公司在法律、声誉、合规和经营等方面造成不利影响的风险。
报告期内,公司未发生洗钱风险事件。公司通过不断完善反洗钱内控制度、升级反洗钱系统、优化工作机制、加强合规检查、丰富宣传培训工作等方式,不断提高公司的反洗钱工作水平。公司依据监管要求和工作需要,持续开展客户信息治理工作,为后续工作开展奠定良好基础。公司开展集团层面洗钱风险评估工作,以风险为本,结合评估结果配置相应的资源,积极高效防范洗钱风险。
(6)声誉风险
声誉风险主要是指由于公司经营或外部事件、及工作人员违反廉洁规定、职业道德、业务规范、行规行约等相关行为,导致投资者、发行人、监管机构、自律组织、社会公众、媒体等对公司形成负面评价,从而损害品牌价值,不利于公司正常经营,甚至影响到市场稳定和社会稳定的风险。
报告期内,公司未面临影响公司声誉的重大舆情事件,个别敏感事件也得到高效妥善处理。公司声誉风险的管理主要是:
一、为有效管理公司声誉风险,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防范员工道德风险,维护证券行业形象和市场稳定,公司重新修订了《东方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声誉风险管理办法》,并将声誉情况纳入工作人员人事管理体系。
二、公司借助第三方,升级了舆情监测系统,并搭建了声誉风险管理系统,双管齐下,开展相关工作。截至目前,舆情监测系统拥有亿量级金融领域全网数据,累存数据量21.9亿+,推送总量2.3亿+,服务器200+,合作机构100+;其中新闻网站数据8.7亿+,微信数据4.38亿+,APP数据4.38亿+,博客论坛数据2.2亿+,自媒体覆盖量100万+。此外,公司利用声誉风险管理系统——誉云系统,协助开展公司的舆情信息监测、研判、分析、应对处置等工作,满足公司对声誉风险管理的有效防范和应对处置需求。誉云系统以海量媒体数据积累,语义智能分析和大数据处理为基础,实现声誉风险事件监测、预警和追踪的全流程管理,即事前预警、事中及时处置、事后应对效果追踪;声誉风险管理能力可量化可视化。
三、建立完备的舆情报送制度。每月以舆情简报形式报送公司主要领导,并通过风控部门向公司董事会以及申能集团报告情况,确保董事会、经营层及时了解公司声誉风险水平。突发的敏感舆情,会形成专项舆情分析报告,一般以日报形式及时报送公司领导和有关部门。
除上述风险外,公司经营管理过程中面临的风险还包括合规风险、法律风险、道德风险等,公司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已覆盖相关风险,并明确了相应的主办部门,建立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实施了相应的技术措施。
2、公司全面落实风险管理情况
公司始终贯彻“全员合规,风控为本”的风险管理理念,着力实现风险管理、合规管理与内部控制三者间的有机融合与衔接,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内生性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和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并贯穿于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各个环节,切实保障了公司总体风险可测可控可承受。
公司建立了清晰合理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公司构筑了由各业务部门、分支机构及子公司,相关职能管理部门以及风险监督管理部门组成的严密有效的全面风险管理“三道防线”,明确了董事会、监事会、经营层及各子公司、各职能部门等的职责分工,保障风险管理体系有效运行。
公司高度重视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公司以《东方证券全面风险管理基本制度》为基础,制订了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声誉风险等专项风险管理制度,在各项业务类制度中明确风险管理要求,通过制订操作规范及细则保障各项风险管理要求的具体落地。同时,为科学引导和合理配置公司资源,公司每年根据市场情况、公司战略及行业发展情况,编制资产负债配置、风险偏好、风险容忍度及风险限额方案,结合动态调整机制以适应公司业务发展。
公司建立了风险识别与评估、风险监测与计量、风险分析与应对的风险管理机制,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风险计量方法,提升对各类风险的专业化管理能力。通过搭建风险管理驾驶舱、风控指标动态管理系统和各类专项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不断推进风险管理工作中信息技术的实践应用。贯彻全面风险管理多视角的风险审查机制,对开展的各项新业务、新产品进行严格审核,对日常业务运行中的各重要风险环节进行动态监控。通过敏感性分析及压力测试,动态监测、评估公司经营过程中的各类别风险状况及风险承受能力。通过多种途径加强风险应对机制建设和风险抵御能力,着力风险应对与处置工作的预判性,有效管控各类风险。建立畅通的风险信息沟通机制,确保相关信息传递与反馈的及时、准确、完整。
结合行业文化建设的要求,加强风险管理文化与公司企业文化、党建廉政建设的联动作用,通过多途径夯实公司全体员工的风险管理意识,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公司持续加大对风险管理人员的培养和引进力度,风险管理人员数量持续满足监管要求。公司坚持将风险管理工作与绩效考核、责任追究机制有机结合,明确绩效考核标准,有力保障公司各项业务的开展符合监管要求。
3、信息技术投入情况
公司高度重视合规风控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构建主动有效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持续完善合规风险制度建设,不断提升合规风险管理水平,搭建集团化合规和风险管理体系,保障经营业务的合法合规。公司合规风控投入主要包括合规风控相关系统购置和开发支出、合规风控部门日常运营费用以及合规风控人员投入等。报告期内,公司合规风控投入总额为人民币29,312.28万元。
公司投入大量资源提升公司信息技术、以提供安全、稳定及个性化的服务,为公司的业务发展保驾护航。公司的信息技术投入(按照证券公司信息系统建设投入指标统计口径)主要包括:IT投入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折旧摊销费用、IT日常运营费用、机房租赁或折旧费用、IT线路租赁、IT自主研发费用以及IT人员投入等。报告期内,公司信息技术投入总额为人民币87,463.04万元。
1、优先认购权安排根据中国法律及《公司章程》的规定,公司股东并无优先认股权。
2、公众持股量的充足性
于本年报付印前之最后可行日期,根据已公开资料以及就董事所知悉,董事相信公司的公众持股量符合《香港上市规则》第8.08条及香港联交所豁免的对公众持股比例的要求。
3、董事在与本公司构成竞争的业务所占之权益
公司非执行董事周东辉先生担任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的非执行董事。由于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包括证券经纪、证券投资咨询、与证券交易、证券投资活动有关的财务顾问、证券自营、融资融券、证券承销、证券投资基金代销、股票期权做市等,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已经或可能与公司某些业务直接或间接构成竞争。除此以外,公司无其他任何董事在与公司直接或间接构成或可能构成竞争的业务中有任何权益。
4、董事、监事服务合约
公司所有董事和监事,均未与公司或公司附属公司订立任何在一年内不能终止,或除法定补偿外还须支付任何补偿方可终止的服务合约。
5、董事、监事在重大交易、安排及合约中的权益
公司或附属公司均未订立任何令公司董事或监事或董事或监事有关连的实体于报告期内直接或间接享有重大权益的重大交易、安排或合约。
6、购股权计划
公司没有设置购股权计划。
7、主要客户及供应商
公司为多个行业中的各类机构和个人客户提供服务。公司的客户包括大型国有企业、跨国企业、中小企业、高净值客户和零售客户,主要客户位于中国。日臻完善的海外网络布局,将有利于公司开展境外服务,拓展客户来源。2021年,公司前五大客户产生的收入占集团总收入的比例不超过5%。
鉴于公司业务性质,公司无主要供应商。
8、利润分配方案
有关公司的利润分配预案。
9、税项减免
(1)A股股东
根据中国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中国证监会《关于上市公司股息红利差别化个人所得税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15]101号)及《关于实施上市公司股息红利差别化个人所得税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12]85号)的规定,对于公司个人股东,持股期限(个人从公开发行和转让市场取得上市公司股票之日至转让交割该股票之日前一日的持有时间)在1个月以内(含1个月)的,其股息红利所得全额计入应纳税所得额,实际税负为20%;持股期限在1个月以上至1年(含1年)的,暂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实际税负为10%;持股期限超过1年的,股息红利所得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上市公司派发股息红利时,对个人持股1年以内(含1年)的,上市公司暂不扣缴个人所得税;待个人转让股票时,证券登记结算公司根据其持股期限计算应纳税额,公司通过证券登记结算公司另行代扣代缴。证券投资基金从上市公司取得的股息红利所得,按照财税[2012]85号文的规定计征个人所得税。
对于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中国居民企业向QFII支付股息、红利、利息代扣代缴企业所得税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47]号)的规定,上市公司按10%的税率统一代扣代缴企业所得税。如QFII股东取得的股息红利收入需要享受税收协定(安排)待遇的,可按照规定在取得股息红利后自行向主管税务机关提出退税申请。
根据中国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中国证监会《关于沪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试点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14]81号)的规定,对香港市场投资者(包括企业和个人)投资上交所上市A股取得的股息红利所得,在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不具备向中国结算提供投资者的身份及持股时间等明细数据的条件之前,暂不执行按持股时间实行差别化征税政策,由上市公司按照10%的税率代扣所得税,并向其主管税务机关办理扣缴申报。对于香港投资者中属于其他国家税收居民且其所在国与中国签订的税收协定规定股息红利所得税率低于10%的,企业或个人可以自行或委托代扣代缴义务人,向上市公司主管税务机关提出享受税收协定待遇的申请,主管税务机关审核后,应按已征税款和根据税收协定税率计算的应纳税款的差额予以退税。
对于机构投资者,其股息、红利所得由其自行缴纳。
(2)H股股东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国税发[1993]045号文件废止后有关个人所得税征管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11]348号)的规定,境外居民个人股东从境内非外商投资企业在香港发行股票取得的股息红利所得,应按照“利息、股息、红利所得”项目,由扣缴义务人依法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境内非外商投资企业在香港发行股票,其境外居民个人股东根据其居民身份所属国家与中国签署的税收协定及内地和香港(澳门)间税收安排的规定,享受相关税收优惠。根据相关税收协定及税收安排规定的相关股息税率一般为10%,为简化税收征管,在香港发行股票的境内非外商投资企业派发股息红利时,一般可按10%税率扣缴个人所得税,无需办理申请事宜。对股息税率不属10%的情况,按以下规定办理:
1)低于10%税率的协定国家居民,扣缴义务人可代为办理享受有关协定待遇申请,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批准后,对多扣缴税款予以退还;
2)高于10%低于20%税率的协定国家居民,扣缴义务人派发股息红利时应按协定实际税率扣缴个人所得税,无需办理申请审批事宜;
3)没有税收协定国家居民及其他情况,扣缴义务人派发股息红利时应按20%扣缴个人所得税。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中国居民企业向境外H股非居民企业股东派发股息代扣代缴企业所得税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8]897号)的规定,中国居民企业向境外H股非居民企业股东派发2008年及以后年度股息时,统一按10%的税率代扣代缴企业所得税。
根据中国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中国证监会《关于沪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试点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14]81号)的规定,对内地个人投资者通过沪港通投资香港联交所上市H股取得的股息红利,H股公司按照20%的税率代扣个人所得税。对内地证券投资基金通过沪港通投资香港联交所上市股票取得的股息红利所得,按照上述规定计征个人所得税。对内地企业投资者通过沪港通投资香港联交所上市股票取得的股息红利所得,H股公司不代扣股息红利所得税款,由企业自行申报缴纳。其中,内地居民企业连续持有H股满12个月取得的股息红利所得,依法免征企业所得税。
根据中国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中国证监会《关于深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试点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16]127号)的相关规定,对内地个人投资者通过深港通投资香港联交所上市H股取得的股息红利,H股公司按照20%的税率代扣个人所得税。对内地证券投资基金通过深港通投资香港联交所上市股票取得的股息红利所得,比照个人投资者征税。H股公司对内地企业投资者不代扣股息红利所得税款,应纳税款由企业自行申报缴纳。
建议公司股东向彼等的税务顾问咨询有关拥有及处置公司股份所涉及的中国、香港及其他国家(地区)税务影响的意见。
10、重要合约
报告期内,公司无控股股东,公司或其任何附属公司不存在《香港上市规则》附录十六项下的与控股股东或其附属公司之间所订立的重要合约,亦没有控股股东或其附属公司向本公司或其附属公司提供服务的重要合约。
11、管理合约
报告期内,公司没有任何仍然生效的合约(与公司的任何董事、监事或任何全职雇员所订立的服务合约除外),而任何个人或实体据此承担公司的全部或任何重大部份业务的管理及行政。
12、获准许弥偿条文
董事之获准许的弥偿条文现时并于报告期内生效。公司已就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可能的法律行动及责任作出适当的投保安排。
13、股票挂钩协议
报告期内,公司概无新订或已有股票挂钩协议。
14、审阅年度业绩
公司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已审阅公司截至2021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经审计的年度财务报表及年度报告,未对公司所采纳的会计政策及常规提出异议。
15、期后事项
除本报告所披露外,于财政年度结算日后截至本报告日期,本公司并无发生其他重大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