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税务报】彭效商:百岁老人的税收情缘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11-25 22:05

在四川省富顺县,有一位102岁的退休老税干,他始终心系税收,积极建言献策,为当地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他坚持捐资助学,帮助求知若渴的“大眼睛”圆了上学梦。他就是国家税务总局富顺县税务局退休干部彭效商。

无悔的税收情

彭效商老人1920年出生于四川成都,20世纪40年代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1950年3月,他考进西南军政委员会川南行署,1950年10月进入税务局工作,直到1985年4月退休。

在税收工作岗位上,彭效商兢兢业业。1979年,他因较高的英语水平,又长期在税务系统工作,被财政部税务总局抽调参与翻译、借鉴、研究国外个人所得税制度工作小组的工作,其间编译英文资料总计20多万字,成为税法专家们借鉴、起草、制定国内第一部个人所得税法的参考资料。

此后,彭效商便倾心投入到个税改革研究中。2000年10月,已经退休的彭效商参与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开展的群众性献策征文活动,撰写的《现行个人所得税应做重要改进》一文,从17000多篇征文中脱颖而出,获评三等奖。

退休后,彭老一如既往,关心、关注税收工作。他经常与青年税务干部谈心,对他们说,要坚定理想信念,认真学习党的历史,从中汲取养分;要精习税收业务,用好信息化技术,努力实现税收“应收尽收”;要用心培植税源,利用自身接触面广的优势,坚持服务经济发展,服务企业做大做强。

他一直保持终身学习的习惯,每天早上起床就浏览政治、经济、社会信息,特别是与税收工作有关的信息、税收改革的进程等内容。他满怀深切的感情,关心税收事业的发展,同时也关心当地经济的发展。

富顺的豆花很有名气,是许多人早餐的首选,吃豆花离不开搭配的蘸水。富顺豆花蘸水的工业化生产,就源于彭效商老人的建言。1980年,彭老在富顺县政协一次会议的发言中说:“富顺豆花蘸水的秘方应予保护和发扬,进行专业化、规模化的生产。”彭老的建言被富顺县委县政府采纳,开始进行豆花蘸水的专业化、规模化生产,“美乐”品牌豆花蘸水逐步打响。

如今,富顺豆花蘸水已成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四川省远达集团美乐食品公司法定代表人王丽说:“美乐能有今天的发展,离不开彭效商老前辈的建议。我们富顺的特色工艺文化不仅得到了保护,更有了传承与发展。”

1992年,富顺县政协将彭效商关于开拓刘锡禄豆花蘸水名牌产品的提案评为优秀提案,以表彰其前瞻性建言为保护传统工艺文化作出的贡献。

如今,彭老喜欢手工制作风筝,经常到沱江边放风筝。他说:“放风筝既活动了四肢,锻炼了大脑,还能呼吸新鲜空气,我觉得这是最好的强身健体方式。”102岁的他,能熟练使用平板电脑,对当地经济数据分析起来头头是道。

“再穷不能穷了教育”

一直以来,教育都是彭老关心的头等大事,他十分关心贫困学生的成长,用自己的积蓄捐资助学。

“再苦不能苦了孩子,再穷不能穷了教育。”这句话彭老一直挂在嘴边。高考恢复后,彭效商的4个孩子全部考上了大学,并在各个领域有了不错的发展。子女的成才,让彭效商对教育的作用有切身体会,他决心帮助贫困孩子受教育,让他们有更好的发展机会。到现在,彭效商用退休工资累计捐助了30名贫困学生,投入捐资助学的资金高达50余万元,先后有6名受捐助学生被河北师范大学、四川工业科技学院等大学录取。

“日食不过三餐,夜寝不过八尺。我一天三顿有饭吃,有床睡,有书读,足矣!”说起捐资助学,彭效商打开了话匣子,“从2008年开始,我用自己多年攒下的积蓄,以从事教育事业的爱人的名义,设立了‘黄正珑助学’项目,资助品学兼优但生活困难的农村中学生和大学生。”

彭老见证了旧中国到新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更没有我彭效商”。他一直坚持捐资助学,就是以此表达对党的感谢。

彭老捐资助学很慷慨,但对自己的生活却很苛刻。他几乎不买新衣服,一件羽绒服穿了多年,几十年如一日的善行义举也让正能量在受助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彭老说,自己最欣慰的就是他资助的每个孩子都非常懂事,从没让他失望。每年寒暑假,这些孩子们都会来看他,一起吃顿团圆饭,分享从校园里带来的快乐,这是他最高兴的时候。

(黄柳 本报记者 何国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