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两年营销编辑,我扛不住了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11-02 13:57

我进入出版行业其实也算是误打误撞。刚毕业的时候,我特别迷茫,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在读书的时候除了玩和学习,没考虑别的,也因此错过了很多尝试的机会。所以毕业的时候我只能大量海投简历,最后因自己做公号的经验和喜欢读书,进入了现在的公司做营销编辑。

第一年,成为三头六臂的营销编辑

进入出版业之前,很多朋友在知道我即将要进入和书有关的行业时,他们都非常羡慕我,觉得这就是一份看看报纸、喝喝茶的清闲工作。然而,当我接受这份工作之后,发现并不是。

营销编辑忙起来就不是人,我曾经连续几天白天跟完一天活动,晚上继续改稿子到凌晨,连轴转40天也不带一口喘气。

作为一个营销编辑,除了需要懂运营、懂内容、懂书,还得懂设计、懂摄影和主持、懂活动策划与控场,还得懂梗,对一切新事物保持敏锐,会ps、剪视频、剪音频、做小视频。一个人真的可以同时做到这些吗?

刚入职1个月时,设计师沟通图书海报。看过设计师的返图后,我觉得没有多大问题,直接提交给了领导,结果被指出了很多问题,最后我变成了一个传话筒,反反复复的沟通拖慢了整个活动的进程。为此,我在复盘之后,老老实实购买了设计相关的书籍始学习

以及第一次拿起相机跟拍活动,一场大型的研讨会,很多学界大佬出席。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当时我连举相机的手都是抖的。而随着经验累积,我现在学会了领导讲话怎么拍会更好看。

作为一个营销编辑,能够快、狠、准的多线程工作非常重要,因为营销工作特别杂,琐事穿插其中(光寄个样书,大概一天就可以过去了),有时候连“四象限工作法”也不太管用。

所以第一年的工作经历对我来说,就是看似充实但贼刺激,也get了不少新技能,但到了第二年,突然发现自己什么都干,也等于什么都没干。

第二年,什么成果都没有的我,开始焦虑了

我其实没想到自己的职业焦虑来的这么快。第一年工作状态和第二年工作状态的落差,把我一下子拽入了焦虑的境地。

刚入职第一年,作为公司新人,当我抱着学习的心态投入工作时,无论是领导还是其他同事,都会对我很包容。

但当我做满一年时,领导对我说了一句话:“今后,你已经不是新人了。”这意味着我要摆脱学生心态做出一定的成果。但营销编辑的工作成果是什么?

如果一本书大卖,优先想到的是策划编辑的选题能力,认可美编的设计能力,但很少有营销编辑敢公开说:这里有我的一份力。

卖好一本书,不能算营销编辑的成果,而是职责。但卖不好,背锅的肯定有营销。如果这能列入工作成果,营销编辑排第一。

因为疫情,不少同行开始尝试线上玩法,也让许多有趣、有梗、有颜的营销编辑显露出来,真实的流量数据成为他们的成果。但不代表所有营销都能因此找到自己价值,或者有机会、有时间来做这件事。

作为普通营销编辑中的代表,我曾和同事一起开始发展线上,但刚起步的我们太贪心,一口气开了抖音、快手、西瓜视频等多个平台。我也就依旧没有摆脱啥都做的阶段。

我也盘点了入职以来做过的事,发现一页纸根本写不下,但细想下来,发现什么成果也没有。

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努力回想自己在面对工作焦虑时做过哪些尝试,但是,我悲哀地发现,除了不停忙活领导派下来的活和同事的项目,我似乎没有做过其他有价值的尝试。

也有人可能会觉得,能把领导交办的事情做好,也是非常厉害的。但是,你会发现有时候接到的领导任务,除了能让领导开心外,没有其他任何作用了。(当然,在传统行业,能让领导开心也很重要。)

我曾经也和领导谈过,自己想把社群运营这一块做起来。但是由于我们部门人手不够,而且当时我手上有领导很重视的一个项目,因此这件事领导让我好好考虑清楚之后,便不了了之了。

后来,我明白如果要和领导谈你想做的事情,首先你自己手里要有一个可以落地的方案(虽然我当时做了一个社群运营的完整方案,但是我并没有给领导看),然后也要站在领导者的位置想可行性。如果还不行,那就先自己咬咬牙,把东西做出来,那在谈判的时候,底气也就可以足很多。

但很多时候也和我们的不自信有关。

有次部门会议,大家一起想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联动活动创意,在领导问有谁可以尝试一下主导这个项目的时候,我沉默了。虽然我脑海中已经有初步的活动设想,但我当时还是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也因此在这个项目里我也只能成为了一个配合者,而不是主要策划人。

我似乎太习惯在团队里做一个“配角”,当然我觉得这和我擅长的部分也有关。

做一辈子营销编辑吗?

“我今后要怎么发展?”这个问题在我入职第二年依旧困扰着我。对工作的迷茫和不满,导致我在工作时只想摸鱼。看似每天忙到饱和,但对自己能做什么,想做什么没有了一个清晰的认知。

每当夜晚看到工资条的时候,我便深深陷入怀疑:我的价值感到底在哪?

策划、文字编辑的天花板是成为出版人。那营销编辑呢?我们似乎没有榜样,毕竟这个岗位很新,所谓前辈也不过中年。有句话说的好,“一个人不可能干一辈子的营销”。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发现自己越来越不了解新鲜事物,而精力也拼不过年轻人(我发现自己已经跟不上00后的思维了)。

结果摆在营销面前的只剩有限的几个选择——要么是转编辑,做策划,要么是转发行、跑销售。

我也曾考虑过跳槽,但在这个行业,营销编辑的职责本身就非常模糊,除了大公司像果麦、读客、博集、磨铁等,他们的岗位设置比较现代化之外,大部分出版社的营销岗在设置上就非常传统,而且很多出版社对营销编辑并不是很重视,基本都需要一人包揽全部工作,而在琐碎工作中,可参考、学习的经验也非常少,可以说大家都在探索中。而超负荷的工作、被当成工具人到处填坑、出事后成为背锅人认错挨打、缺乏成就感与目标、新想法在传统体系很难落地,再加上低薪,这些都足以让一个年轻人在短时间成为麻木的工具人,变得私下抱怨同事、抱怨书很烂、抱怨市场、抱怨整个行业,全然不再是当初的爱书青年。虽然抱怨,但每天还会按时上班,毕竟我也没有勇气裸辞。

对我个人来说,思维的固化是我更深层次的焦虑来源。当工作变得没有挑战之后,我的思维便进入了一个单一的轨道,我不需要花很多精力思考便可以在这个轨道上顺利滑行。这看似一件好事,但是当这种工作上“不思考”的状态带入我的生活的时候,我便发现我思考的能力正在逐渐被侵蚀。

也曾参加过圈内营销编辑交流会,但最后都变成了“吐槽大会”。大家似乎都有遇到没有办法克服的瓶颈,也都不知道该往那个方向使力,体现自己作为营销编辑的价值。

当然,也不是没有想过跳出出版圈,但是内心却总有一个情怀拉扯着我,虽然现在谈情怀似乎总有些格格不入,但是在出版圈你还可以感受到一些理想气息,而这也是这个行业始终吸引我的原因。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