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五个必须”规律性认识 做好新时代财政工作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10-28 02:20

  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近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有效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化了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并概括了“五个必须”的规律性认识,系统回答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使命、主题主线、发展动力、安全保障、领导力量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对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是新时代新征程上做好我国经济工作的根本遵循。“五个必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也是经济工作中极为重要的方面,要把握好和贯彻好“五个必须”的规律性认识,做好新时代财政工作。

  一、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

  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也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改革开放初期,基于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邓小平同志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进入新时代,为了解决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适应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需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既强调发展的关键和基础地位,又强调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

  推进高质量发展,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一方面,我国当前发展阶段和发展条件已发生重大变化,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发展质量的有效提升。另一方面,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要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未来我国仍需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速。质与量相辅相成,要将二者有机统一。

  财政要完整、准确、全面地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创新发展,进一步提升对创新研发和科研人才的投入力度,尤其注重对基础研究和“卡脖子”技术的支持。处理好加强创新投入绩效管理和科研经费“松绑”放权之间的关系。坚持协调发展,更大力度支持乡村振兴、区域协同,持续缩小城乡、区域差距。同时,以激发内生动力为着力点,完善直达资金机制、多层次转移支付机制等。坚持绿色发展,通过财政牵引促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完善绿色税制体系建设,撬动金融资源和社会投入,把握好碳达峰碳中和节奏,紧密关注碳税等国际实践、通过国际合作来优化绿色成本塑造。坚持开放发展,在扩大内需的基础上,通过财税政策鼓励企业开展对外贸易业务,助力物流产业发展,通过自由贸易区探索更多可复制的财税政策。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坚持共享发展,通过财税体制推进共同富裕,尤其是要前瞻研究布局数字化条件下的就业和分配问题。深刻认识“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对财政支出的要求,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二、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协同发力

  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内在关系中的两个基本方面,二者对立统一、辩证关联。没有供给,需求就无法满足;没有需求,供给就不可持续。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是结构性的,是供给和需求不匹配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创新驱动和产业升级,其本质在于推动供给和需求的高水平均衡。当前,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与此同时,经济中有效需求不足、社会预期偏弱的现实挑战日趋严峻,需求侧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需要进一步统筹好扩大有效需求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与需求协同发力要发挥超大规模市场和强大生产能力的优势,使国内大循环建立在内需主动力的基础上,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在需求方面形成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供给方面具有强大生产能力优势。供给与需求的联动要使国内大循环建立在内需主动力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双管齐下,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实现供需双方的高水平动态平衡。同时,要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更好利用国际市场提升国内产业发展质量,更好利用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吸引和整合全球高质量要素资源,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财政要平衡好供给和需求,推动供需两侧协同发力。在供给方面,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供给体系对需求的适配性。财政牵引打通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之间的堵点,畅通科创、产业、消费之间的良性循环。秉持先立后破思路,处理好长远发展目标与当下需求现状的关系,结合需求状况循序渐进地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在需求方面,着力扩大有效需求,有效发挥需求对供给的牵引作用。消费上通过财税政策发力,促进国内供给条件已较好的中高端消费,进一步兜牢对消费信心影响较大的托育、医疗等保障,让居民敢于消费。投资上改善房地产和传统基础设施投资结构,促进新型基础设施和新质生产力发展。进出口上降低群众消费需求旺盛的进口税负、引导形成国内消费场景,加强出口税收政策宣传服务,强化国际反避税合作,优化营商环境。在供需联动上,充分利用数字信息技术赋能,加强智能化财税大数据分析,保障财政收支精准高效,做好财政影响供需两侧的政策效果评价、监测和联动。

  三、必须坚持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我国通过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新时代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但从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看,仍然存在诸多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机制制约,必须坚持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要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特别是要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包括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推进财税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等。同时,要与高水平对外开放相结合,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通过统筹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有效释放相关发展潜能。

  财政要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谋划好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中央地方财政关系是影响央地两个积极性和经济发展动能的重要因素,也是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全面梳理和科学划分央地事权和支出责任,在此基础上推动预算制度、税收制度、转移支付制度等改革。通过财政关系调节,为其他领域改革提供动能。理顺全国统一大市场下各地的收益分配,破除阻碍市场流通的因素。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加强科学管理、系统性谋划来盘活国有资产。加强财税金融联动,增强政策合力,避免形成错判。利用好财政政策,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结合自贸区建设、服务业开放,在做好跨区利益分享的前提下,探索更多有“含金量”的高标准财税政策。前瞻研究国际数字税、碳税等政策实践,主动引领新一轮国际财税治理变革。

  四、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

  发展有赖于安定的环境,另一方面发展过程中也会积累矛盾和风险、并影响发展的持续性。当前,国际环境深刻变化,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同时,我国经济高速发展阶段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也日渐凸显。备豫不虞,为国常道。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央提出“统筹发展与安全”,体现了对发展条件的深刻认识和对国情世情的准确判断。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从可持续性的角度进一步丰富了安全发展理论,对纲举目张做好经济工作意义重大。

  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要以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安全,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发展和安全要动态平衡、相得益彰。处理好发展和安全的关系,不能离开发展谈安全,更不能因为存在风险而不发展。要做到动态平衡,这意味着要从长期和整体上把握二者关系,对风险进行总体上控制,而非处处追求绝对的零风险。要做到相得益彰,风险的控制和分配要与高质量发展相结合。例如,我国当前正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培育发展新动能,而创新往往是对现有发展模式的革新和突破,很多时候不可避免带来一些问题和风险。对此就不能因噎废食,而应在发展中来解决。

  财政要统筹好发展与安全的关系。要站在总体安全观的角度来评估各项财政政策影响,尤其是就发展与安全两个维度而言,关注各项收支政策长短期影响的相互动态转化,从总体和动态的角度平衡好发展建设和安全建设。有效防范化解财政领域内的重大风险,尤其是地方财政风险。房地产、地方债、中小金融机构三大风险的交汇点是地方财政,建立完善对地方财政风险的监测评估预警体系,相机抉择、因地制宜地确定相应的财政政策侧重,以微观上的求精求细实现宏观上的发展与安全平衡互动。

  五、必须坚持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苦苦追求的目标。新中国成立后,党带领人民进行了实现现代化的艰辛探索,并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党的二十大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党的中心任务。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必须坚持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从根本上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政治保障。

  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要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团结最广大人民,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把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最鲜明的特征和最突出的优势,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需要坚持的最高原则。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是对历史经验的系统总结,也顺应了当前时代发展大逻辑,体现了党对现阶段工作和未来前进方向的深刻把握。

  财政要突出体现中国特色财政的政治性,服务于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有利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财政政策和体制改革,要积极出台和推动。尤其是当前积极财政政策适度加力、提质增效背景下,减税降费、资金投向、绩效评价、资金监管等工作,既要敢于刀刃向内、自我革命,也要敢于承担压力、作风过硬,切实用好每一分宝贵的财政政策空间。

  总之,“五个必须”是一个内在统一的整体,共同构成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遵循的规律认识。第一个“必须”强调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指出了经济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第二个“必须”强调“供需协同发力”,点明了经济工作的着眼点和方法论;第三个“必须”强调“依靠改革开放”,给出了经济工作的动力源;第四个“必须”强调统筹好“发展与安全关系”,回应了经济工作需处理好的环境约束;第五个“必须”强调“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指出了经济发展的领导力量和历史使命,为做好经济工作提供政治保障。这“五个必须”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又达到一个新境界,要力学之、深思之、笃用之。财政不仅是经济分配的重要内容,也深刻影响着生产、交换和消费等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尤其当前我国正推进财政税收深层次改革,要把“五个必须”的规律性认识贯穿在财政工作中,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