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和美康2022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 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一)公司主要业务、主要产品或服务情况 1.主要业务 嘉和美康是国内最早从事医疗信息化软件研发与产业化的企业之一,长期深耕临床信息化领域。公司主营业务为医疗信息化软件产品研发、销售及技术服务。公司目前已经形成了覆盖临床医疗、医院管理、医学科研、医患互动、医养结合、医疗支付优化等产业链环节的产品体系,致力于向医疗相关机构提供综合信息化解决方案。公司现有主要产品包括电子病历平台、医院数据中心、智慧医疗产品、互联网医疗产品。 公司在临床医疗信息化领域拥有长期的领先优势,重点产品电子病历平台、医院数据中心和智慧医疗产品协同应用,可以形成临床数据生产、数据集中、数据利用的闭环,全面支撑临床数据深度利用及智慧医疗。 2.公司主要产品及服务 (1)主要业务类别 公司的主要业务类别包括自制软件销售、提供软件开发及技术服务和外购软硬件销售。 (2)主要产品及服务 ①电子病历平台 电子病历平台是公司核心软件产品,该产品在国内细分市场连续八年排名第一。 电子病历平台以临床医护人员为主要服务对象,通过对患者在院诊疗期间产生的各种检验、检查结果、医生诊断及治疗方案等全量信息进行结构化记录、汇集、存储、应用及质控,围绕患者诊疗周期提供管理功能,提升医护人员工作效率,协助保障医疗质量与安全。公司电子病历平台分为综合电子病历系统和专科电子病历系统,前者是适用于全院级的综合产品,后者是为满足专科临床需求而开发的具有临床深度、贴近专科流程的临床应用管理系统。 综合电子病历包含多个子系统:住院电子病历、门诊电子病历、临床路径系统、移动医护系统、病案归档系统、多学科会诊系统、医务管理系统等,具体情况如下: ②医院数据中心 嘉和医院数据中心利用企业服务总线(ESB)和Hadoop技术,整合医院现有信息资源,实现医疗数据交换、存储和治理,构建全院实时全量数据中心,在实现院内信息互联互通的同时,也为医院提供统一的对外数据服务窗口,支撑大数据和互联网应用。同时该产品基于数据中心为医院提供一系列智能应用,提升临床、精细化管理等方面的数字化决策水平。 嘉和医院数据中心包含集成平台、数据中心、数据应用三个组成部分,具体为: ③智慧医疗解决方案 智慧医疗产品体系是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驱动,以医院内真实诊疗数据为基础,以能够提供高度集约化、标准化数据整合、治理及服务的智能医学数据中台为支撑,形成的覆盖临床诊疗、科研支持、医务管理、患者服务等多个应用场景的智慧医疗全生态产品矩阵,能够实现“诊前-诊中-诊后”智慧医疗服务闭环,为医疗机构、科研院校、卫生主管部门等提供数字化、智能化、精细化的智慧医疗创新服务。 临床辅助决策支持系统(CDSS)、大数据科研分析平台、AI病历内涵质控系统、智能预问诊系统、智能分诊系统是智慧医疗产品体系的五大核心产品。 ④嘉和互联网医疗产品体系 嘉和互联网医疗产品是面向患者和医生提供智慧服务的创新产品体系,产品利用移动互联网、即时通讯、实时音视频、聚合支付、病历资料聚合等技术,打通了互联网应用与院内业务系统的 数据壁垒,实现了线上线下(300959)相结合、院内外一体化管理。产品采用云原生技术架构,可容器化部署、自动化运维,帮助医疗机构快速搭建面向患者的智慧就医服务体系和面向医生的移动医疗应用体系,实现互联网就医诊疗新模式。助力医疗机构快速实现“互联网+诊疗”转型。报告期内,互联网医疗产品处在商业化的早期阶段,对公司主营业务收入、毛利的贡献度较低。该产品体系的具体情况如下: (二)主要经营模式 1.采购模式 公司主要存在两种类型的采购: (1)对于部分软件、硬件,由公司根据合同要求,实施采购并提供给客户。 (2)公司自研信息化软件产品中所需集成的软件组件或知识库系统采购。对于此类采购,公司从产品设计初期就综合考量所需集成的软件组件或知识库提供商,并与其达成长期合作。 此外,公司在项目实施阶段,会进行少量的接口技术服务和实施服务的采购。 2.研发及生产模式 (1)自有知识产权软件产品的研发和生产流程 ①软件开发阶段 公司根据行业研究结果、客户反馈和需求调研结果进行研发立项。立项后进行产品的需求分析、技术预研,结合公司在医疗信息化领域的技术积累,完成初步的产品设计与研发,研发过程中既有复用公司已有的核心技术,也有在新产品、新场景中引入新一代信息技术从而形成公司新的核心技术的情形。 产品初步研发完成后,一般会经过多个客户现场的磨合,根据不同客户的业务情况差异和所涉及第三方系统的差异,对初步研发完成的软件产品进行分析、调整及改进,对软件技术框架、组件、工具及微服务进行必要的修改及固化,形成可销售的正式版本软件,进行产品发布。 ②实施交付阶段 客户购买软件产品后,实施交付团队在客户指定环境中依照合同约定进行交付,包括安装、部署、联调测试、培训、实现少量定制化需求(如有)、维护指导等工作,经客户验收通过后,完成项目交付。 (2)软件开发及技术服务的提供过程 当客户提出定制化开发或技术服务需求后,由项目经理或维护服务经理进行项目需求分析,确定服务内容后提供定制化软件开发、技术支持及维护服务。 3.销售模式 销售模式包括直接销售模式和间接销售模式,具体为: (1)直接销售模式,指公司通过直接参加医疗机构、科研机构、院校及政府管理部门的招标和采购活动取得业务订单; (2)间接销售模式,指公司通过与第三方非医疗机构合作,承接第三方非医疗机构取得的最终用户订单的项目,并向第三方非医疗机构或最终用户交付产品或服务。 (三)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1.行业分类 公司主要从事医疗信息化软件研发、推广、销售及服务业务。根据中国证监会发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2012年修订)》,公司所处行业属于“I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中的“I65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公司所属行业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下的“应用软件开发“(行业代码:I6513)。 根据国家统计局《战略新兴产业分类(2018)》,公司主要从事的业务属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兴软件和新型信息技术服务——新兴软件开发(代码1.3.1)”中的“医疗行业软件”,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兴战略产业。 2.行业的发展阶段及基本特点 医疗信息化是传统软件技术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是通过计算机软硬件、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化甚至前沿技术手段,对医疗机构的内部管理和业务流程所产生的数据进行采集、存储、提取、处理和加工,为医疗业务提供各种质量和效率支撑的信息系统。根据Frost&Sullivan的相关研究,医疗信息化市场主要由医院管理信息化软件(HIS)、病历系统信息化软件(EMRS)、医院信息平台软件和新一代智慧诊疗应用体系等细分市场组成,进一步可细分为医院核心管理系统、数据中心、电子病历、HIS系统、检验信息系统、新兴医疗信息化系统以及其他市场。 (1)国内医疗信息化市场的发展概述 中国医疗信息化建设始于上世纪80年代,至今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即医院管理信息化(HIS)阶段、以电子病历系统为核心的临床信息化建设阶段、医院信息平台和数据中心建设阶段、临床诊疗数据的智慧应用阶段。 2018年以来,新一代信息技术激发了电子病历数据应用价值的创新发展,以大数据及AI技术的发展及海量临床电子病历数据的积累为前提,建设智慧诊疗应用体系,包含管理决策、健康管理、智慧养老、医药研发、慢病管理、诊疗决策、科研分析等多种应用场景,逐步构建服务于医生、患者的智能健康生态系统。 (2)国内医疗信息化市场的基本特点 ①市场规模快速增长 根据Frost&Sullivan《中国医疗信息化市场研究报告》,中国医疗信息化市场规模快速增长,预测2020至2025年之间中国医疗信息化市场规模的年复合增长率可达到26.7%。 ②电子病历是当前国内医疗信息化发展的基础 电子病历是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优秀的电子病历系统在消除院内信息孤岛、加强病历质控、临床路径管理、医疗质量控制、诊疗安全、移动医疗等方面具有重大的作用,是医疗服务效率、医疗服务质量、医疗安全的基础。电子病历作为医疗信息化改革中的基础部分,其市场增长快于整体医疗信息化市场的增长。 此外,国内以往的电子病历市场增长以综合电子病历为主,医院大多不区分各个专科的电子病历,而未来随着专科需求的个性化和差异化越来越明显,专科电子病历市场的结构占比将有所提升。 ③医疗数据中心是医疗信息化市场新的增长点 数据中心将医院内的管理、临床等信息数据进行统一收集存储,并完整、及时的提供给使用者,实现院内的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数据中心的建设能极大的减轻医院HIS系统的压力,提高医疗数据整合利用能力。在数据收集及传输方面,数据中心体现出了更好的稳定性和专业性。 ④新一代医疗信息化创新应用前景广阔 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正在逐渐融入临床医疗实践,预计未来3-5年,云计算平 台将成为中国特色医疗健康服务体系运营的基础平台,医疗信息系统将会全面向云平台迁移,云平台也会支持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机器人技术等应用在远程医疗、远程手术、医养结合、药品研发和健康管理等各个领域,也会使得医疗保障拓展到整个大健康生态中,最终推动医疗健康服务智慧化,使得智慧医疗实现质的飞跃,发展成为未来的医疗健康服务模式。 3.公司所处的行业地位分析及其变化情况 (1)公司是国内电子病历临床信息化软件的先行者,在电子病历领域内长期保有市场第一的竞争地位 公司自2006年开始针对电子病历系统进行深入研究和开发,多年来,随着产品在全国范围内各级医院广泛部署,公司积累了大量的电子病历开发实践经验,产品的功能、流程设计等方面成为该行业的参考标准,是电子病历系统研发推广先行者。基于电子病历积累的丰富客户资源和对国内医疗信息化领域内客户需求及技术趋势的准确把握,公司先后推出了专科电子病历系统、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应用等软件系列产品,均取得行业领先地位。 公司凭借在电子病历的先发优势和运营经验,公司在该细分市场取得了持续领跑的地位。根据IDC数据,公司在中国电子病历市场中连续八年排名第一(2014年-2021年,数据来源:IDC报告)。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业务范围已延伸至除台湾地区外的全国所有省市自治区,拥有医院客户1,500余家,其中三甲医院500余家,占全国三甲医院比例超过四分之一,是国内最具实力的医疗信息软件开发及服务商之一。 (2)医院数据中心产品已经取得了较为广泛的市场认同 公司开发的医院数据中心产品很好地满足了医疗机构对医疗数据交换、存储和治理的数据管理需求,已经取得了较为广泛的市场认同。公司是国内最早采用Hadoop技术在大型医院成功落地数据中心产品的公司之一,数据中心为基于企业服务总线(ESB)和Hadoop等技术的实时全量数据中心。同时,该产品还采用国际先进的InterSystems的Ensemble(Health Connect)医疗数据引擎,并围绕其自主开发了包括患者主索引、主数据管理等多个协同应用组件,积累了多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公司是国家互联互通测评标准制订参与者,公司医院数据中心产品客户中超过40家医院获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4甲及以上认证,该数量和规格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3)公司在国内医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方面具有丰富的技术与经验储备,智慧医疗类产品在全国市场排名领先 在国家“新基建”政策的推进下,医疗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应用逐渐成为医疗领域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临床、科研、医药、保险等方面的不断深化和拓展,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成为撬动医疗体系效能提升的关键力量。 凭借深厚的临床信息化建设经验和上千家医院核心信息系统的数据处理优势,公司对数据处理技术进行二次创新转化,自主研发了智能医学数据中台,对大规模多源异构医疗数据进行深度处理和分析,对不同维度数据进行聚合、关联,形成适用于不同场景的数据模型,打造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覆盖智能诊前服务、临床决策支持、病历内涵质控及大数据科研等不同应用场景的医疗AI系统,实现了数据驱动下的患者服务、临床辅助、科研反哺、质控护航的多位一体医疗服务模式,完成了对“诊前-诊中-诊后”全量医疗数据的全流程闭环应用。 公司在2021年中国医疗大数据解决方案市场中排名第二。(数据来源:IDC报告) (4)公司是国家电子病历、互联互通评级标准制定的参与方 公司是国家电子病历、互联互通评级标准制定的参与单位,曾在2009年受邀参与完成卫生部《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系统集成平台》的编写,并于2017年配合北医三院参与《电子病历系统功能应用水平分级评价方法及标准》的修订工作,公司还参与编写了人民卫生出版社的《医院信息平台技术与应用》《电子病历技术与应用》等业内技术发展应用方面的专业书籍。 二、核心技术与研发进展 1.核心技术及其先进性以及报告期内的变化情况 公司高度重视医疗信息化领域原创技术的自主研发和投入,目前已经形成了基于传统软件技术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充分融合、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疗信息化核心技术与产品体系。报告期内,新增1项可大幅提升医院数据中心数据治理效率及效果的核心技术——医疗数据深度挖掘治理技术,并对多项核心技术进行进一步提升。 截至目前,公司拥有主要核心技术共25项,其中应用于电子病历、医院数据中心、智慧医疗、互联网医疗等四类主要产品的核心技术22项,用于提升内部研发管理效能的核心技术1项,用于医学科研辅助的核心技术2项,各项核心技术具体情况如下: 国家科学技术奖项获奖情况 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认定情况 2.报告期内获得的研发成果 报告期内,公司新申请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共2项;获得发明专利授权5项,获得软件著作权78项。截止报告期末,公司累计获得国内发明专利授权25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2项,外观设计专利授权17项,软件著作权748件。 报告期内获得的知识产权列表 研发投入情况表 研发投入总额较上年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 报告期内,公司研发投入合计10,321.56万元,同比增长61.54%。主要系报告期内,为加快产品布局速度及募投项目进展,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所致。 研发投入资本化的比重大幅变动的原因及其合理性说明 报告期内,公司募投项目中有两个基础技术项目开始研发,研发内容为可应用于公司各主要产品的底层开发框架及开发工具。鉴于上述两个项目的研发成果能够在多款产品中应用,公司对这部分研发投入进行资本化。 3.在研项目情况 4.研发人员情况 备注: a)公司从事研发工作的人员包括专职研发人员(简称“研发人员)及同时从事研发及实施工作的技术人员(简称“技术人员”),二者合称为“从事研发工作的人员”。 b)公司研发工作分为公共技术研发和应用产品研发两种类型,公共技术研发主要负责研发基础框架、可重用组件和中间件及设计统一的产品交互界面,其目的是为应用产品研发提供底层支持;应用产品研发的研发成果为公司的自制软件产品。公共技术研发及募投项目的应用产品研发由专职研发人员承担,其他应用产品研发由技术人员承担。 5.其他说明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报告期内,受益于产品布局符合行业发展趋势、新产品成熟度不断提升等多重因素,在二季度新冠疫情影响较为严重的背景下,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仍然保持了稳中有升的态势,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亏损也较上年同期略有缩窄。公司持续保持着较高的研发投入水平,加强新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产品认可度以及品牌形象持续提升。 (一)主要经营情况 1.经营业绩 公司报告期实现营业收入25,191.81万元,同比增长19.94%;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581.41万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2,928.22万元,归母净利润亏损同比小幅收窄,归母扣非净利润略有减少。利润表现为亏损状态是由于公司业务特点造成利润分布有季节差异,大部分项目验收、收入确认发生在下半年,历史财务数据显示,公司历年上半年的利润表现明显弱于下半年。 二季度公司及部分客户的业务受疫情影响无法正常开展,但是,在国家关于电子病历评级、互联互通评测、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等关注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利好政策支持下,医疗信息化行业景气度并未下降。报告期内,公司继续加大市场拓展力度,报告期实现自制软件销售及软件开发技术服务业务收入23,943.12万元,同比增长31.96%。 2.研发创新情况 报告期公司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同时对在研项目及研发团队进行优化,重点关注电子病历智能化、专科化方向及数据利用方向。报告期末从事研发工作人员总计703人,同比增长10.36%,较2021年末增长1.59%。本期研发投入达10,321.56万元,同比增加61.54%;其中资本化研发支出804.67万元,主要是用于两项产品底层框架基础技术的研发;费用化研发支出9,516.89万元,同比增长48.94%。研发支出增长幅度较大的原因主要在于:其一,公司加快募投项目研发节奏,尽快完善产品布局,增强竞争优势;其二,二季度部分项目实施进度受疫情影响放缓,实施项目需要技术人员(同时从事研发及实施工作的技术人员,简称“技术人员”)支持的情况减少,技术人员将更多的时间用于研发工作。 报告期内,公司新申请发明专利5项,申请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共2项;获得发明专利授权5项,获得软件著作权78项。截止报告期末,公司累计获得国内发明专利授权25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2项,外观设计专利授权17项,软件著作权748件。 3.内部治理情况 报告期公司持续完善内控制度和治理结构,强化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严格贯彻执行相关制度,提升管理水平。 作为服务于众多高级别医院的信息化厂商,公司始终关注业务安全及数据安全,已经通过了ISO22301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ISO27017云安全管理体系、ISO27018公有云个人信息保护管理体系、ISO27701隐私信息管理体系、ISO27799个人健康信息安全管理体系、ISO38505数据治理管理体系等多项体系认证。 4.人力资源管理情况 公司持续关注技术、管理人才的引进和储备工作,注重内部人才梯队建设,通过建立高潜人才选拔培养、竞聘上岗、内部培训体系等有效机制,构建高学历、高效率、跨学科、多层次的创新科研、经营管理团队。 (二)报告期公司主要业务发展情况 作为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智慧医院建设成为当前医院信息化工作的重心。在以评促建的政策引导下,电子病历评级、智慧服务评级、智慧管理评级以及互联互通评测等评级需求加速了医院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入。受此影响,公司业绩表现持续向好。 1.自制软件销售 (1)进入智能化及专科化发展阶段的电子病历继续呈现强势增长态势 电子病历系统作为智慧医院建设的核心部分,市场需求旺盛。报告期内,公司电子病历平台软件销售收入仍保持了良好的增长态势,收入7,967.66万元,同比增长41.89%。 公司继续对全院级综合电子病历产品进行智能化改造,结合电子病历应用高级别评级要求、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要求,在病历质控、诊疗过程辅助和临床科研一体化等方面融入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提升智能化程度,继续强化核心技术优势。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已累计助力23家医疗机构通过电子病历五级以上认证,数量和规格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报告期内,公司专科电子病历销售增长速度加快,专科电子病历销售收入3,017.91万元,同比增长278.64%,在主营业务收入中占比达到11.98%,较上年同期增加了8.19个百分点。 (2)医院数字化转型推高数据中心建设需求 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相关政策驱动下,医院面临数字化转型挑战,对高质量医疗数据整合利用需求进一步增强。数据中心在临床信息化体系中作为医院全量数据汇总及治理的载体,在临床信息数据处理中处于核心地位。公司数据中心产品在战略方向上,紧跟市场和政策步伐,在原有满足单院区院内互联互通基础上,不断拓展集团医院、县域医共体领域。利用院内集成平台和数据中心建设经验,打造高质量数据底座,并积极探索上层监管监控应用,完善总分模式下多机构互联互通和高效监管。目前已先后中标环球集团、泰康集团及多个县域医共体项目,得到市场和用户认可。 在技术方面,积极探索新技术与医疗业务场景的融合,原有架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数据中心产品的数据架构,构建以数据湖、数据仓库、数据计算为核心的数据中台,拓展数据涵盖范围,提高数据实时性,提升医院数据资产管理能力和数据利用的便捷性。同时,依托于多年临床信息化经验,不断提炼和丰富临床数据治理规则和工具,持续深化数据治理,提高数据质量,开拓更多数据赋能使用场景,助力医院数字化转型。 在应用产品方面,结合《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和《公立医院运营管理信息化功能框架》等最新国家政策和指引,深化和完善国考绩效和三级医院评审系统,帮助医院发现自身问题并持续改进。结合医院内部管理需求,开发院内绩效评分系统,将工作量指标、国考绩效和三级评审指标等细化到科室和医生,按照权重进行绩效评分计算,实现管理目标的有效落实追踪闭环。 公司医院数据中心相关产品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发展,产品成熟度不断提升,能够快速满足互联互通等相关国家要求,取得了良好的市场口碑。截至报告期末,已累计助力42家医疗机构通过互联互通高级别测评。 (3)智慧医疗产品在智慧医院建设中比重不断增加 随着智慧医院建设要求不断提高,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为基础的智慧医疗产品,场景丰富度和成熟度得到根本提升,在医疗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不断凸显。公司智慧医疗产品也成为主营业务中新的增长点,报告期内,公司智慧医疗产品增速明显,软件产品销售收入3,107.72万元,同比增长128.09%。 报告期,公司持续对医疗自然语言分析技术、临床知识图谱技术、实时临床数据搜索及文本检索引擎、智能医疗决策引擎等人工智能核心技术进行深化,在更多业务场景实践和改进,形成核心竞争门槛。智慧医疗产品体系进一步完善,能够更好地帮助用户实现“诊前-诊中-诊后”智慧医疗服务闭环。 在新产品推出方面,随着国家关于重点支持国家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一系列相关政策的出台,公司对大数据科研类产品形态进行进一步调整,重点推出智能专病数据库解决方案。该系统以临床问题为驱动、以专科疾病标准体系为依托,通过多角色、多学科交叉融通的方式,建立覆盖从首诊到患者结局,场景化、时序化的高质量、高标准全息专病队列数据库,可支持临床医生快速、高效完成包括回顾性研究、前瞻性研究等在内的全模式医学研究。报告期内,由嘉和海森公司提供技术支持、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权威指导的国内首部《中国多发性骨髓瘤标准数据集(2022版)》和《中国华氏巨球蛋白血症标准数据集(2022版)》重磅推出。两部数据集的发布,成为血液肿瘤领域建设行业规范及数据标准的重要里程碑,将对构建全国性的专科研究网络,提高临床研究质量、促进科研成果反哺临床、快速提升专科诊疗水平等起到重要的基石和示范引领作用。 (4)“国产化替代”研发工作进展 在国家大力推进“信创”建设的大背景下,医疗信息化行业也已经逐步开启了国产化替代的进程。公司作为最早的从事医疗信息化厂商之一,近年来已经把自主可控、自主创新和国产适配作为重点任务积极推进。公司始终坚持原创技术的研发,因此在自主可控和自主创新方面已经打好了比较扎实的基础。而伴随着国产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水平进一步提高,作为应用软件提供商,保证自有产品与国产主流操作系统、数据库和服务器适配即成为了公司当前研发工作的重点之一。 报告期,公司在国产适配方面取得了较好的进展,目前84款软件产品正在进行国产适配和认证,有30款产品已完成国产化操作系统和数据库适配改造工作,其中24款产品已取得相关厂商的适配认证证书。已认证产品涉及7款国产操作系统、8款国产数据库,覆盖市场中大部分国产操作系统和数据库。公司的核心产品均已取得国产化认证相关证书,能够保证业务系统在国产化环境下平稳运行,满足医院业务开展需要。 2.软件开发及技术服务 报告期,公司实现软件开发及技术服务收入6,826.44万元,同比增长20.65%,在主营业务收入中占比与上年同期基本相同。 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情况的重大变化,以及报告期内发生的对公司经营情况有重大影响和预计未来会有重大影响的事项三、可能面对的风险 (一)核心竞争力风险 1.因技术升级导致的产品迭代风险 近年来,公司所属的医疗信息化软件服务行业技术水平持续提升,以大数据、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软件迭代速度不断加快,用户对软件及相关产品的要求不断提高。如果公司不能及时、有效开发更多与最新技术路线相适应的医疗信息化产品,将对公司的竞争优势与盈利能力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2.核心技术泄密风险 公司所在的医疗信息化软件服务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公司已与核心技术人员、主要项目负责人签署了保密协议和竞业禁止协议,但仍然存在核心技术泄密、知识产权被侵害的风险。如果出现核心技术或代码泄露,将对公司的业务开展造成不利影响。 3.核心技术人员流失的风险 作为科创企业,如果公司的核心技术人员因为薪酬福利待遇竞争力下降、工作满意度下降等因素发生流失,将会对公司正常生产经营和技术开发带来不利影响。 (二)经营风险 1.公司在医疗信息化的总体市场占有率不高,市场竞争较为激烈的风险 在国家大力推进医改和医疗卫生信息化的背景下,我国医疗信息化的开发和应用不断深入,国内从事医疗信息化的企业纷纷加大投入抢占市场,进入该领域的公司也不断增加,市场竞争较为激烈。 根据Frost&Sullivan的研究数据,2020年公司医疗信息化市场份额为3.7%,位于卫宁健康(300253)(11.4%)、万达信息(300168)(10.3%)、东软集团(600718)(9.9%)等企业之后;根据IDC报告,公司2021年在电子病历细分市场中以18.0%的份额排名第一,领先于卫宁健康(13.3%)、海泰医疗(11.2%)、东软集团(9.1%)等企业。相关咨询机构并未就数据中心细分市场直接发布过市场排名的数据。 因此,公司医疗信息化的市场占有率不高,电子病历细分市场与同行业其他公司相比领先优势较小,公司医疗信息化业务整体面临较大的市场竞争风险。 2.未签署合同先实施项目存在的相关风险 为了满足客户对产品交付的要求等,公司存在未签署合同先实施项目的情况。公司资产负债表日预计无法签约时,将项目对应存货结转至主营业务成本,不确认收入。公司报告期内无法签约项目结转成本金额为19.98万元,不确认相应项目收入。公司预计未来仍将存在未签署合同先实施项目的情况,先实施项目存在不能签约的风险,将对公司业绩造成不利影响。 3.业务规模较小的风险 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公司总资产为244,486.90万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为173,495.63万元。2021年实现归母净利润4,963.69万元。公司受制于资产规模、业务规模约束,可能面临经营业绩不稳定、业务结构变动、与客户谈判能力较弱等经营风险。同时,如果某个或多个重大项目出现实施进度不达预期或回款风险,将会对公司当期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4.专职从事研发工作的研发人员占比较小、技术人员从事项目实施工作多于研发活动且研发活动与应用产品相关的风险 公司研发工作分为公共技术研发和应用产品研发两种类型,公共技术研发由专职研发人员承担,主要负责研发基础框架、可重用组件和中间件及设计统一的产品交互界面,其目的是为应用产品研发提供底层支持;应用产品研发由各事业部研发部门技术人员承担,其研发成果为公司的自制软件产品。 截至报告期末,专职从事研发工作的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的比例为10.35%,专职从事研发工作的研发人员占比较小。报告期内,各事业部技术人员合计计入项目实施成本的人工成本超过计入研发费用的人工成本,从事项目实施工作多于研发工作。专职从事研发工作的研发人员占比较小,其他事业部技术人员从事项目实施工作多于研发活动,如果此种情况长期存在,可能损害公司的研发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敬请投资者注意相关风险。 5.客户拓展风险 公司医疗信息化业务的客户主要包括医疗机构和第三方非医疗机构,终端客户主要为医疗机构,公司通过投标、竞争性谈判、单一来源采购等方式取得客户订单,受到公司产品性能、定价水平、竞争对手等多重因素影响。如果公司的经营策略、投标策略、实施周期等与客户的预期差异较大,可能导致公司无法取得客户订单或订单数量金额低于预期,将对公司未来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6.业绩季节性波动风险 公司医疗信息化业务的主要客户为大中型医疗机构,其一般在下半年尤其是第四季度进行项目验收,公司在项目完成验收后确认收入。因此,公司不同季度的业绩波动较大,上半年确认收入金额较少,在下半年尤其是第四季度确认收入金额及占比较大,公司业绩存在季节性波动风险。 (三)财务风险 1.公司盈利能力较弱的风险 2021年度,公司净利润为4,963.69万元,归属于公司股东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3,932.23万元,盈利能力较弱。 如果公司盈利能力较弱的状态持续,将影响公司日常生产经营所需要的现金流,进而对公司业务拓展、人才引进、团队稳定、研发投入等方面造成不利影响。 2.应收账款增加及回款能力较差的风险 随着公司经营规模的扩大和业务收入的增长,公司应收账款余额整体呈上升趋势。 公司客户包括医疗机构和第三方非医疗机构,对于医疗机构而言,存在因其财政拨款审批、自身资金安排、资信状况发生变化或公司无法有效实施应收账款催收管理等原因,导致医疗机构不能及时付款或无法支付款项的情况,公司对医疗机构存在部分或全部货款延迟回收或无法回收的风险,会对公司经营业绩和资金周转造成一定不利影响。 部分第三方非医疗机构客户根据其资金状况及其与终端客户的合作情况,需要在收到终端客户付款后才能向公司付款,并与公司在合同中做出明确约定,该类客户实际执行中需要终端客户付款后才向公司付款。由于终端客户多为大中型医疗机构,付款流程相对较长,如果发生终端客户延迟付款或不支付相关款项,将导致第三方非医疗机构客户延迟向公司付款或无法支付款项。对于其他第三方非医疗机构客户,根据合同约定无需终端客户付款后才向公司付款,但实际执行中仍存在部分客户由于自身资金安排等原因,向公司付款存在逾期情况,会对公司经营业绩和资金周转造成一定不利影响。 公司应收账款余额不断增加,应收账款的回款能力较差,且对医疗机构和第三方非医疗机构均存在应收账款回收风险,可能导致坏账损失增加,经营活动现金流变差,将对公司经营业绩和资金周转造成一定不利影响。敬请投资者关注相关风险。 3.经营性现金流为负的风险 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22,746.93万元,与净利润差异较大,主要因为:(1)二季度公司及部分客户的业务受疫情影响无法正常开展,导致发票开具及回款速度显著减缓;(2)报告期内,公司业务规模继续扩大,公司最终客户绝大部分为医疗机构,这些项目前期建设投入较高,受付款审批进度、资金到位时间跨度的影响,项目回款周期普遍较长,持续的新增项目投入和滞后的回款造成了资金错配;(3)随着公司所承接的项目数量和规模的增加,公司对项目的人员投入、对技术服务和软硬件采购的支出金额较大,导致公司存货余额增长较快;(4)公司为了能够保证市场竞争优势,持续进行多方位多层次的项目研发投入,研发人员和技术人员占公司员工总数比例较高,其平均薪酬处于同行业较高水平,研发投入较大。如果未来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负的情况不能得到有效改善且无法筹集到经营所需资金,公司在营运资金周转上将会存在一定的风险,影响公司业务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4.存货增加及存货跌价的风险 公司对自制软件销售、软件开发及技术服务均采用终验法进行收入确认,尚未验收的项目实际发生成本均计入存货。随着公司实施项目增加,公司存货金额也不断增加。随着公司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存货金额可能将进一步增加,进而对公司营运资金造成一定的压力。 报告期期末,公司按照存货成本高于可变现净值的差额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余额为1,081.43万元,主要为对医疗信息化业务劳务成本计提的跌价准备。如果公司医疗信息化项目合同金额无法覆盖存货成本,则存在存货跌价的风险,进而对公司盈利能力造成不利影响。 5.公司存在累计未弥补亏损的风险 截至2022年6月30日,公司单体报表、合并报表未分配利润分别为-3,949.94万元、-21,601.68万元,存在累计未弥补亏损。由于公司盈利能力较弱,未来仍需持续投入较大规模资金进行市场拓展和研发活动等,公司存在累计未弥补亏损的状态可能持续,将导致公司未来一定期间无法进行利润分配,从而对投资者的投资收益造成一定影响。 6.税收优惠变化的风险 根据《财政部、国务税务总局关于软件产品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1]100号),报告期内嘉和信息自行开发研制的软件产品销售先按17%税率(2018年5月1日起为16%,2019年4月1日起为13%)计缴增值税,实际税负超过3%部分即征即退。 报告期内,公司及子公司嘉和信息、嘉和海森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企业所得税减按15%计征;子公司嘉和设备、嘉斯睿特因符合小型微利企业的条件,对年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100万的部分,减按25%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对年应纳税所得额超过100万但不超过300万的部分,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 未来若上述税收优惠政策发生变化或者公司不符合税收优惠条件从而无法继续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则公司需缴纳的税额将增加,从而使经营业绩受到一定的不利影响。 (四)行业风险 公司经营业绩受医疗信息化行业发展趋势及医疗信息化政策影响较大。近年国家持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性文件,支持我国医疗信息化产业的发展,但该等行业促进政策的实施主体主要为医疗机构,这些机构自身信息化水平不一,国家对各个级别的医疗机构信息化水平要求也不尽相同,因而政策因素对公司订单的获取具有较大影响,部分下游用户的信息化需求甚至存在一定的阶段性特征,为公司后续订单和收入的稳定较快增长带来较多的不确定性,公司存在后续订单及收入增速不确定性的风险。 如果国家及各级地方卫健委等对电子病历评级、互联互通评级等医疗信息化产品的政策发生变化,对医疗信息化政策力度减弱,或对医疗信息化产品采取类似于药品、医疗器械等的限价、集采等政策,或对医疗信息化产品的服务厂商出台行业准入要求,公司的经营活动可能会受到重大不利影响。 (五)宏观环境风险 出现一些无法控制的情况发生,包括恐怖袭击、自然灾害(地震、洪水、海啸、台风)、战争、动乱、传染病爆发、新冠疫情可能反复或加剧、监管机构政策变动、持续性经济危机或其他意外因素等,将会对公司的经营活动造成不利影响。 目前国内新冠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公司日常经营不存在重大障碍。如果未来国内新冠疫情出现反复或加剧,将影响公司医疗信息化业务的实施和交付进度,进而导致公司营业收入下降、业绩下滑,对公司的盈利能力造成不利影响。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核心竞争力分析 1.核心竞争优势 (1)电子病历技术的核心领先优势 公司是最早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子病历编辑器的企业之一,成功实现了所见即所得的适合中文语境下医疗文书书写习惯的编辑软件。同时,公司产品和系统在完全满足原卫生部电子病历的各项标准和规范要求的基础上,不断收集用户需求进行优化,积累了大量的临床交互经验,提升了医生使用体验度和科研数据应用便捷度,在行业内保持了持续的领先优势。 公司是国内电子病历市场的持续引领者,梳理形成了国内电子病历系统的基本框架,并在系统架构设计、病历数据记录方式、病历生成方法多个关键节点的技术上拥有多项发明专利。 (2)临床诊疗数据结构化采集的核心优势 当前医院临床业务的核心数据主要分布在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专业临床应用系统中,由于长期广泛存在的医院业务系统割裂及医生书写习惯差异的问题,使得医院临床数据分散于不同诊疗环节,不同专科数据的分类和筛选逻辑不尽相同,且由于医学本身的个体差异,不同患者临床数据千差万别,难以通过简单的方式或手段进行清洗和结构化梳理。 公司基于大量的电子病历系统使用行为,总结了丰富的用户使用习惯和临床数据分布规律,利用自有电子病历系统,结合多年的临床专科病历模板经验,可快速实现临床数据定位和采集。通过分析专科专病特点,公司多年来不断丰富完善专科病历术语词库,利用NLP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结合电子病历的质控规则,对临床数据进行多维度内涵校验,可有效清洗错误和无效数据,提升数据质量,为后续数据深度利用提供坚实基础。 (3)精确临床特征画像的领先优势 当前医疗大数据应用领域最为热门的研究方向是基于深度学习的临床辅助决策支持(CDSS)和精准医疗,这两个方向都需要以非常准确和完善的患者特征画像为基础。公司经过多年的电子病历系统研发和医疗数据采集清洗,积累了大量的专科专病特征模型,并可在海量病历数据中自动筛选资深专家的优质病例,进行机器学习和特征抽取,形成符合个体医院特色的疾病知识图谱,并基于图谱进行患者特征画像,聚合关键特征指标,应用于临床辅助决策和精准医疗等应用领域,上述技术在业界拥有较强的领先优势。 (4)临床科研一体化优势 医院综合实力的重要考量指标之一是科研成果的产出和转化能力,临床研究也是医生学术成就和职称评定的重要考核指标。当前临床研究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数据质量低下、医学逻辑和数据对齐的情况较差。大型三甲医院是公司的主要客户,公司针对此类客户强烈的科研需求现状,基于多年的临床信息化经验积累,和国内众多顶级医院和顶级专家合作,针对多个专科进行临床科研一体化探索。公司按照国际ISO/IEC11179数据元规范和标准框架将数据标准融入电子病历和其他专科临床系统中,医生在完成诊疗数据录入的同时便形成了高质量的标准化临床数据元。在后期进行科研数据分析过程中,公司利用自主研发的符合临床专科数据特点的自动数据标注和对齐技术,将临床数据元赋予时序标签和临床状态等属性,极大地方便了科研数据利用。 同时,结合专科特点,公司研发了整套科研流程和数据分析平台,包括生物样本管理、科研数据分析工具、伦理审查、科研课题管理、多中心科研协作网络等产品,涵盖临床研究全过程,结合电子病历系统和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真正实现自主知识产权的一站式医学科研服务平台,服务于各类医学临床教研机构,是该细分市场为数不多的供应商之一。 2.其他竞争优势 (1)产品及技术优势 公司历来高度重视医疗信息化领域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研发和投入,自2016年起一直被认定为北京市企业技术中心。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在医疗信息化方面拥有已授权发明专利24项,软件著作权748项。 公司产品布局合理,自有产品覆盖智慧医院建设的各个核心环节。基于统一底层架构设计的智慧医院整体解决方案保证了客户应用的质量及业务协同的高效。 公司先后通过ISO9001、ISO13485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ISO20000信息技术服务管理体系、ISO22301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ISO27001信息安全管理体系、ISO27017云安全管理体系、ISO27018公有云个人信息保护管理体系、ISO27701隐私信息管理体系、ISO27799个人健康信息安全管理体系、ISO38505数据治理管理体系等关注业务安全及数据安全、CMMI5等管理体系认证,获得权威机构认证,在行业内处于领先水平。 (2)营销服务优势 公司自成立之初就建立了客户至上的服务理念,拥有一支稳定、高效、专业的销售队伍。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建立了覆盖全国的营销网络,每个营销区域均配备专业的一线销售人员、实施人员和技术人员。同时,公司还在广州、重庆、西安、武汉、南京、天津、沈阳、乌鲁木齐等城市分别设置了分公司,为客户提供优质的售前、售后服务。此外,公司整合直销、分销渠道,合理利用多个同业、异业分销渠道的优势,提供最接近客户的销售模式,打造立体化的客户覆盖网络,不断创新产品营销及服务模式。通过广泛的营销和客服网络设置,公司能够保持与客户的有效接触和互动,及时有效获取客户需求,并协同公司内部各部门迅速反馈,提高研发和履约速度,提升客户体验。 (3)品牌优势 经过多年业务积累,公司积累了大量优质的医疗机构客户,形成了优良的口碑和市场影响力,为公司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客户保有量已突破1,500余家,并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2021年公司入选“2021年度医疗健康信息化最具影响力企业”、“2021年度电子病历系统(EMR)最具竞争力企业”、“2021年度医院集成平台最具竞争力企业”榜单(华中科技大学信息医学研究所与《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共同发布)。 公司还是国家电子病历相关标准及规范、互联互通测评标准制订参与者,互联互通、电子病历评级中获批通过的高级别医院客户数量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公司所服务的医院中有8家获HIMSS六级认证,23家医院获得电子病历五级及以上认证,42家医院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4甲及以上认证。 (4)人才优势 良好的人才储备是公司持续发展的动力。公司在信息科学与技术、生物科技及医学、电子通信等相关专业储备较多人力资源,同时注重培养医疗领域与信息技术领域交叉结合的复合型人才。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共拥有从事研发工作人员703名,占员工总数的比例为3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