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结束的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报名中,浙江考试和缴费报名人数再次刷新历史记录,达30.4万,比去年增加6.4万,保持全国第一。
有人说,社工考试已跃升为浙江最为热门的社会考试之一。
近几年,社会工作者的身影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基层工作当中。截至2023年12月,浙江省共有持证社会工作人才21.59万人,居全国省份首位。其中,专职社工6.28万人,每万常住人口拥有专职社区工作者达18.5人。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报考社工证?社工职业领域发生了哪些变化?未来的发展空间又将如何延伸?
双向奔赴 成就“报考热”
社工到底是做什么的?已经参与社会工作近15年的杭州市拱墅区民政局工作人员、高级社工胡天翼表示,与老师、医生、警察一样,社工是专业的社会职业,工作内容从社会救助到儿童保护,从养老服务到社区建设……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参与者。
不久前,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着力建立健全梯次发展、等级明晰、科学合理、运行有效的社区工作者岗位等级序列,研究制定社区工作者国家职业标准,推动职业水平与岗位等级衔接联动,构建符合社区工作者工作特点的职业发展路径。
出于提升劳动者的素质技能、建立科学评价人才机制、维护就业市场秩序等考虑,职业化的社工队伍,更需要相应的资格认证。
杭州市拱墅区香积社区专职社工施晓婷就是今年的报考生之一。在考试前的学习培训中,施晓婷第一次系统性地接触到社会工作的理论。“无论是题目还是课程,都是从实际案例出发,教我们如何更好地和服务对象交流,去了解他们的需求、解决他们的问题。”
事实上,和施晓婷一样,通过报考充电学习的不在少数。作为技能人才培养的指挥棒、评价的度量衡,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的考试成为社工理论学习的最好抓手。
“基层治理往往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看似琐碎微小,其实是对综合能力的重要考验。需要打造一支业务能力强的专业化队伍,理解群众多样诉求,走出治理新路径。”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浙江省社会工作师协会副会长林卡表示,社工被誉为“社会工程师”,触及的领域与社会政策、公共事务息息相关,只有经过专业训练才能更好地设计方案、投递服务、解决问题。“考证热的背后,凸显的正是专业社会工作者的价值。”
为了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浙江很多地方制定了激励措施,如宁波按初级1500元/人、中级3000元/人、高级5000元/人标准一次性发放;一些地区的社区工作者招聘公告中,也提到“具备社会工作者资格优先录用”,或是“持有社工证书的考生,笔试、面试会有相应的额外加分”。
近年来,除了社区工作者、高校对口专业学生外,不少社会工作相关领域的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例如民政、司法等报考热情也在不断提升。
用科学的方法 做有温度的事
“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公平正义”是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大多数时候,社会工作要通过科学的方法,让服务对象自己走出困境,自主融入社会生活,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治标又治本。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的普及,进一步将社会工作的知识体系和方式方法带到了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中去。
作为一名残疾人,高级社工杨云飞对专业社工的重要性深有感触。“过去的工作中,我们更多侧重的是从物资或者精神上直接帮助残疾人,而现在会结合残疾人身心特点、搭建各种平台,让他们拥有可以走出家门的技能和自信,主动融入社会。”
不仅如此,杨云飞还会主动剖析每个问题背后的原因,总结归纳,形成一套更为合理的服务流程。作为省人大代表的她,更会将涉残的集中性问题形成提案,递交有关部门做进一步调研。
“这是一份有情怀的工作。很辛苦,但真的很有意义。”德清县晨曦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是湖州首家社工师机构。中心负责人、高级社工师严娅凤见证了机构从最初只有四名兼职社工,发展到如今拥有近百名的持证社工。德清县晨曦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现有服务项目近60个,深度参与到了湖州的基层社会治理当中。
严娅凤介绍,社工机构的工作和企业项目类似,有明确的目标和预期效果,也会不断评估、修正方案,努力得到更好的效果。“例如针对社区内患有慢性病的老人的集体帮扶,我们会详尽了解老人们的身体、家庭状况,通过一周一次循序渐进的方式开设课程,让他们了解自己的慢性病,掌握一些控制的技巧和方法,树立正确的生活方式。”
在浙江,基层社区持证社工的占比已得到了普遍提高。通过“党员+社工+志愿者”的模式,一支支有热情、有能力的服务力量,正以“绣花功夫”打通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让民生服务更有力度、温度和准度。
拓展沟通桥梁 浙江不断破题
随着社会治理精细化水平的提升,除社区外,养老、医疗、禁毒、司法、教育等各领域对社会工作人才的需求都在持续上升。但当下,专业社会工作岗位局限于社区,其他相关领域开发不足,使得基层社会工作力量和资源难以整合。
事实上,作为政府与社会公众沟通的桥梁,社工组织在履行公共服务管理职能时具有独特优势。以医务社工为例,由于不涉及医患双方的利益与矛盾,他们更易获得患者认可,能为解决或缓解社会矛盾提供独特视角。
如何拓展?浙江也在不断破题。
2021年,杭州市上城区率先在全省启动构建并践行了家校共育的学校社会工作服务的新模式,依托已取得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证的教师力量,社工机构等社会力量,探索实施驻校社工服务模式。
“孩子们原本不愿意和家长、老师说的话,通过各种形式的个案咨询、小组服务或者主题班会等,引导孩子讲出问题、释放情绪。”上城区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截至目前,驻校社工在校内共开展咨询个案820人次,介入个案43个,家长成长小组42个,新生适应、戏剧教育、社会心理等小组28个,校园危机介入16次,年级团辅等惠及学生6600余人次。
2020年,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在原有志愿者办公室基础上,成立了医务社工部,目前共有专职医务社工8名。
“我们提倡所有的工作都应预防在前,在了解患者和家属的需求后,充分做好解释和保障工作。”浙医儿院医务社工部副主任、高级社工沈美萍表示,社会工作介入医院日常事务,让整个医疗体系变得更完善的同时,也有效减少了医患纠纷发生的可能性。
此外,医务社工还可以通过链接社会资源,去解决患者在诊疗之外遇到的、医院不方便也不好介入的问题,比如治疗期间的住处困难、异地医保如何受理、大额的治疗费筹集等,“切实改善就医体验,也让社会大众对医疗系统更信任。”不过,沈美萍直言,当前专业社工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医院日常工作开展。
如何让“考证热”变成可持续的“社工热”,中高端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培养是核心之要。
“打造高水平的社工师队伍,也是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的关键一环。”在林卡看来,畅通完善职业生涯规划、落实薪酬待遇保障,吸引和留住更多的社会工作人才,是当务之急。
林卡建议,各地可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状况,参照当地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水平,科学设定社工薪酬构成和岗位等级薪酬标准,定期动态调整。此外,还可以大力宣传社区工作者先进典型,营造全社会重视、关心社区工作者的良好氛围,增强社区工作者职业认同感、归属感、荣誉感。
此外,各级政府还应把购买服务工作与培育扶持社会组织发展紧密结合,加大对社会组织的政策支持力度,为其承接公共服务创造良好的平台和宽松外部环境,进而促进社工人才队伍的建设。
(据浙江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