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能科技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4-12 16:20

派能科技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2023年,全球宏观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地缘政治、产业链调整、绿色转型等新变局给全球经济带来深远影响。在我国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数字化、智能化逐渐渗透至储能行业,带动了全球储能的技术变革。市场层面,全球新能源装机规模持续扩大,源网侧大储和工商储装机规模有所增长。同时,在储能锂电池原材料价格快速回落、光伏电站成本下降、分时电价机制不断完善等多种因素驱动下,中国储能市场高速发展,用户侧储能装机规模快速增长,总体呈现出竞争日益激烈、收益有所改善、应用场景不断增加等趋势。

  受海外下游渠道商去库存、部分国家和地区补贴退坡、海外经济复苏乏力等多种因素影响,公司家用储能产品销量增速阶段性放缓。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29,944.12万元,同比减少45.13%,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51,563.75万元,同比减少59.49%。

  2023年,面对家用储能市场增速放缓、储能技术迭代迅速和行业洗牌等复杂现状,公司积极应对并紧跟行业趋势及时调整策略,坚持稳中求进,降耗增效,动态调整生产计划,积极布局产能;深化全球化发展战略,挖掘储能发展新机遇;积极承担社会责任,逐步实施品牌战略,强化品牌概念,提升品牌影响力。此外,公司扩充并着力培养研发团队,持续强化研发,提升产品质量并拓宽产品领域,为公司保持行业领先地位并实现长远发展蓄积动力。

  1.深化全球化发展战略,精准把握国内储能新机遇

  在国际市场,公司在巩固既有优势市场的同时,积极拓展其他区域和其他细分市场。家用储能产品及基于同款电芯的船用电池均已通过日本JET认证,为未来市场拓展打下良好基础;基于公司自产的大容量铝壳电芯开发的工商业储能系统产品已通过IEC62619、UL1973、UL9540A、UN38.3、UL9539、UL9540和VDE2510-50认证并实现规模销售;公司钠离子电池产品通过德国莱茵TV集团相关认证并已经与众多客户达成测试意向,为不同技术路线的储能应用做好技术铺垫;针对美国市场的储能相关定制产品取得阶段性成果;公司工商业储能产品海外市场拓展取得倍增成果,为公司全球化战略的实施打下良好基础。

  公司进一步深化全球战略布局,推动海外业务持续发展,积极构建海外本地化销售服务体系,强化海外本地化运营能力,目前已经完成欧美公司架构的初步搭建和部分当地人员招聘工作,公司与重要客户Energy合作打造的海外首座储能工厂作为公司欧洲本地化生产的开端,目前已在意大利落地,公司本地服务能力的显著提升,为未来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和抵御地缘政治风险做好准备。

  在国内市场,公司在工商业储能、离网海岛储能、光储充、通信储能、新能源配套、台区储能、房车储能等领域持续拓展。公司于2023年下半年推出了基于方形铝壳电池的200KWh工商业储能一体柜产品,并与国内多家渠道商达成合作关系,该产品目前已在国内多个地区实现规模发货。

  2.持续强化研发,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1)技术创新驱动产品快速迭代,不断提升产品竞争力

  报告期内,公司在电化学机理、体系平台设计、新工艺技术和电池应用策略等方面进行持续深入研发,开发了电池寿命衰减预测模型、正极补锂技术、梯度孔隙设计、孔隙搭配技术、电池膨胀原位分析等技术,多角度构建电池的设计基准并将创新技术应用于量产产品,实现现有产品循环寿命的升级迭代与领先。基于终端系统的应用场景,开发了宽温域长寿命磷酸铁锂储能软包电池;基于电力与工商业储能技术路线发展趋势,针对热管理方式,倍率性能与循环寿命等需求的差异,开发了同侧与异侧端子的大容量铝壳储能电池;基于全极耳大圆柱电池技术路线的演进,进行了结构件优化创新,开发了同侧端子与防爆阀远离电连接端设计,安全性能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2)布局新的储能电池技术、储能应用场景

  报告期内,公司基于对聚阴离子与层状氧化物钠电体系的技术与工艺的持续研发,开发适用不同应用场景的软包与铝壳钠电电芯产品。开发的钠离子储能电池产品取得了德国莱茵TV集团颁发的全球首张钠离子电池认证证书,并成功实现量产商用。

  报告期内,公司基于家储产品应用场景的迭代,公司推出密度更高、循环次数更多、倍率更高、容量更大的家储系列产品Force-H3,直流侧密度可达189.6kWh/m2,系统循环寿命超8000次,最大倍率1C,单机容量最高35.8kWh。

  基于国内工商业储能应用场景,开发了安全稳定、运维简单、高能量密度的储能系列产品Powercube-M5,直流侧能量密度达335kWh/m2;基于移动储能应用场景,开发了接口丰富、支持扩展、满足多样应用场景的户外便携式电源系列产品AR500、AR2000,更好满足室内备电、汽车自驾游、紧急救援等场景照明、小型家电、手机、相机、笔记本电脑、医疗急救设备等用电需求。

  3.数字化赋能系统升级,全面提升企业效益

  2023年,公司持续推进数字化转型,EHR系统成功部署,提高了公司管理效能;MES系统顺利投运,针对性改进了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ERP系统优化调整,整合资源助力高效决策。公司于2023年年末启动PLM项目,预计完成后将大幅提升BOM创建维护效率、CAD准确性及工程设计效率,降低工程更改时间。

  4.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强化良好品牌形象

  公司致力于为“双碳”目标的顺利实现贡献力量,为“零碳”社会的能源自由而努力。报告期内,公司开发了风冷、液冷储能温控系统降功耗技术,减少储能系统产品间接碳排放。公司始终坚持产品与服务的全生命周期可持续发展理念,并提供产品安全性的全面保障,打造可持续性与安全的储能电池产品。

  公司以“投身慈善事业,展现企业责任”为信念,积极参与慈善事业,不断推动社会和谐与进步。2023年,公司向上海市浦东新区红十字会捐助20万元善款,用于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地震定向赈灾,为受灾群众送去温暖和关怀;公司全资子公司扬州派能积极响应社会需求,向仪征红十字会捐赠10万元,用实际行动表达对慈善事业的关爱之心;公司全资子公司扬州派能举办了无偿献血活动,用实际行动为社会公益事业做出贡献,让更多人感受公司的品牌温度。

  5.积极布局产能,提升规模化效应

  报告期内,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募投项目“锂离子电池及系统生产基地项目”与“2GWh锂电池高效储能生产项目”均已于2023年上半年完成结项。2022年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募投项目“派能科技10GWh锂电池研发制造基地项目”第一期项目已建成投产。2022年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募投项目“派能科技总部及产业化基地项目”已完成基地园区建设工作。公司全资子公司扬州派能于仪征经济开发区建设的“派能科技1GWh钠离子电池项目”已建成投产。

  6.持续降耗增效,加强成本管控力

  报告期内,针对上游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的情况,公司通过高效协调使供应链各环节实现快速响应,紧跟市场动态及时调整采销策略和生产计划,降低从原材料到电芯及系统成品交付各环节的库存,减少存货跌价损失;根据原材料价格变化及时调整原料结构,优化公司采购方案,有效控制采购成本,降低主要原材料波动风险。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从事的主要业务、经营模式、行业情况及研发情况说明

  (一)主要业务、主要产品或服务情况

  (一)主营业务

  公司是行业领先的储能电池系统提供商,专注于磷酸铁锂电芯、模组及储能电池系统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产品可广泛应用于电力系统的发、输、配、用等环节以及通信基站、车载储能、移动储能等场景。

  公司专注锂电池储能应用超过十年,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江苏省磷酸铁锂电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公司产品具有安全可靠性高、循环寿命长以及模块化、智能化等技术优势,主要产品通过国际IEC、欧盟CE、欧洲VDE、美国UL、澳洲CEC、日本JIS、联合国UN38.3等安全认证,并符合REACH、RoHS和WEEE等环保指令要求,是行业内拥有最全资质认证的储能厂商之一。公司多项产品获得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和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认定。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拥有发明专利47项,实用新型专利341项,软件著作权32项,集成电路布图设计11项。

  公司垂直整合产业链,是国内少数同时具备电芯、模组、电池管理系统、能量管理系统等储能核心部件自主研发和制造能力的企业之一。同时,公司产品应用多项智能化电池管理技术,实现将标准电池模块灵活组合形成复杂电池系统,可自动适配5-1,500V不同等级各类电气环境和满足各种电压等级、功率及容量需求,并与全球主流储能变流器品牌实现兼容对接和即插即用。公司产品还支持系统中任意模块的热替换和热扩容,可根据电池运行状态自动调整充放电功率,也可根据用户需求和使用策略自动设置系统参数。此外,公司还具备储能系统集成解决方案的设计能力,支持为家庭、工商业、电网、通信基站和数据中心等各类场景打造一站式储能解决方案,使储能系统的整体性能达到最优。

  (二)主要产品或服务情况

  (二)主要经营模式

  1.盈利模式

  公司是行业领先的储能电池系统提供商,专注于磷酸铁锂电芯、模组及储能电池系统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拥有独立的研发、采购、生产和销售体系,主要通过销售储能电池系统及电芯获取收入和利润。

  2.采购模式

  公司采购计划部门核算库存和需求,发起采购申请,采购申请审批后由采购计划部门在框架协议的基础上发出采购订单。供应商物料到货后,由采购计划部门组织验收,质量部门对全部物料进行抽样检验,经检验合格后办理入库。

  公司制定了供应商管理程序,建立了严格的合格供应商准入制度。供应商的选择由采购计划部门主导,多部门参与。在供应商筛选和评审阶段,由研究院、工艺部、质量部、生产部等共同参与,确保供应商的生产能力、产品质量、交货期及其他供货指标满足公司的生产要求。

  3.生产模式

  公司计划部门每月根据实际销售订单及未来销售预测、交货期、产成品库存情况、原材料库存情况、产能及生产线负荷状况安排生产计划,下达生产指令。生产部严格按照生产计划组织生产,按照生产指令进行领料、生产、组装、测试、包装、入库等生产工序,完成生产计划。质量部门严格执行过程检验的制度流程,对原材料、半成品和产成品进行质量检验。

  在原材料价格波动较大且供应商供应能力充足的情况下,公司根据市场需求,严格控制原料库存。公司产品以自主生产为主,PCB贴片、线束加工等少量非核心工序环节采用外协方式完成。公司选取的外协加工厂商具有独立、成熟的生产能力,采用标准化的生产工艺,按照协议或订单列明的产品技术参数加工。外协加工产品批量供货前均需通过公司的严格检验,公司对委外加工产品的质量严格把关。

  4.销售模式

  储能电池系统作为储能系统的核心部件之一,需要与储能变流器等其他部件集成为完整储能系统后提供给终端用户,因此存在相应的系统设计、集成及安装等环节。由于系统集成涉及的电气设备较多、专业性较强,因此一般由系统集成商对整个储能系统的设备进行选型,外购或自行生产储能变流器及其他电气设备后,匹配集成给下游的安装商,安装商在安装施工后最终交付终端用户。

  公司设立国内营销部和国际营销部,分别负责国内外市场的销售业务。对于境外市场,公司主要采取在各市场区域重点开发和维护大型优质客户的销售策略;对于境内市场,公司采取优先满足大客户需求,同时根据自身产能规划积极拓展其他客户的销售策略。报告期内,公司产品的主要客户群体为储能系统集成商。

  公司基于自身产品定位寻找匹配客户,通常通过参加行业展会、潜在客户拜访、客户主动接洽及参与招投标等方式进行客户开发。公司是行业内拥有最全资质认证的储能厂商之一,在全球市场建立了良好的企业品牌形象和产品认可度,显著提升了公司产品的市场推广效率。

  公司与意向客户接洽后,首先评估客户需求,然后通过技术交流、样机测试以及客户实地考察等方式取得客户认可,部分客户还需要进行定制化产品开发。与客户建立合作关系后,公司将根据销售合同或订单提供相应的产品及售后服务。公司在销售过程中采取了严格的信用管理制度,控制货款风险,货款结算方式以电汇即期、银行承兑汇票及信用证为主。

  报告期内,公司的主要经营模式未发生重大变化。

  (三)所处行业情况

  1.行业的发展阶段、基本特点、主要技术门槛

  (1)所处行业

  公司专注于磷酸铁锂电芯、模组及储能电池系统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处于锂电池储能行业。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公司所属行业为“C制造业”之“C38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之“C3841锂离子电池制造”。

  根据国家发改委《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2016版)及国家统计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公司所处行业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企业发行上市申报及推荐暂行规定》,公司业务属于“新能源领域”之“高效储能”领域。

  (2)行业的发展阶段、基本特点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储能作为电能的载体,其重要性日益增长,全球储能市场容量进一步扩大。根据彭博新能源财经的数据统计,2023年全球储能新增装机量创历史新高,预计到2030年新增装机量将达到110GW/372GWh。当前,以锂电池为代表的电化学储能整体处于从示范和部署到商业化过渡的阶段,装机规模远超传统抽水储能。储能行业的发展正从政策驱动为主逐步转变至市场驱动为主,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根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的数据,锂离子电池储能在中国已投运电力储能项目累计装机占比由2021年的11.2%已上升至2023年的38.8%。除锂电池外,钠离子电池等其他储能技术也在日益兴起,储能的应用场景将更加丰富。

  目前,全球储能市场增量主要集中于欧洲地区、美洲地区和以中国为中心的亚太地区。不同地区锂电池储能的发展模式各不相同,中国主要以布局源网侧储能为主,欧洲地区以发展用户侧储能为主。

  家庭储能方面,欧洲在高电价及补贴政策下终端需求依旧旺盛。2023年,家储市场整体新增装机量仍超去年同期。但由于海外下游渠道商库存高企,2023年海外家储市场持续处于去库阶段。

  工商业储能方面,2023年被誉为国内工商业储能元年,国家及地方发布多条储能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储能行业发展。随着收益端峰谷价差拉大、两部制电价范围扩大、虚拟电厂逐步示范应用,2023年,用户侧工商业储能在部分地区的投资收益已开始呈现,国内工商业储能项目在浙江、广东、江苏等省份开始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工商业储能成为储能高速发展的新契机。

  近年来,储能作为快速发展的新兴行业在技术、安全性、商业模式等方面不断优化,大电芯、高电压、液冷等新产品、新技术不断推陈出新,合同能源管理等新型商业模式开始涌现。储能产品在新能源消纳、交通、建筑、工业等领域的融合应用也在不断深化。随着参与企业数量逐渐增多,已逐渐呈现出激烈竞争的态势,储能行业将在竞争与产业洗牌周期后步入理性化发展。

  (3)主要技术门槛

  储能行业的技术门槛涵盖了从基础材料、核心部件到系统集成、运维管理等多个层次的技术挑战,同时还需要不断适应政策法规、市场需求变化以及环保要求等外部因素的变化,准确理解各场景需求并适配储能系统。主要技术门槛包括:

  1.以电化学为核心、多学科交叉的电化学储能技术,包含电池产品研发与制造,尤其是对高能量密度、长寿命以及快速充放电能力的电池技术研发具有较高要求;电池管理系统(BMS)是储能系统的核心部件之一,涉及电池建模和管理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通信总线技术等集成相关的技术壁垒,设计和实现精确且高效的电池状态监测、荷电状态估计、均衡控制、热管理等复杂功能是技术难点。

  2.电子电力技术,包括确保储能系统与电网无缝连接,高效转化并传输电能的高性能电力电子设备PCS(电力控制系统)等相关技术。

  3.系统集成技术,包括电池系统集成(经济技术层面)、储能变流器集成(电池系统和电网的匹配和兼容性)、能量管理系统集成(优化调度)和安全保护系统集成等多方面技术的综合应用。将电池簇,PCS,EMS等关键部分集成为储能系统,涉及电力电子、人工智能、热管理、ICT、安全和消防甚至是电网调度等诸多领域和技术相关的技术门槛。

  4.软件技术,涵盖能源交易、能源管理系统的智能调度与控制策略,操作电池和系统控制器,与外部信号(如公用事业或批发运营商信号)连接等新软件技术成为储能供应商的必要前沿技术。

  此外,全球各国针对储能产品进入市场的标准并不统一,随着各国对产品品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如何确保产品质量、提高产品合规性、加快产品进入目标市场的速度,也是优质产品的必要条件。

  2.公司所处的行业地位分析及其变化情况

  公司是行业领先的锂电池储能电池系统提供商,在全球电化学储能市场中具有较高品牌知名度和较强市场竞争力。公司产品可广泛应用于电力系统的发、输、配、用等环节以及通信基站和数据中心等场景。

  报告期内,公司凭借优质的产品与良好的声誉获得了境内外各项知名认证与奖项,公司被胡润中国评选为“2023年胡润中国能源民营企业TOP100”;入选为中国能源报、中国能源经济研究院“2023年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获得储能领跑者联盟、中国国际储能大会组委会、中国储能网、储能国际峰会组委会颁发的“储能项目应用创新奖”、“2023年度最具影响力企业奖”、“2023年度最佳储能电池供应商奖”、“2023年度中国新型储能电池企业创新力奖”、“2023中国储能电池品牌商”、“2023年度中国储能产业最佳储能电池供应商奖”、“2023年度中国储能产业最佳家庭储能供应商奖”、“2023年度中国储能产业最具影响力企业奖”等奖项。公司获得国际权威调研机构EuPDResearch评选的2023年度德国、意大利、西班牙市场“顶级光伏储能品牌”及欧洲“顶级储能品牌”;入选为“GocaINTop50中国全球化企业之科技面孔”。子公司扬州派能作为成员单位承担国家级专项资金项目“2023年面向能源电子的低成本高性能钠离子电芯及电解质盐项目”,获批国家级绿色工厂、江苏省优秀企业、江苏省创新联合中心、江苏省五星上云企业、江苏省优秀创新技术和产品(新型面向用户侧高容量长寿命磷酸铁锂储能电池)、扬州市智能工厂、扬州市突出贡献企业、扬州市科技创新20强等荣誉称号,并获得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发明一等奖、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扬州市市长质量奖等奖项。

  3.报告期内新技术、新产业(300832)、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

  储能作为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应用的关键环节,逐渐呈现出多元化、市场化、产业化的发展态势。

  在家庭储能领域,高容量电池成为主流趋势,并逐渐向智能化与网络化发展。随着物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和大规模应用,储能技术与物联网技术相融合,形成了智能化、自动化的能源管理体系。智能家庭储能系统、能源管理系统实现了通过物联网技术智能调度和远程监控,并与智能家居系统结合,实现电力使用的最优化配置。家庭储能应用场景不断丰富,应急备用电源、离网应用拓展了储能系统在极端天气、自然灾害和无网络覆盖等应用场景。未来家庭储能技术将实现与热能的耦合,EV双向充电的融合。家庭储能行业将持续受益于技术创新、政策导向和市场需求的增长,未来有望形成规模化应用,成为现代家庭能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助力全球能源结构转型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在工商业储能领域,随着用户侧工商业储能竞争加剧,且大部分工商业用户对于储能产品及技术并不十分了解,在工商业用户侧出现合同能源管理的新型商业模式,有效降低了投资风险,提高了节能效率。报告期内,工商业储能收益模式不断丰富,包含峰谷套利、新能源消纳、配电增容、需量管理需求侧响应、电力现货市场交易等驱动经济性提升。未来,随着政策支持和技术进步,工商业储能也将不断实现应用拓展。

  报告期内,随着企业客户和个人消费者对于能源使用效率、灵活性和独立性的需求增加,推动了分布式储能商业模式的创新,例如储能即服务(EnergyStorageasaService,ESaaS)、电力购买协议(PowerPurchaseAgreement,PPA)等形式逐渐兴起。同时,微电网与虚拟电厂的兴起也将促进分布式储能的集成部署。

  (四)核心技术与研发进展

  1.核心技术及其先进性以及报告期内的变化情况

  公司是行业领先的锂电池储能系统提供商,通过长期自主研发掌握磷酸铁锂电芯、模组、电池管理系统、储能系统集成等全产业链核心技术。产品综合性能优异,具有循环寿命长、倍率性能好、安全可靠性高等技术优势,满足各种储能应用场景的使用需求。此外,公司的产品长期可靠地服务全球客户超过10年,产品的综合性能及各项指标已经全球客户长期使用验证,各项核心技术已得到市场认可。

  (1)公司产品安全可靠性高、循环寿命长、综合成本低,贴合电化学储能应用场景的核心需求

  电化学储能的核心需求在于高安全、长寿命和低成本。公司的储能电池系统基于磷酸铁锂电池,在安全可靠性、循环寿命及综合成本方面均优于三元锂电池,在技术路线上深耕磷酸铁锂领域,贴合储能应用场景需求,具备长循环寿命和高安全可靠性。此外,公司专注锂电池储能应用超过10年,通过长期自主研发掌握全产业链核心技术,产品综合性能优异,具有安全可靠性高、循环寿命长等突出优势。

  在安全可靠性方面,公司产品采用高可靠性结构设计,配置高精度、智能化、高可靠性的电池管理系统,主要产品通过国际IEC、欧盟CE、欧洲VDE、美国UL、澳洲CEC、日本JIS、联合国UN38.3等权威认证,产品品质在十余年的市场商用过程中得到广泛的检验。公司自主研发的储能电池管理系统以高可靠性安全控制算法为核心,采用高精度测量方案,响应速度在10ms以内,测量精度超过0.1%。此外,公司产品具备高环境可靠性,支持-40~60℃宽温工作,能适应高湿度、高盐雾、高海拔、强电磁干扰等各种恶劣的工作环境。公司新一代储能系统适用于地震多发地区和车用或船用储能场景,支持地震8级抗震强度标准和车规级振动标准。

  在循环寿命方面,公司基于高品质、长寿命的磷酸铁锂电池,在原有核心技术上继续深耕,不断提升电池的循环寿命、能量密度以及功率特性。此外,从机理层面深入研究电池寿命衰减机理模型、电池老化衰减全阶段的电化学-热-力等多物理场耦合模型、全生命周期使用规则、材料体系配方等技术进一步提升电池寿命和综合性能。基于历史实测数据和寿命仿真模型预测,2023年公司长寿命电池循环寿命达到15,000次,使用寿命提升至20年。

  基于公司高性能磷酸铁锂电池技术打造的新一代储能系统,体积能量密度可达140Wh/L,最大输出倍率2C,储能系统100%DoD循环寿命10,000次以上,日历寿命超过15年,主从式电池管理架构,测量精度可达0.05%,整机循环能量效率超过96%,系统功耗低于0.1%,进一步降低了储能系统成本,产品各项性能处于业界领先水平。

  (2)公司产品具有模块化设计和灵活配置的技术优势,支持为各类复杂应用场景打造一站式储能解决方案

  储能应用场景复杂多样,各类应用场景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又存在不同特征。尤其是家庭等用户侧储能,由于不同国家的电价政策和配套设施、不同家庭的发电设备和用电需求等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对储能产品的具体需求也不尽相同。因此,公司产品以一站式解决方案为目标,不断优化电池系统集成、储能变流器集成、能量管理系统集成、消防安环系统集成等储能系统集成技术,形成高效灵活的平台化集成技术平台。

  公司的电池系统采用标准模块化设计,模块额定电压最大可达800V,额定容量最大可达15KWh。同时,公司产品应用多项智能化管理技术,实现将标准电池模块灵活组合形成复杂电池系统,可自动适配各类电气环境和满足各种电压等级、功率及容量需求,并与全球主流储能变流器品牌实现兼容对接和即插即用。公司产品还支持系统中任意模块的热替换和热扩容,可根据电池运行状态自动调整充放电功率,也可根据用户需求和使用策略自动设置系统参数。此外,公司还具备储能系统集成解决方案的设计能力,支持为家庭、工商业、电网、通信基站和数据中心等各类场景打造一站式储能解决方案,使储能系统的整体性能达到最优。

  报告期内,公司的核心技术及其先进性没有发生重大变化。

  2.报告期内获得的研发成果

  报告期内,公司新增专利获得数191项,其中发明专利12项,实用新型专利162项,外观设计专利17项;新增软件著作权获得数22项。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累计拥有发明专利47项,实用新型专利341项,外观设计专利41项,软件著作权32项,集成电路布图设计11项。

  3.研发投入情况表

  4.在研项目情况

  5.研发人员情况

  研发人员构成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及对公司未来发展的影响

  报告期内,公司专注于产品的研发和创新,为保持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升产品品质,公司扩充研发团队,大量引进优秀的研发人员,研发人员数量提升至793人,较上年同期增加34.41%,其中硕士以上学历人才较去年增长119.09%,在研发人员中占比提升至30.39%,公司研发团队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为公司产品研发与创新打下了坚实基础。

  6.其他说明

  

  三、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核心竞争力分析

  1.自主创新的研发技术

  公司自成立以来即专注于储能电池系统领域,始终坚持自主创新和自主研发,通过持续研发投入掌握具有知识产权的全产业链核心技术。公司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子公司扬州派能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江苏省磷酸铁锂电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创新领军企业、扬州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扬州市两业融合试点企业、江苏省创新联合中心,子公司昆山派能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拥有发明专利47项,实用新型专利341项,软件著作权32项,集成电路布图设计11项。公司将主要核心技术进行产业转化,形成具备市场竞争力的核心技术产品,具有安全可靠性高、循环寿命长以及模块化、智能化等技术优势。自成立以来,公司先后参与多项国家和地方重要科研项目,并作为组长单位参与起草《电力储能系统用二次锂离子单体电池和电池系统性能要求》和《电力储能系统用二次锂离子单体电池和电池系统安全要求》行业团体标准。报告期内,公司作为17位专家组成员之一应邀参加强制性国家标准《电能储存系统用锂蓄电池和电池组安全要求》(送审稿)审查会;参与制定《储能用锂离子电池安全测试标准及方法》《大圆柱磷酸铁锂电池技术规范》《锂离子电池用磷酸酸锰铁锂》团体标准和《电动汽车用圆柱锂离子电池技术规范》团体标准;作为第七起草人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电能储存系统用锂蓄电池和电池组安全要求》已进入审查待批准发布阶段。全程参与钠离子电池行业标准、钠离子电池国家标准(预研)等标准化体系研究与建设活动。

  公司具备良好的持续研发能力。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拥有各类研发技术人员共793人,主要研发人员在锂电池、储能系统领域拥有10年以上从业经验。公司建立了完善的研发体系,形成了良好的技术创新机制,研发机构覆盖电芯、模组、电池系统及系统集成等关键环节,具备全产业链研发能力。在坚持自主研发的同时,公司与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苏州大学、湖北大学等知名科研院所开展合作研发,实现科研资源高效整合。公司持续重视研发投入,报告期内研发费用为38,534.64万元,占2023年全年营业收入的比重为11.68%。

  2.产业链垂直整合的综合服务

  公司拥有产业链垂直整合的综合服务优势,是国内少数具备电芯、模组、电池管理系统及能量管理系统等储能核心部件的自主研发和生产能力,同时具备储能系统集成解决方案设计能力的企业之一。公司产品研发以标准化、平台化为方向,在满足多样储能应用场景下客户需求的同时,公司产品研发和制造保持集约化,同时降低产品成本。公司产品线实现Wh级到MWh级无缝覆盖,并可通过集装箱系统扩展至百MWh,能够覆盖从家庭到工商业再到电网、大型新能源发电站等各种场景,为用户提供全场景解决方案。公司的储能电池系统基于自主研发和生产的高品质、长寿命、低成本磷酸铁锂电池,配置自主设计的高可靠、高精度、智能化电池管理系统,可实现软硬件系统的协同设计和性能优化,从而有效保证产品质量稳定、性能可靠及成本可控。此外,公司在向客户交付大型储能电池系统时,能够向客户提供与产品相配套的储能系统集成解决方案。

  3.覆盖全球主要市场的产品安全认证

  储能系统的评价指标包括安全性、经济性、可靠性、高效性、易操作维护性等方面。其中,安全性是其最重要的指标,是所有储能系统的评价基础。储能系统的安全性包括电池安全、电气安全、功能安全、电磁兼容、运输安全、环保、并网接口保护等方面。当前,全球主要储能市场均颁布了相应的锂离子电池或储能系统标准,以确保进入其市场的储能产品安全合规。

  严苛的安全标准及认证程序要求储能企业必须具备强大的自主研发能力和高规格的生产制造能力。公司产品采用高可靠性结构设计,配置高可靠、高精度、智能化电池管理系统,主要产品通过国际IEC、欧盟CE、欧洲VDE、美国UL、澳洲CEC、日本JIS、联合国UN38.3等全球最主要的安全标准,工商业储能产品通过国家标准GB/T36276、GB/T34131。公司钠离子电池产品已通过德国莱茵TV集团、美国UL、国际IEC等权威认证。多款钠离子电池产品已通过联合国UN38.3等国际运输类认证,具备出口海外市场所需资质。丰富的安全认证大幅提升了公司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信赖度,为公司产品快速进入全球市场奠定了坚实可靠的基础。

  4.优质的核心客户资源和较高的品牌知名度

  公司是国内较早从事和布局锂电储能业务的企业之一,长期以来专注于锂电储能领域,公司凭借安全可靠性高的产品和优质的客户服务逐步提升市场份额并占据行业领先地位,公司品牌已在储能市场中具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

  在国外市场,公司与英国最大光伏系统提供商Segen,德国领先的光储系统提供商Krannich,意大利储能领先的储能系统提供商Energy等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家用储能产品在欧洲、非洲部分国家市场占有率极高。公司在巩固既有市场的同时积极展开市场拓展,公司积极参与美洲、亚太区域和既有欧洲市场的电网级项目。家储方面,公司积极拓展美洲、亚太等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家用储能市场,为公司快速发展打下基础。

  在国内市场,公司同时关注长期战略客户和发展型客户,公司的大容量储能电池系统已在国内工商业储能、可再生能源配套储能、微电网储能等场景实现商用,积累了丰富的产品应用经验和优质客户资源。2023年,公司推出了基于方形铝壳电芯的200KWh工商业储能一体柜产品,并在国内多个地区实现规模发货,拓展多家优质客户资源,同时在离网储能、新能源配套储能、台区应用、光储充应用的多种场景实现商用,具备丰富的产品应用经验和一定品牌知名度。

  报告期内,公司凭借优质的产品与良好的声誉获得了境内外各项知名认证与奖项,包括储能领跑者联盟、中国国际储能大会组委会、中国储能网、储能国际峰会组委会、北极星储网、储能100人颁发的各类奖项共13项。公司被胡润中国评选为“2023年胡润中国能源民营企业TOP100”;入选为中国能源报、中国能源经济研究院“2023年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获得国际权威调研机构EuPDResearch评选的2023年度德国、意大利、西班牙市场“顶级光伏储能品牌”及欧洲“顶级储能品牌”;入选为“GocaINTop50中国全球化企业之科技面孔”。子公司扬州派能成功入选国家级绿色工厂,17款产品先后获得SGS颁发的产品碳足迹认证。

  (二)报告期内发生的导致公司核心竞争力受到严重影响的事件、影响分析及应对措施

  

  四、风险因素

  (一)尚未盈利的风险

  (二)业绩大幅下滑或亏损的风险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1,563.75万元,同比减少59.49%,主要原因为:一方面公司受到宏观环境变化,部分国家和地区补贴政策退坡,叠加海外下游企业去库存的影响,家用储能市场需求较上年增速放缓。另一方面公司新增产线陆续建成,固定成本增加。同时,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同比增加5.33个百分点。为了提高客户满意度以及提升公司海外品牌形象,公司持续推进国际化进程,积极构建海外本地化销售服务体系,报告期内,销售费用较上年同比增加23.51%。

  若未来发生宏观经济环境恶化、补贴政策改变、市场竞争加剧、公司不能有效拓展国内外新客户、公司无法继续维系与现有客户的合作关系或现有客户因经营出现重大不利变化等原因导致其向公司采购规模下降等情形,公司将面临一定的经营压力以及业绩下滑甚至亏损的风险。

  (三)核心竞争力风险

  1.研发失败的风险

  报告期内,公司研发费用支出为38,534.64万元,占2023年全年营业收入的比重为11.68%。公司高度重视对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投入,未来预计仍将保持较高的研发投入力度。如果未来公司相关研发项目失败,或研发方向与市场需求不匹配,或相关研发项目不能形成产品并实现产业化,将会对公司的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此外,电化学储能行业技术发展速度快,如果未来公司不能及时研发并掌握相关技术,适时推出具备市场竞争力的创新产品,将对公司的市场竞争地位和盈利能力产生不利影响。

  2.行业技术路线变化的风险

  近年来,锂电池在全球电化学储能市场中的应用占比保持在90%以上,占据主导地位。当前应用于储能领域的锂电池存在多种技术路线,其中,按照正极材料的类型可以分为磷酸铁锂电池和三元锂电池等;按照电池的封装方式和形状可以分为软包、方形和圆柱电池等。未来,储能锂电池技术将继续围绕高安全、长寿命和低成本的目标持续发展。

  目前公司的储能电池系统主要基于软包磷酸铁锂电池,如果未来储能锂电池的技术路线发生重大变化,导致软包磷酸铁锂电池在安全性、寿命和成本方面不具备竞争优势,可能对软包磷酸铁锂电池的下游需求带来不利影响;同时,公司再融资募投项目研发并生产方形铝壳磷酸铁锂电池,如果公司相关新产品未能顺应最新技术趋势,将对公司的竞争优势与盈利能力产生不利影响。

  3.产品技术迭代风险

  近年来,电化学储能行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和工艺水平持续提升,电池安全性、循环寿命、充放电效率等性能持续改进。但是,目前锂离子电池的性能水平及制造成本仍未能完全满足储能行业发展的需求,相关企业、高校、研究机构仍在积极开展下一代电化学储能技术的研究,包括固态锂电池、液流电池、钠离子电池、氢燃料电池等。如果未来电化学储能技术发生突破性变革,使储能行业使用的电池类型发生迭代,而公司未能及时掌握新技术并将其应用于相关产品,则可能会对公司的市场地位和盈利能力产生不利影响。

  4.核心技术人员流失风险

  锂电储能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新技术、新产品的持续自主创新能力和生产工艺的先进性。核心技术人员对于锂电池储能企业保持自身的技术领先优势并进而提升自身的整体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报告期内,公司存在技术人员离职的情况,未来不排除有核心技术人员流失的可能性。如果未来发生公司的核心技术人员流失,可能对公司的技术研发产生不利影响。

  5.核心技术泄密风险

  锂电储能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核心技术对于企业发展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具有关键性作用。公司通过与员工签署保密协议、申请专利、加强内部保密管理等方式,防止核心技术泄密。但是,若公司员工等出现违约,或者公司核心技术保密方式失效,则公司将面临核心技术泄密风险。

  (四)经营风险

  1.国际贸易环境变化风险

  公司产品远销欧洲、南非、东南亚、北美和澳洲等境外市场。2023年,境外销售主营业务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94.43%。公司产品主要出口境外地区,亦有部分电子元件从境外进口。当前,受国际贸易环境不稳定、地缘政治冲突、国际能源危机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国际贸易环境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如果国际贸易环境不稳定性进一步加剧,境外客户可能会减少订单、要求公司产品降价或者承担相应关税等措施,境外供应商可能会被限制或被禁止向公司供货。若出现上述情况,则公司的经营可能会受到不利影响。

  2.原材料供应的风险

  公司主要产品为磷酸铁锂储能电池系统,对外采购的主要原材料包括电子元件、磷酸铁锂、机壳及结构件、铜箔、石墨、电解液、铝塑膜和隔膜等。受市场供需关系等影响,报告期内公司的主要原材料的价格有所波动。如果未来市场供求关系变化等原因导致主要原材料供应短缺或市场价格波动,公司未能有效应对原材料供应变动带来的影响,将对公司的采购和生产造成不利影响,进而影响公司的经营业绩。

  3.产能扩张及利用率不足的风险

  公司基于产业政策、市场环境和技术水平等因素做出合理的产能规模和产能建设计划。虽然公司对产能建设项目作了充分的分析和论证,具备较好的技术和行业基础,但由于政策和市场本身具有不确定性,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工程进度、项目质量、产业政策等方面若出现不利变化、下游市场竞争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或技术与产品出现重大升级革新,可能存在项目周期延长、项目实施效果低于预期、项目建成产能利用率不足等风险。

  4.部分电子元件依赖进口的风险

  报告期内,公司采购的部分电子元件来自境外市场,其中主要为IC芯片。公司采购的IC芯片主要来自意大利和美国等生产商。

  若未来国际贸易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导致IC芯片供应不足,或供应商销售策略和价格发生较大波动,可能对公司该类原材料采购产生不利影响。

  5.专利相关风险

  公司坚持自主创新,知识产权是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境内,公司通过申请专利等手段保护公司的知识产权,公司持有的相关专利可以在中国境内提供专利权保护;在境外,公司通过PCT等途径进行国际专利申请并进入多个国家,目前尚未取得部分国家的国家阶段授权。

  公司的销售收入主要来自境外市场,对于公司在境外销售的相关产品,如存在第三方于境外优先取得与公司相同或相似的专利,则公司存在侵犯第三方知识产权的风险。

  (五)财务风险

  1.应收账款回款风险

  报告期末,公司的应收账款账面价值为131,101.05万元,占当期期末总资产的比例为10.81%。报告期末,公司的应收账款金额较大,对公司造成了一定的营运资金压力。公司的主要客户均为境外国家/地区头部企业,总体信用状况良好。公司已根据会计政策要求对应收账款计提了坏账准备。如果未来公司客户的生产经营状况或付款能力发生不利变化,可能导致公司应收账款无法及时收回,将对公司的资产质量和财务状况造成不利影响。

  2.毛利率和利润下降风险

  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毛利率为31.55%,较上年略有下降。如未来市场需求大幅减少、市场竞争加剧导致产品价格大幅下降或未来原材料价格、人工、能源以及折旧摊销等成本大幅上涨而下游销售价格传导不畅,以及国内外贸易环境发生不利变化导致货运等成本增加,则公司毛利率存在下降的风险。

  同时,由于人员投入的增加,规模扩大而带来的折旧、摊销及费用的增加,研发投入的持续增大,以及市场波动或公司市场竞争力下降导致收入波动等原因,公司还可能面临利润下降的风险。

  3.存货跌价风险

  公司报告期末存货账面价值为70,689.73万元,占当期期末总资产的比例为5.83%。公司存货主要为原材料、在产品、库存商品和发出商品。公司主要根据客户订单以及需求确定原材料采购计划和生产计划,并保持必要的产成品库存规模。虽然公司主要根据订单安排采购和生产,但若客户的生产经营发生较大变化,无法继续执行订单,可能带来相应存货积压而影响后续存货再销售价值,进而导致存货跌价风险。

  4.税收优惠政策变动的风险

  公司及子公司扬州派能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依法可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的所得税优惠。如果国家调整相关高新技术企业税收政策,而公司未能持续保持高新技术企业资格等原因无法继续享受相关优惠政策,则有可能提高公司的税负水平,从而给公司业绩带来不利影响。

  5.汇率变动的风险

  公司作为行业领先的储能电池系统提供商,公司产品远销欧洲、南非等境外市场,公司来自境外的主营业务收入金额较大,境外销售主要采用美元、欧元等外币结算,汇率波动对公司业绩存在一定影响,公司面临国际贸易过程中的汇率波动风险。

  (六)行业风险

  1.宏观经济风险

  在国际形势日趋复杂的背景下,单边贸易主义、局部地区冲突等宏观环境变化因素增多,可能会导致市场进入壁垒增加。公司市场覆盖全球主要经济区域,如果未来国内和国际经济放缓或衰退,可能导致市场需求增速下降,进而对公司经营业绩造成不利影响。

  2.产业政策变化风险

  近年来,全球各国对发展储能颇为重视,相继出台了推动储能行业发展的支持政策,有力地促进了全球电化学储能产业的商业化、规模化发展。

  报告期内,海外个别国家补贴政策发生变化,例如:意大利Superbonus退坡、美国加州NEM3.0政策的变更使得短期内家储市场产生波动。如果未来海外国家补贴政策进一步退坡或储能相关产业政策发生重大不利变化,可能会阻碍行业稳定、快速发展,公司经营业绩造成不利影响。

  国内许多地区为储能开放各类电力市场,发布众多利好政策,但是各省份对峰谷电价的调整变化会影响工商储峰谷价差获利情况。如果未来国内峰谷价差变小、工商储安装积极性变低,则对公司经营业绩将产生不利影响。

  3.市场竞争加剧风险

  近年来,随着全球电化学储能市场的快速发展和政策支持逐步明朗,基于对产业前景的稳定预期,国内外各大锂电池企业、新能源企业、电源设备企业等纷纷布局储能产业,全球储能行业竞争或将加剧。

  随着市场参与者的逐渐增多,如果未来公司不能进一步提升产品的综合性能、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市场开拓能力和客户服务水平,则公司可能难以维持其市场地位和竞争优势。因此,公司未来业务发展将面临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

  (七)宏观环境风险

  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速有所放缓,叠加地缘政治风险,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公司市场覆盖全球主要经济区域,如果未来国内和国际经济放缓或衰退,可能导致市场需求增速下降甚至负增长,进而对公司经营业绩造成不利影响。

  (八)存托凭证相关风险

  (九)其他重大风险

  

  五、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2023年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29,944.12万元,同比减少45.13%;实现营业利润60,313.63万元,同比减少59.52%;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1,563.75万元,同比减少59.49%;截至2023年末,公司总资产1,213,084.81万元,同比增长49.9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所有者权益952,344.06万元,同比增长120.96%。

  

  六、公司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近年来,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各国政府积极倡导低碳经济,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储能作为一种优质的灵活性资源,是解决新能源间歇性和波动性问题的关键技术手段,能够支撑供需双侧维持动态平衡,促进新能源有效利用,提高电力系统安全性,在新能源电力系统中的重要性日益趋显。2023年,部分国家和地区补贴退坡,短期内影响了家用储能市场需求,但整体来看,各国政府仍在持续发布储能利好政策及提议:意大利新修订能源法案计划投入274亿欧元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推动绿色转型;德国发布了家庭光储充补贴政策;希腊、澳大利亚等国家发布储能相关的资金补贴政策;英国计划削减住宅电池增值税以推动储能行业持续发展。为实现“双碳”目标,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2023年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储能相关政策: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六部门印发《关于推动能源电子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强新型储能电池产业化技术攻关,推进先进储能技术及产品规模化应用;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电力现货市场基本规则(试行)》《关于进一步加快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工作的通知》鼓励新型主体参与电力市场,通过市场化方式形成分时价格信号,推动储能、虚拟电厂、负荷聚合商等新型主体在削峰填谷、优化电能质量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探索“新能源+储能”等新方式。新型储能可作为独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盈利方式更加多元化。2024年,新型储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多省市也出台政策将新型储能确定为重点发展产业。

  当前,全球储能市场主要集中在欧洲、北美等发达国家,随着全球能源转型的不断深化,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新兴储能市场开始迅速兴起并展现出强劲的发展潜力。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储能市场参与者逐渐增多,新的竞争者也在不断涌现,行业竞争日益加剧,呈现出多元化、技术密集、服务导向等特点。GGII认为全球储能市场正由快速发展期进入洗牌期,且未来1-2年仍将持续。家用储能市场,正由粗放式高速增长逐渐进入精耕细作增长阶段,除了单纯的产品销售之外,按需付费、电力交易、能源服务等多种商业模式纷纷涌现。为满足客户在经济性、便利性及服务多样性上的需求,布局本地化的优质服务网络与售后服务,将是未来家庭储能市场竞争中的重要因素。工商业储能市场,2023年我国峰谷电价差进一步拉大、叠加政策补贴以及用电刚需,工商业储能凭借峰谷套利的盈利模式,成为储能高速发展的新契机,但近年来储能系统和电池产能迅速扩张,工商业储能市场格局较为分散且竞争激烈,在技术研发、产品质量、系统集成能力、项目实施经验、客户服务等方面都展开了全面竞争。2024年,全球储能需求有望持续高增,根据彭博新能源财经2023年发布的《2H2023EnergyStorageMarketOutook》报告,预计2024年全球储能市场新增装机将达到57.27GW。国内储能市场方面,根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CNESA的数据,乐观情况下,2024年国内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将达到54.72GW,新增20.2GW。

  在“双碳”目标的指引下,随着储能政策的放开,市场机制的健全和多元路线的成熟,行业仍将快速发展,各个细分市场将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公司凭借在电芯、BMS、PACK、EMS、系统集成等产业链核心环节自主研发和规模化生产的优势,以及丰富的多场景储能应用经验,可以在行业快速增长、细分市场不断丰富的发展阶段占据市场优势。同时,公司作为储能尤其是家用储能应用的先行者,具备一定的品牌和渠道优势,并拥有较为完整的垂直产业链整合能力;随着全球经济的剧烈波动和部分国家的补贴退坡,叠加国内产能扩张的加速,行业竞争形势出现一定程度的劣化,公司需要深度挖潜建立更宽更深的护城河,方能在剧烈变化的市场环境中持续取得更好的成绩。

  (二)公司发展战略

  2023年是储能行业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一年,一方面,全球储能行业市场规模持续增长,新型应用的商业模式逐步成熟,新兴市场不断壮大;另一方面,家用储能市场在经历过往几年高速增长后增速相对减缓,短期内产能利用率和利润均呈现下降趋势,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外部环境仍然具有不确定性。

  公司自2009年成立以来,一直聚焦于储能行业,专注以锂电池为核心的储能应用,积累了储能系统在多种应用场景下的丰富经验。公司一直以来重视先进技术的研发,在电芯、BMS和系统集成技术研发方面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并凭借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赢得了海内外客户的长期认可。

  未来,公司将坚持以“产品+服务”为主要驱动力,探索项目开发、投资运营等新的发展模式,围绕为用户创造价值的理念,继续加快加强国际化建设,提升海外本地运营和服务能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通过数字化、智能化建设不断提高运营效率;加强产品技术研发和质量管理,拓展企业核心竞争力。

  公司将力争巩固全球家用储能市场的领先地位,加快拓展工商业储能市场,挖掘储能行业有价值的应用场景,并利用领先的钠电池技术实现钠电池应用场景突破。同时,公司将加快推出新一代家用储能产品、户外一体化储能柜、新一代钠电池等创新的储能产品,丰富产品种类,以满足行业多样化的产品需求。

  (三)经营计划

  2024年,公司将积极响应《政府工作报告》中“发展新型储能,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号召,紧紧围绕公司发展战略与目标,充分把握数字化、低碳化时代趋势,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坚持创新驱动,围绕绿色、低碳、循环高质量发展,丰富产品应用场景,持续发展技术、质量、成本优势,加强研发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产品竞争力;深化国际化战略,以全球视野谋划产品和市场布局,坚持对外开放,携手战略伙伴加快构建全球制造、全球交付、全球服务;加快布局工商业储能,开拓市场新篇章;稳步推进募投项目建设,实现公司未来可持续发展。

  1.加强新产品布局,提升产品竞争力

  2024年,公司将持续完善现有的各类客户场景解决方案,以为客户提供一站式能源解决方案为目标,补充产品矩阵。公司将结合科学有效的市场研究分析,深刻把握不同场景下客户的真实需求,在电池、电池管理系统、能量管理系统、系统集成等方面不断投入研发资源,通过技术研发持续增强产品竞争力。

  在电池方面,设计更符合用户需求的高安全、长寿命、低成本电池产品。钠离子电池产品技术水平实现行业领先,将提速钠离子电池产品化进程,积极推进各类钠离子电池储能产品在储能及其他应用领域实现小批量交付或形成产业化示范;在电池管理系统方面,通过自主可控的电池管理系统融合设计,打造更高效、更安全的电池管理系统并提升产品一体化水平,为系统的高效、可控提供保障;在能量管理系统方面,深刻把握客户的管理需求,通过南北向的系统打通,为客户提供更便捷、更智能、更高效的使用体验;在系统集成方面,持续提升集成技术的专业水平,通过对系统各部分的高效集成设计,实现系统可观可控,为客户提供更高收益。

  未来,公司将不断探索新的细分业务领域,发掘新的储能蓝海市场,持续提升市场占有份额及品牌知名度,努力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储能产品及解决方案。

  2.提升研发创新能力,引领行业技术升级

  2024年,公司将继续加强对电芯产品的研发,基于自主研发的长循环电池界面精准调控设计、界面自修复以及活性锂缓释等技术,计划完成对长循环软包磷酸铁锂电池的迭代升级,实现更大容量长寿命的方形铝壳电池的开发应用。

  3.深化国际化战略,积极开拓多元市场

  2024年,公司将以提升出货量、销售额和市场占有率为目标,进一步加快海外本土化建设进度,基于先发优势和品牌优势,深耕本地化运营。同时,积极拓展家用储能、工商业储能以外的各类储能相关应用,力争取得海外市场的规模性突破。

  针对国内市场,公司将把握工商业储能发展机遇,加大国内市场投入,完善工商储一体柜产品,持续拓展多细分场景用户侧储能,在工商业储能、离网储能、微电网、绿色园区、光储充、房车储能等场景持续突破,同时公司将开展在国内新能源发电侧、电网侧、独立储能等大型储能领域的市场开拓,持续提升国内储能市场发货规模,为客户提供更具性价比的全场景储能产品及解决方案。

  4.加快数字化战略实施

  2024年,公司将持续统筹推进数字化战略的落地实施,通过数字化转型进一步深化精细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打造企业数字资产,构筑公司未来新的战略优势。公司将在优化已有信息化系统基础上,持续推进WMS、SRM、CRM、OA、数据中台等系统建设,通过对仓库及物料管理、供应商合规控制、客户资源管理等方面的数字化转型,有效提高各环节工作效率及工作质量,巩固和提升企业能级和核心竞争力。2024年,公司将持续发挥技术、质量、成本优势,充分把握数字化、低碳化时代趋势。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力和公司的竞争力,促进公司可持续发展。

  5.稳步推进募投项目建设

  2024年,公司将统筹调度各方资源,稳步推进“派能科技10GWh锂电池研发制造基地项目”和“派能科技总部及产业化基地项目”项目建设进程,进一步增强公司的科技创新实力及核心竞争力,扩展公司业务规模,提升市场份额,保障公司未来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