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电子(600879)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报告期内,公司紧密围绕年度工作目标,扎实推进技术创新,持续加强科研生产的精细化管理,严格产品质量控制,圆满完成了以“神舟十六号”、“神舟十七号”、“天舟六号”货运飞船等空间站应用与发展为代表的多次重大航天型号保障任务,保持了公司经济效益的稳步增长。 报告期内,公司全面试点实施科研生产流程再造基础上,全力推进低成本可持续发展专项、装备数字化建设以及长期加电可靠性提升工程等科研生产模式转型升级;积极开展全级次供应商管理提升行动方案落实,在健全可复用知识管理体系组织机构基础上,推进可复用知识管理与重点业务的深入融合。系列举措的落地使得重大项目配套产品交付风险得到全面释放,履约能力大幅提升,交付数量创历史新高,科研生产工作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整机产品、电连接器、继电器等元器件产品均全面按计划完成交付。 报告期内,公司继续拓展航天配套任务,相关产品实现在载人登月的工程配套,型谱化激光通信终端、数据分发处理机等多项卫星载荷全面配套用户装备星,进一步巩固了公司在航天电子信息传统业务领域的优势地位。同时,公司坚定不移推动航天产品市场管理机制改革,加强市场营销体系建设,完善市场运行模式,科学统筹国内与国际、军品与民品、研发与型号两个市场,着力加强各市场之间的渠道、信息和资源共享,形成了市场资源合力。 报告期内,公司无人系统装备领域紧跟用户需求,不断拓展新市场,加快推进将航天飞鸿公司发展成为无人系统核心原创技术策源地和无人系统产业链“链长”单位的工作步伐,努力做强、做优、做大公司无人系统产业。报告期内,航天飞鸿公司的多个型号无人系统成功中标,并填补了复合翼领域型号装备空白,进一步巩固了在国内战役、战术级无人装备领域的领军地位,丰富了公司无人系统装备型谱。此外,无人系统领域的海外市场方面也不断取得新突破,航天飞鸿公司的中程多用途无人机系统以及小直径制导弹药获得了国际业务订单,国际市场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 报告期内,公司有序推进研发工作,加快拓展专业技术体系,聚焦惯性与导航技术、测控通信与网络信息、微电子、机电组件与传感系统、无人系统与指挥控制、有效载荷等专业领域,持续开展关键技术攻关,着力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其中,无人系统与指挥控制领域突破了无人机轮式起降、复合翼无人机舰载起降等关键技术,突破了无人直升机多模自主避障安全飞行控制技术;有效载荷领域成功突破空间长寿命激光通信技术和高灵敏度大动态探测器技术,在“句芒号”多波束激光雷达上实现在轨应用;测控通信与网络信息领域成功突破“测控、通信、导航一体化”和“动中通、动中测”技术,成功研制出国内首型综合测控通导一体化测控系统;微电子领域突破了超大尺寸模组低翘曲倒装、基于硅基埋入的晶圆级重组、图像传感器3μm芯片平面度装片等关键技术,迈向高可靠陶瓷封装工艺新高度;机电组件与传感系统领域突破高量级热流防护及高量级冲击响应谱适应性设计技术,解决装备电气接口分离插座耐高温、高强度冲击结构可靠性难题,为我国新型装备研制和应用解决重大难题,关键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报告期内,公司获得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专利授权413件。 报告期内,公司航天技术应用产业不断取得突破,其中,机载一体化多波段风温湿雨遥感观测系统项目完成软硬件关键技术攻关与验证,完成机载载荷与飞机接口确认;加快面向商业航天、智能汽车等领域产品研制和市场拓展;北斗三号短报文芯片关键技术取得突破,为后续产业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宽带射频前端研制技术取得进展,为可编程射频收发产品的研制奠定基础;低边驱动器芯片等2款车规芯片启动研制,持续拓展芯片产品的应用领域;加快先进封装技术攻关,有效推动封装测试业务市场重心由单芯片封装向多芯片集成封装转型。 报告期内,加快业务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其中,完成南京猎鹰公司的增资、迁址并更名为飞鸿(昆山)能源动力科技有限公司,实现了能源动力系统业务实体化运作;公司控股子公司航天飞鸿通过北京产权交易所成功挂牌转让航天飞鹏2.5%股权,实现了民用无人系统业务的控转参。 报告期内,公司以国资委开展的“双百行动”为契机,持续深化各项改革,策划实施了向控股子公司派驻专职董事制度,将从制度和管理上促进控股子公司董事会建设,有利于加强对子公司的管控,有利于推动子公司高质量发展。 报告期内,公司稳步推进非公开发行股票工作,已于2023年7月31日圆满完成本次非公开发行,共实现募集资金净额41.15亿元。 报告期内,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187.27亿元,其中航天产品收入143.49亿元,比2022年增长15.46%,民用产品收入42.30亿元,比2022年下降12.86%。2023年,公司营业收入毛利率为20.34%,比2022年的19.62%有所上升。销售费用较2022年增长17.34%,管理费用较2022年增长16.90%,财务费用较2022年下降24.30%,研发费用较2022年增长20.31%,税金及附加增长14.71%,利润总额较2022年下降12.06%。2023年公司所得税费用比2022年下降69.62%,主要为各子公司所得税退税及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变化所致。综上,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研发费用的增长以及航天飞鸿、航天电工、上海航天三家子公司未能完成年度预算的共同影响,导致2023年净利润较2022年下降10.05%。 2023年期末公司总资产为464.36亿元,比2022年决算增长4.91%。从总资产构成看,存货占比为41.24%,应收账款占比为19.62%,两金占比为60.86%,与上年相比变化不大。2023年期末公司总负债为227.91亿元,比上年末下降9.12%,从负债构成看,有息借款占比为24.60%,应付账款和应付票据占比为52.72%,两项合计占负债总额的78.32%,较上年微幅下降。从资产和负债结构变化看,控制存货规模,加速应收款项回笼,提高流动资产周转率,降低有息借款和经营欠款规模,优化资产、负债结构依然是重点加强的经营工作。 公司本报告期销售商品收到现金为185.87亿元,实现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10.20亿元,比2022年有所好转。2023年经营活动现金流依然为负,主要为应收账款回款较慢,生产投入持续增加所致。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为航天电子信息、无人系统装备、电线电缆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 (一)公司航天电子信息产品业务隶属于航天产业,航天产业主要包括火箭、卫星、飞船等航天器。 航天产业作为国防科技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是维护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提高武器装备技术水平的重要力量。国家将进一步加快航天强国建设和世界一流军队建设的步伐,军用、民用和商业航天蓬勃发展,航天重大工程陆续实施,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武器装备需求激增,国家将继续加强对航天产业的投入,为国防现代化建设提供物质和技术支撑,航天产业发展进入重大机遇期。 航天技术是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航天技术成果转化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拉动作用。国家将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推动航天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发展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将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供坚实支撑。航天技术在国民经济领域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应用需求,航天技术辐射带动作用日益提升,航天技术应用产业面临做大做强的历史机遇。 1、行业主管部门 我国航天产业的主管部门为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主要负责组织管理国防科技工业计划、政策、标准及法规的制定与执行情况的监督。 2、主要法律法规和国家产业政策 (1)《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协作配套管理办法》 2006年12月,原国防科工委发布《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协作配套管理办法》,对协作配套单位进行的机电产品、零部件、元器件和原材料等科研生产活动的流程做出详细规定。 (2)《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管理条例》 2008年4月,国务院和中央军委颁布《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管理条例》,国家对列入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目录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活动实行许可管理。许可目录由国务院国防科技工业主管部门会同总装备部和军工电子行业主管部门共同制定,并适时调整。许可目录的制定和调整,应当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军队有关部门的意见。 2010年,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总装备部根据《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管理条例》,公布施行《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实施办法》,进一步规范各类经济主体参与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和任务竞争。 (3)国家产业政策 2009年,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国家产业技术政策》,指出要重点推进高新技术与产业化发展,重点发展主导经济和把握国际竞争走向、关系国家实力以及国家经济和社会安全的战略型技术以及通用性强、应用领域广泛,在经济发展中发挥基础作用的共性技术。航天产业中的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和卫星遥感产品和服务对国防安全具有战略性意义,上述产品与电信、导航及地理信息系统相互集成与融合,成为国家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航天技术的转移,将带动交通运输、远程教育、气候监测、防灾减灾、材料、电子、能源等传统产业的升级和发展,能够更好的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2015年,国务院发布《中国制造2025》,明确要大力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等十大重点领域突破发展,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推进智能制造,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历史跨域。作为十大重点领域之一,在航天装备方面,要发展新一代运载火箭、重型运载器,提升进入空间能力,加快推进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载人航天、月球探测工程,适度发展深空探测,推进航天技术转化与空间技术应用。 2016年,国务院发布《“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指出要进一步发展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节能环保、数字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涉及多项空天领域和信息技术领域战略,在太空领域发展新型航天器,加快发展多用途无人机、新构型飞机等战略性航空装备;在卫星领域做大做强卫星及应用产业,加快构建以遥感、通信、导航卫星为核心的国家空间基础设施;在信息技术产业领域,启动集成电路重大生产力布局规划工程,推动智能传感器、惯性导航等领域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 《2021中国的航天》白皮书为我国航天未来五年的主要任务进行了展望:未来五年,中国将开启全面建设航天强国新征程,持续提升科学认知太空能力、自由进出太空能力、高效利用太空能力、有效治理太空能力;完成载人航天工程(603698)、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等一批重大工程的收官和运营工作;启动实施探月工程四期、行星探测工程等一批新的重大工程;推进重型运载火箭研制,推动运载火箭型谱化发展;持续完善国家空间基础设施,推动空间技术、空间应用一体化协同发展;统筹布局空间科学探索,发射一批科学论证卫星;拓展国际合作深度广度,推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全面发展。 2023年,上海市印发《上海市促进商业航天发展(000547)打造空间信息产业高地行动计划(2023-2025年)》,指出要围绕卫星制造、运载发射、地面系统设备、空间信息应用和服务环节,加强卫星通信、导航、遥感一体化发展,推动空天地信息网络一体化融合。探索星箭一体新模式,构筑技术驱动新格局,建设数智制造新高地,开拓应用示范新场景,引领长三角区域空间信息一体化发展。 2024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资委等7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指出要加强前瞻谋划布局,把握全球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趋势,重点推进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六大方向产业发展。其中未来空间聚焦空天、深海、深地等领域,打造载人航天、探月探火、卫星导航、临空无人系统、先进高效航空器等高端装备。打造未来产业瞭望站,利用人工智能、先进计算等技术精准识别和培育未来高潜能未来产业。发挥前沿技术增量器作用,瞄准高端、智能和绿色等方向,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新动力(300152)。 2024年,北京市印发《北京市加快商业航天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8年)》,指出要在关键技术攻关、产业集聚发展和国际开放合作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在全国率先实现可重复使用火箭入轨回收复飞,形成低成本高可靠星箭产品研制能力和大规模星座建设运营能力;深化南箭北星产业空间格局,壮大商业航天千亿级产业集群;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商业航天创新发展高地。 (二)公司无人系统装备产品业务为无人系统装备研发、设计、制造、销售,主要包括无人机系统、精确制导系统等无人系统装备,主要应用于国防装备、物流运输等国防和国民经济领域。行业主管部门为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主要负责工业和信息化行业的发展战略、行业规划和产业政策的拟定及组织实施。无人系统主要包含能够自主或通过远程操控完成指定任务的无人飞行器、无人车辆等,最先应用于军事领域,其后广泛应用于民用领域并呈现螺旋式的发展趋势。 从发展趋势看,无人系统装备将是世界强国竞相争夺的国防装备制高点,成建制的无人装备对抗由概念设计逐步走向集成验证和实战应用,智能化、体系化、拥有自主决策能力的无人系统装备成为未来装备发展的重点领域。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国内有关单位结合各自业务特点在无人系统装备及无人装备集群化协同应用等方面开展了研究,各领域形成系列化装备,推动我国无人系统装备发展逐步加速,性能水平不断提升。民用方面,无人系统装备广泛应用于喷洒农药、快递运输投放、视频拍摄、空中巡查监测等多种场景,为人们工作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1、国家产业政策 2017年7月,国务院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提出重点突破自主无人系统计算架构、无人机自主控制以及汽车、船舶和轨道交通自动驾驶等技术,支撑无人系统应用和产业发展;加快培育人工智能产业领军企业,在无人机、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等优势领域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全球领军企业和品牌。 2019年7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新时代的中国国防》白皮书,提出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动下,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前沿科技加速应用于军事领域,国际军事竞争格局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军事高新技术日新月异,武器装备远程精确化、智能化、隐身化、无人化趋势更加明显,战争形态加速向信息化战争演变,智能化战争初现端倪;按照空天一体、攻防兼备的战略要求,加快实现国土防空型向攻防兼备型转变,提高战略预警、空中打击、防空反导、信息对抗、空降作战、战略投送和综合保障能力,努力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空军。 2023年,国务院、中央军委等部门印发《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从生产制造、登记注册、运行管理等全生命周期对无人机飞行活动进行了规范,为无人机“飞得起来、飞的顺畅、飞的便捷、飞的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保障,同时为规范无人机产业发展、营造无人机应用生态提供了有力指导和良好环境。未来“无人机+”将会赋能更多更广的行业领域,末端物流、城市治理、城市空中交通等新型低空应用场景将会更大规模涌现。 (三)电线电缆行业是工业基础性行业,作为国民经济中最大的配套行业之一,广泛应用于电力、建筑、交通、通信、船舶、军工、航空及石油化工等领域,被称为国民经济的“动脉”与“神经”,是输送电能、传递信息和制造各种电机、仪器、仪表必不可少的基础器材,是未来电气化、信息化必要的基础产品。特种线缆具有技术含量高、使用条件较严格、附加值高等特点,具有更优越的特定性能。目前,船舶制造、轨道交通、清洁能源、航空航天、石油化工和新能源汽车等行业对特种电缆的需求快速增长,为特种电线电缆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十四五”期间我国将加快数字电网建设和现代化电网进程,并推动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构建,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加强,电线电缆行业将更加注重环保材料的应用,电线电缆行业将更加注重高效节能。 1、行业主管部门及行业监管体制 国家发改委对电线电缆行业实施宏观调控;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对电线电缆产品实行生产许可证制度;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对电线电缆产品实行强制认证(CCC认证)。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下属的中国电器工业协会电线电缆分会和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光电线缆及光器件分会是我国电线电缆行业的自律管理机构。 2、主要法律法规和国家产业政策 (1)《关于工业产品生产许可工作中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 (2)《强制性产品认证管理规定》 (3)《电线电缆产品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2013)》 (4)《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实施办法》 (5)《强制性产品认证实施规则-电线电缆产品》 (6)《质检总局办公厅关于开展电线电缆生产企业专项监督检查工作的通知》 (7)《关于落实国家质检总局督查情况进一步加强电线电缆监管工作的通知》 (8)《废弃电线电缆光缆处理工程设计标准》 三、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业务情况 公司主要业务为航天电子信息、无人系统装备、电线电缆等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 1、航天电子信息产品 公司航天电子信息产品主要包括惯性与导航、测控通信与网络信息、微电子、机电组件与传感系统、精导对抗与有效载荷等领域,公司在相关行业领域内始终保持国内领先水平,并保持着较高的配套比例。 销售模式:航天产业为系统工程,具有研制周期长、技术难度大、继承性强、参与单位多等特点。航天企业大体可分为总体单位、配套单位两大类,其中总体单位负责总体设计、总装、总测等工作,配套单位负责分系统、单机或元器件的研制生产。公司航天产品以配套为主,部分配套产品由总体单位以计划任务方式通过控股股东下达,部分配套产品由公司参与总体单位招投标、询比价获取,部分配套产品由公司联合总体单位面向最终用户共同获取。 原材料采购模式:公司所需基础材料主要包括金属与贵金属、电子元器件、单机产品、外协加工等多个种类。为公司提供原材料及零部件的供应商需经驻公司用户方审核备案,列入《合格供方名录》,公司物料采购在《合格供方名录》中选择供应商。部分重要零部件由最终用户或总体单位指定供应商并限定供应商供货价格;钢材、铜以及部分通用电子元器件等通用材料,公司采购价格随着市场价格波动而波动。公司不断深入开展采购管理提升工作,推动采购模式由单向采购向双向联动转变,实施物料战略采购和集中采购,发挥公司整体优势,提升对供应商的掌控能力和影响力,同时以强劲需求预期带动战略供应商的协同发展。 研制生产模式:公司具备组织健全和管理规范的技术创新体系,已建成多个生产基地,生产能力可以充分保障航天任务。公司有完善的科研生产指挥调度体系,严格按照产品、技术、质量、进度要求落实产品研制与生产,确保所承担科研生产任务符合相关标准和交付计划。按行业许可制度,航天型号产品生产严格按照国军标标准进行,由驻公司最终用户代表或航天科技(000901)集团驻公司质量代表予以监督。公司不断加强精益产品保证工作体系建设、产品质量稳定性与一致性保证等专项工作,以质量保证、产品成熟度提升和效率提升为主导,加强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各要素的管理,在持续提升产品的合格率和稳定性的同时,减少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缺陷和浪费,提高批生产工作效率和效益。 近年来,随着国家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公司航天电子产品营业收入稳步提升,公司七成左右的营业收入均来自该产品领域,由于产品毛利率相对较高,是公司净利润的主要来源。 2、无人系统装备产品 公司无人系统装备产品业务为无人系统装备的研发、设计、制造、销售,主要包括无人机系统、精确制导系统等无人系统装备,主要应用于国防装备、物流运输国防和国民经济领域。 销售模式:公司综合用户领域、场景、功能等需求特点,以市场为导向,统筹自身特点,扎实推进已有型号的改造升级、背景型号的论证、研制、竞标工作,扩大市场份额,形成订单;依托靠前保障中心,满足演训服务需求,支撑一线部队售后服务、备品备件销售、维修保障工作,形成订单。 原材料采购模式:公司所需基础材料主要包括电子元器件、单机产品、外协加工等多个种类,公司建立了《合格供方名录》,公司物资采购在《合格供方名录》中选择供应商。 研制生产模式:公司具备组织健全和管理规范的技术创新体系,已建成多个研发中心和批产基地,生产能力可以满足当前市场需求。 公司无人系统装备产品仍处于发展成长期,对公司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的贡献占比逐年增长。 3、电线、电缆产品 公司电线、电缆业务为电线、电缆产品的研发生产及销售,主要包括民用导线、电缆及军用特种电缆产品。民用导线、电缆主要用于输变电工程、各类电力传输等领域,特种电缆主要用于航天军工、核电等领域。 公司特种电缆的经营模式与航天产品基本相同。民用电线、电缆经营模式为: 销售模式:主要通过参与投标方式获取订单,产品投标价格以材料成本为基础,综合考虑主要原材料价格变动趋势、运费、包装费用、生产制造费用及合理利润,结合客户区域市场竞争情况、历史合作情况确定,最终销售价格根据招投标结果与客户协商确定。 原材料采购模式:主要原材料为铜、铝、钢等导体,在接受订单后进行采购,部分订单采用闭口价,对闭口合同公司通过套期保值交易手段规避材料价格风险,现货采购价格参考长江有色金属网、上海有色金属网价格与供应商询价确定。部分订单采用开口价,产品销售价格与主要原材料价格实施联动。 生产模式:由于不同客户所需产品大类、型号、规格、长度各不相同,大部分电线、电缆产品具有定制生产特点,根据客户实际订单需求安排原材料采购及生产计划。根据产品大类,由不同子公司分别生产导线产品、电缆与电线产品。部分电气状备用线根据市场情况适当备库,现货销售。 电线电缆业务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受原材料价格波动影响巨大,产品毛利率相对较低,对公司净利润的贡献占比较小。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1、公司本级和多家子公司具有承担各类航天及型号产品配套生产任务资格和能力,拥有完善的研发、生产和试验等保障条件,能够及时有效满足用户需求,是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础。 2、公司航天电子信息业务领域的惯性与导航、测控通信与网络信息、微电子、机电组件与传感系统、精导对抗与有效载荷等是公司传统优势专业,始终在相关行业领域内保持国内领先水平,并保持着较高的配套比例,市场份额基本呈现稳中有升态势。 3、公司在无人系统装备领域具有深厚的技术储备和产品开发经验,无人系统覆盖行业内多个领域,具有相关主管部门核发的无人机研制生产资质,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关于航天技术应用产业重点领域打造的现代产业链链长单位,是全军无人机型谱项目研制总体单位及无人机系统集中采购合格供应商名录单位;“飞腾”系列精确制导产品是航天科技集团唯一总体单位,该产品具有小型化、高精度、复合模式、低成本、智能化、模块化、系列化的明显优势并已具备一定的国际知名度。 4、公司在电线电缆领域拥有稳定的生产能力,电缆产品种类齐全,轨道交通电缆、防火电缆、宇航用电线电缆、风能电缆、煤矿用电缆、铝合金联锁铠装电缆等产品在市场上拥有较强的市场竞争能力。 5、公司已经形成了层次分明、功能协调、军民共享、良性互动的技术创新组织格局,具备了较为完整的多层次的技术创新组织体系。拥有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企业级技术中心为代表的多个国家级技术创新机构、航天科技集团级研发中心、省市级创新中心,与国内顶尖高校建立了多个联合实验室、创新中心,建立了高水平的专业协同发展生态圈。 6、公司通过推进人才工程的实施,加强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集聚了一支由多名省部级以上科技、技能专家领衔的专家队伍,建立形成了分层分类的人才培养梯队,具备一支符合公司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经验丰富的优秀人才队伍。 五、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87.27亿元,较上年增长7.1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5.24亿元,较上年减少16.75%。本报告期公司营收规模增长而归母净利润下降的主要原因为航天电工亏损1.97亿元所致。 航天电工主要从事电线电缆产品研发生产,受原材料价格波动、外部环境变化等因素影响,航天电工营收出现下滑。此外,鉴于2023年度房地产行业不景气不断出现集中违约的情形,航天电工对涉及房地产行业领域的相关资产进行了集中清理,对相关客户的偿债能力进行了细化分析,对其中相关存货计提了2,692.63万元资产减值准备,对风险较大可能难以收回的应收款项合计计提了15,192.55万元信用资产损失,上述因素导致航天电工本报告期产生亏损1.97亿元。按剔除航天电工口径计算,公司报告期内实现的营收规模为146.75亿元,同口径较上年增长15.81%,归母净利润为7.23亿元,同口径较上年增长32.66%,剔除投资收益后的归母净利润为6.57亿元,同口径较上年增长22.64%。 六、公司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1.航天产业方面 由于航天产业具有一定的准入门槛,国防装备的竞争主要限于技术与产品相同或相似的军工企业之间。随着国防科技工业体系日益开放和融合发展深度推进,航天装备和国防装备配套领域竞争不断加剧,公司面对指标、进度、价格、批量“四合一”的全程全链条市场化竞争;同时,其它军工集团也由封闭型走向开放型,为公司产品进入航空、船舶、兵器等领域提供了机遇。公司产品应用领域覆盖航天领域重大工程和国防武器装备重点型号,随着航天强国建设和世界一流军队建设步伐加快,军用、民用和商业航天蓬勃发展,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装备需求大幅增加,公司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国家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国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同时我国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国家经济韧性强,国内市场潜力巨大,新一轮对外开放,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 2024年我国将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总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断巩固稳中向好的基础,着力做好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扩大国内需求、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等重点工作,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公司产品应用领域覆盖航天领域重大工程和国防武器装备重点型号,随着航天强国建设和世界一流军队建设步伐加快,军用航天、民用航天发射次数屡创新高,商业航天蓬勃发展,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装备需求大幅增加,公司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2.无人系统装备产业方面 公司无人系统装备产品业务属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无人系统主要包含能够自主或通过远程操控完成指定任务的无人飞行器、无人车辆等,最先应用于军事领域,其后广泛应用于民用领域并呈现螺旋式的发展趋势。从发展趋势看,无人系统装备将是世界强国竞相争夺的国防装备制高点,成建制的无人装备对抗由概念设计逐步走向集成验证和实战应用,成为未来国防装备发展的重点领域。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国内有关单位结合各自业务特点在无人系统装备及无人装备集群化协同应用等方面开展了研究,各领域形成系列化装备,推动我国无人系统装备发展逐步加速,性能水平不断提升。 近年来,无人系统装备作为人工智能技术与无人系统技术高度融合的新兴技术领域,具有低成本、高效能、高可靠性等优势特征,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在军事应用领域,无人系统装备正在改变传统战争规则,以无人机为代表的无人装备已在俄乌战场和巴以战场上得到了空前规模的应用,无人作战已成为现代战争优先使用的新质作战力量,成为信息化作战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支援、信息对抗和火力打击等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各国对无人系统装备的需求迎来井喷式增长。同时,国家大力发展“低空经济”,各城市争相出台相关政策,力争低空经济“第一城地位”,在更为广泛的产业应用领域中,无人系统装备正在催生“无人经济”发展新模式,展现出巨大的经济价值和发展潜力。国务院《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提出,要提升行业研发水平,重点突破自主无人系统计算架构、面向复杂环境的适应性智能导航等共性技术,大力发展消费类和商用类无人机、无人船。在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和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我国无人系统装备产业将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 3、电线电缆产业方面 电线电缆产业肩负着电力和通信两大国民经济支柱行业的配套职能,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从市场结构看,我国电线电缆产品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市场,小型企业在我国电线电缆行业处于主导地位;从产品结构看,核电用电缆、军工电缆、超导电缆、机车电缆等高端电线电缆产品技术含量高,由少量外资、合资企业和内资龙头企业所垄断,低端产品产能过剩,中端产品竞争激烈程度介于低端与高端产品之间;从地域分布看,华东地区电线电缆销售规模最大,占全行业销售收入一半以上,其次是华南地区,销售收入占全行业10%以上,其他地区销售收入均在10%以下。 电线电缆行业未来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行业研发能力和技术水平将持续提升,特种电线电缆将成为行业主要的增长点,未来电线电缆行业的高端市场基本就是特种电缆市场,也是国内电缆行业产品升级转型的发展方向。 (二)公司发展战略 公司将紧扣国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和现代产业链链长”等重点任务,坚持创新驱动,加快转型升级,做强做优做大航天电子信息、无人系统装备、电线电缆产业,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牵引带动公司优势专业共同发展,努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公司在“十四五”期间的发展战略是:以发展航天电子信息和无人系统技术、助推航天强国建设和世界一流军队建设为使命,着力提升航天电子专业技术水平和电子信息系统融合创新能力,全面实施融合发展、创新驱动、市场领先、协同共赢四大发展战略,加快形成高水平科技创新能力、高效率资源配置能力、规模化低成本研产能力、高质量市场主体能力、一体化战略协同能力五大核心能力,建设成为航天电子信息和无人系统行业领军企业。 (三)经营计划 2024年,公司将力争实现营业收入205亿元。 (四)可能面对的风险 2024年影响公司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的主要风险主要集中在市场风险、财务风险、运营风险、电线电缆行业竞争风险和商誉及存货减值风险等领域,但需重点关注国家产业政策调整、体制机制改革及军队装备竞争性采购政策等举措实施后所带来的实质性影响,以及外国制裁、长臂管辖造成的不利影响,并做好积极应对,避免或降低因此可能造成的不利后果。 1、市场风险 2024年武器装备竞争性采购范围有可能持续扩大,公司面临着竞争进一步加剧的风险,产品技术指标、研制生产周期、装备建设要求、成本价格管控等全方位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同时,存在装备计划调整的风险。 应对措施:公司将加大政策研判力度,既要抓好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又要抓好体制机制创新,加强科研生产的过程保证能力,重点加强系统级产品的保证能力,进一步提升科研生产任务履约能力,采取多种措施降低制造成本,提高产品的价格竞争力;面对装备计划调整风险,公司将加强市场信息的收集和反馈,及时掌握用户变更信息,完善和改进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置预案。 2、财务风险 (1)营运资金周转风险 公司部分产品生产周期较长,产品交付总体单位反复调试后才能确认交货,导致存货规模较大。此外,由于公司主要客户具有特殊性,采购货款多在年底集中支付,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入在会计年度内具有不均匀性,公司面临的营运资金压力较大,同时,由于市场竞争加剧,导致应收账款增高。2024年随着公司经营目标的增长和生产能力扩充,使得公司对运营资金的需求增大,如果公司未来无法获取足够资金满足经营所需,将面临营运资金周转困难的风险。 (2)利润下降风险 受高品质元器件价格上涨影响,公司原材料采购价格仍将呈上涨趋势,同时由于用工成本持续增加,将导致制造成本继续呈现增长趋势。在目前宏观形势下,公司主要产品均将面临来自社会各领域的全面竞争,将增大毛利率下降风险。同时公司为保证正常运营,需通过融资手段获取运营资金,增大财务成本,也导致公司利润水平下降。 应对措施:面对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公司将积极采取打包招标采购等方式力争降低采购价格,并通过加强技术创新改进工艺流程等方式降低产品成本;控制用工规模,进行内部挖潜和技术升级;加强与用户的沟通协调,通过均衡结算或加大预付款等方式减轻公司资金占用压力;严格全面预算,严控费用支出。 3、运营风险 (1)产品研发风险 根据航天产品对技术“高、精、尖”的要求,公司需要投入大量经费用于新技术研究和新产品开发,由于技术新、指标要求高等影响,研发攻关能否按计划完成存在风险; (2)产品质量风险 航天产品对精确性和可靠性方面要求高,技术开发难度大,由于技术吃不透和考核验证不充分造成的产品质量风险增大。2023年我国航天发射和飞行试验任务保持高位,对配套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受制造水平和管理水平所限,一些由于技术原因、外包质量问题造成的产品质量风险仍不容忽视。 应对措施:公司将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引进、培养等方式提高高端领军创新人才比例;继续加大创新技术装备投入,进一步提升创新所需的硬件条件;加强与用户沟通协调和相关市场开发力度,提高前期研发项目带来的订单数量,实现技术升级换代。加强对外包产品质量验收和下厂监制工作,提高外包质量。 公司继续加大技术改造、技术革新投入力度,从根本上提高产品的制造保证能力。全面推进精益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压准压实质量责任,全面提升产品质量保证能力;继续深化质量纪律检查工作深度和广度,督促各项质量保证要求的落实;加强外包产品“全领域、全层次、全过程、全要素”的系统化质量管理,确保外购外包产品质量。 4、电线电缆行业竞争风险 近年来,由于我国电线电缆行业产能不断扩张,同质化竞争比较严重,利润水平日趋下滑,特别是电线电缆产品中低端低附加值产品产能处于较为严重过剩状态,电线电缆业务将可能面临产能过剩、经营业绩下滑、发展空间受到挤压的风险。 应对措施:航天电工继续加大高端产品研发力度,着力进行结构调整,持续提高特种导线、特种电缆及军用电缆产能占比,积极开拓航天、核能、轨道交通、新能源应用等市场领域,同时,借助航天企业背景,加强国际市场深度合作,降低出口业务成本及风险,扩大国际市场业务,力争将因行业产能过剩带来的经营风险降到最低。 5、商誉及存货减值风险 公司近年来未发生非同一控制企业下的合并,不存在商誉及减值风险,但因公司经营模式导致的存货较高,存在一定的减值风险。 应对措施:公司产品基本上采取订单生产,存货形成坏账的可能性较小,公司将加强与客户沟通,及时掌握型号研制及交付进度,不断强化生产过程管理,合理调度、安排生产进度,逐步压缩存货规模增长,降低减值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