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并非总是一路向好,尤其是40岁之后,打工人不自由的根源是什么?财务自由的时间怎样确定?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3-12 03:37

行至中年,人生下坡,不直面早晚倒霉。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理解我们所受的限制,才有机会活得好些。

为什么人到中年不能继续上坡?

人体机能30岁就开始衰退,这是规律。违反规律的事情难有好结果。

上中学时,老师常说:“阻挡历史车轮前进的人,必将粉身碎骨”,估计车轮也不会停下来。

人生像爬山,有上有下,行至中年无论是否到达顶峰,都到了下坡的时候。不谈客观规律,只盯着某为的某正非说事,那是自我欺骗。

接受并直面中年之后,脑力、精力、体力的下降,我们才有机会更好地安排余生。否则很可能引发悲剧。

为什么欲望太多过不上FIRE生活?

适当的欲望可以促使我们奋进,超过能力的欲望则导致毁灭。

几年前有个大新闻,南方某省程序员被裁,当场跳楼自杀。没记错的话当年这人才42岁,上有老下有小,两个孩子、老婆在家全职带娃,买了二套房压力很大。公司说要开除他,即便给了补偿也是不够,他再找工作就难了。然后就没然后了。

很多中年人和刚提到的42岁程序员很像,只考虑上升不考虑下降。但凡我还能有这份工作,老婆没工作也没事儿,生二胎也没事儿,买第二套房也没事儿。越要越多,很快越过自己能承受的范围,一旦上升曲线被折断,问题马上暴露。别说过FIRE生活,正常生活都过不下去。

“莫在浮沙筑高台”,中年人认识到个人能力的局限性并承认它,或许能拥有平静的后半生。

为什么心安比钱更重要?

有些人并不缺钱,可他们活得不安,过分担心自己出事家人怎么办。该买的保险也都买了,还是担心。他们的想法是:今天有钱未必明天有钱,万一投资赔了钱,说不定还得从头再来。在战战兢兢的心态当中,他们走向了中年,接下来就要走向老年。

与此相对,另一些人未必很富,却很心安。

我个人觉得心安是识命认命,找到属于自己人生事业的结果。钱也是凭本事挣的,虽然不多,但够吃够喝就行了,也没有被消费主义所裹挟。

家里有1,000万,就是不退休是怎样的心态?

收到网友留言,说他单位有很多人趁上千万,但还是不退休。因为干的是有毒有害的工作,男55岁可以退,可这些人就是不退,他们觉得回家没事干。

也许确实有家里趁上千万,但是就愿意出来吃苦,即便干有毒有害的工作,也不提前退休的人存在。毕竟世界真奇妙,啥人都有。

如果这位匿名留言的网友不是吹牛放炮的话,他身边的身价千万的工友们应该是热爱工作,或者更可能是完全没有安全感。

安全感与家里有多少存款有时关系不大,一些人总是生活在恐惧之中 ,怕明天突然来个什么运动就没饭吃了,所以必须每天上班。

只要是自己选择的路,那无论是坚持工作还是尽早退休都是好生活。

为什么说钱只是放大器?

很多人一提FIRE生活或者提前退休,就说钱不够花。不打工,他们应该不会马上被饿死,而是出于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

首先,养成记账的习惯,不要寅吃卯粮。

其次,钱不是目的,只是手段。它只是凝固我们时间的东西,各种金融工具则是放大器。终极目标是过上自洽的生活,你我活着不难受最重要。

打工人不自由的根源是什么?

任何成本归根到底都是时间成本。能否真正掌握时间,直接决定我们的生存质量。

打工人不自由源于工作时间由老板支配,老板用钱买了这部分时间。

在公司里,老板跟我说下午开会,原则上我不能说没空。好歹老板每月定时发工资。

2015年之后,我没有老板,时间完全由自己掌握,可以投入那些更有意义的事。讲《资治通鉴》、讲《史记》。

2015年之后,我是自己时间的掌控者,除了家人朋友避免跟任何人接触,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支出。

心有所属的感觉是怎样的?

答:想要做的事就是正在做的事。

找到“真正想做的事”是第一步。鲁迅好像说过,一个没有目标的航船只能迷航,开到哪儿都是错的。

自古至今,很多人都像行尸走肉,每天浑浑噩噩,完全搞不清楚想做什么。找到真正想做的事,人随即能活得相对通透。

以我为例,后半生准备以讲书为业。

2016年知识付费很火爆。由于有钱赚,讲书人如1942年的逃荒人,漫山遍野。时间来到2023年,讲书早就不赚钱了,能继续讲的人并不多。我则始终在讲,因为真的喜欢。不用跟人打交道,同时每天嘴还不闲着,很适合我这种内向的话痨。

此前近20年的职场打拼,好像都是在为讲书打基础、做铺垫,让后半生更加精彩。这可能就是心有所属的感觉。

只要能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方向,任何年龄段都不晚。

财务自由的时间怎样确定?

没有任何收入的情况下能坚持的时长就是财务自由的时间。

比如张三一个月花3000,突然失业了,失去了收入来源,接下来如果存款能坚持1年,也就是提前存3万,那张三自由的时间就是一年。如果已经存了30万,那张三就实现了十年的财务自由。这笔钱可以叫准备金。

以上算法以消耗本金为基础,不考虑通胀、生病等因素。

2015年,我退休的时候,准备金能再坚持至少十年。而且,我追求的是财务独立,所以退休之后我没有一天停止挣扎,8年过去了还没有动用准备金。

再强调一遍,财务自由标准很宽泛,每天喝粥和每天吃日本生牛排需要的准备金不同,我们应该争取财务独立,始终保持赚钱的能力。

为什么说“赚钱的能力才是人的胆”?

第一次看到“钱是人的胆”是在《此生未完成》一书里,作者30多岁就博士毕业在大学任教,后来查出癌症,很快去世。住院治疗期间作者生出“钱是人的胆”的感慨。

没钱就没胆,某些治疗方案没法用。

更进一步,赚钱的能力才是我们真正的胆。钱早晚会花光,如果没有赚钱的能力,那生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有一档视频节目“大志聊赚钱”,每期开始统计一天的自媒体收入。惨的时候三个主力网站收入不足1元钱。有网友劝我别出来丢人了,我倒觉得不间断创作并有收入就是赚钱能力没有丧失的标志。

“千金散去还复来”的底气无非是还能继续赚。拥有属于自己的赚钱系统,让它自行运转起来,心里会更加踏实。

退休人士不再为社会创造价值吗?

有人觉得过上FIRE生活之后,就不再为社会创造价值。我觉得未必。

真正的退休人生还有不少努力发挥余热,FIRE人士只是不再给老板打工,只做自己喜欢的事而已。过上自洽的生活之后,我们会变得不再纠结。

我本人2017年开始讲书,2019年开始做视频,不再想着讨好谁,不在意播放量,只讲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反而结交了一批三观相合的朋友。这样的日子会持续到生命终点,挺好。

为什么生活方式是内生而非外界赋予的?

无论选择哪种生活方式,都得是内生的,外界强加的生活方式只会扭曲我们。

我现在选择的FIRE生活是各种机缘巧合之下形成的,并非强求。如果我年轻时就立志“38岁那年一定退休”,那到点儿多半实现不了心愿。

与此相对,强求是做不喜欢的事,多半伤害身心健康。比如有些人明明讨厌工作,还要天天去上班。

打工时,我喜欢每一份自己选择的工作,其中的困难也会想办法克服。退休后我更是每天录视频写文章,过得老带劲了。

如果活得不难受,那么我们多半是走对了路。

度过精彩一生的前提是认清事物有升有降的规律。是否创造价值与我们是否退休关系不大,有些在职人士的工作反而具备破坏效果,损害身体健康的同时并未造福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