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公布了,失业率持续上升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5-11-12 11:46

数据公布了,失业率持续上升

2025-08-29 07:27

发布于:山西省

8月1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7月,全国城镇16—24岁劳动力失业率(不含在校生,下称“青年失业率”)为17.8%,较6月上升3.3个百分点。

从2024年青年失业率走势来看,年内整体呈现“M”型波动,每年7—9月随着高校毕业生集中进入就业市场,青年失业率往往升至年内新高。2024年8月,青年失业率曾达到18.8%。结合季节性规律判断,接下来青年失业率可能继续小幅上升。

8月15日,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7月中国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城镇调查失业率季节性上升。7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2%,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与上年同月持平。

教育部数据显示,2025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222万人,同比增加43万人,再创历史新高。最近四年,高校毕业生规模均突破千万。

一名长期研究就业问题的宏观经济专家表示,根据七普等数据观察和推测,青年劳动力供给一直到2030年都会持续上涨,高校毕业生数量的增加将无形增加青年人的就业压力。接下来,宏观经济保持一定增速是促进青年人就业的基础。

首先要问的是:青年失业率为何会走高?

第一个原因在于劳动力供给端:规模扩张与结构错配并存。

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普及率持续提升,2025届毕业生人数预计超过1222万,再创历史新高。普及高等教育当然是好事,但劳动力供给量的扩张远超市场需求的自然增速,造成一种结构性的扭曲。

同时,长期以来的问题——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错配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治。研究生数量逐年增加,但能接纳他们的容量有限,冷门专业、职业技术类专业则就业渠道狭窄,或者工资低。

这就造成,许多毕业生宁可“慢就业”或继续深造,也不愿进入自己不认可的岗位。有些公司想招人招不到,但大学生却显得泛滥。

第二个原因在需求端:产业结构升级带来的“就业空窗期”。

过去十余年,中国制造业与基建行业曾是青年就业的“蓄水池”。但随着房地产行业降温、地方基建收缩,这些领域的就业吸纳能力显著减弱。

与此同时,数字经济、新能源、人工智能这类新兴产业发展虽快,但对人才的要求门槛较高,真正能吸纳大规模普通高校毕业生的能力有限。

换句话说,传统岗位减少了,新岗位没那么“好进”,形成了结构性真空。

第三个问题在企业端:中小微企业发展艰难,招聘意愿减弱。

在中国,80%以上的就业岗位来自中小微企业,它们才是吸纳就业的主力。

然而,近几年以来小微企业融资难、经营成本高这些问题还是难以解决,同时伴随着消费不振导致的需求不足等因素叠加,让这些企业自身都难以维持,更谈不上扩大招聘了。

现在,能像十几年前那样进入小微企业工作的“小白领”越来越少,就业非常极端化——要么进大企业,要么没工作,要么去考公、考事业单位。

资本和政策更多流向头部企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小企业的“造血功能”被削弱,直接冲击了青年就业市场的主渠道。当年轻人的就业渠道除了少数人进大企业或者体制内,就只剩下送外卖这类工作,就业的两极化便导致了失业率的飙升。

最后还要一提的是青年群体的观念变化。

相比上一代“先就业、再择业”的思路,现在的年轻人更强调工作的质量,包括收入水平、发展空间和生活平衡。他们不愿意再做为工作无限牺牲的“牛马”。

这种观念的变化本身随着经济发展来说很正常,但在经济下行压力下,适合他们心理预期的岗位供给不足,从而导致“有工作但没人愿去”的结构性矛盾加剧。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