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帮扶对象调研
(一)基本情况
确山县辖13个镇(街道),山东大学13个学院与13个镇(街道)结对帮扶,形成院地结对模式。其中,管理学院专家团队调研确山留庄稻田公园等产业扶贫项目,完成《留庄镇“诗田稻艺”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2021-2030)》、《山东大学“云上乡遇”社会实践调研团队关于云川鲁豫赣乡村特色文化发展及对河南留庄镇乡村振兴建议报告》。
山东大学投资294万元援建河南确山县老臧庄小学一栋18班综合教学楼,已于2018年正式投入使用;2017-2020年,培训一线教师、教育管理者共计2952人,选派支教研究生18人;山大附中结对帮扶老臧庄小学;设立“山东大学优秀贫困生助学金”、“教师关爱基金”,捐赠高标准办公、生活设备;持续关爱留守儿童,组建学生“助梦”团队开展 “学涯陪伴”,一对一远程课堂教学、心理辅导、情感陪伴,已覆盖2000余人。
由于定点帮扶成绩突出,山东大学被河南省委、省政府授予“河南省脱贫攻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基于确山县教育帮扶和产业帮扶工作实践,《“守望行动”——大数据+人工智能支持下的留守儿童精准扶智新模式》和《百蕊草人工抚育振兴革命老区中药事业》两个项目,入选第一批教育部直属高校服务乡村振兴创新试验培育项目。
(二)调研情况
1.自然资源
确山是驻马店市下辖的一个县,向北紧临驻马店,向南接壤信阳市,是驻马店市“一中心五组团”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处淮河北岸,西依桐柏、伏牛两山余脉,东眺黄淮平原,历史上被誉为“中原之腹地,豫鄂之咽喉”。
确山气候条件和地形地貌丰富独特,气候温润,四季分明 ,光明充足,雨热同季;年平均气温15.1°C,年降水量971毫米,无霜期248天。西部山区重峦叠嶂,东部平原一望无际,山间盆地及浅山丘陵广布其间,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山区县。
确山也被誉为山水之城,老乐山是道教圣山(海拔813米),臻头河是确山的母亲河,新石器时代已有先民在臻头河流域繁衍生息,刀耕火种,开启了确山农业文明的序幕,着实有着“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诗文意境。
2.产业资源
确山是提琴之乡,中国提琴产量在全世界占比90%以上,确山提琴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40%,中高档提琴产量占全国中高档提琴产量80%以上的份额。
确山全县种植中药材品种达2000多种,是全省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以夏枯草、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等中药材为重点,重点发展深加工。其中,生产、加工及销售经营主体200多家;与河南中医药大学等国内知名院校建立合作,已建设省级技术研究中心2个,重点实验室、研究所10个。
确山物产富饶,优质农产品集群,其中确山黑猪、留庄大米、瓦岗红薯、确山板栗远近闻名。
3.文化资源
确山县拥有数千年历史,很早就有远古先民在浅山和平原地带生息繁衍。乐山东打石山,有旧石器时代人类遗址;曹庄、朱庄、橡林等地,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迨至西周,县境北部为道国,东南一隅属江国。春秋属楚,是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考古发现,确山县境内出土了大量的楚文化遗址和文物,如石碑、陶器、青铜器等,展示了确山地区古代文明的繁荣和灿烂。
确山县红色历史文化丰富,是抗日民族英雄、东北抗日联军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杨靖宇将军的家乡,确山县竹沟镇被誉为“小延安”,曾是抗战时期中共中央中原局、河南省省委所在地,刘少奇、李先念、彭雪枫等一大批伟大革命家在这里走出。
确山县旅游资源丰富,其中,有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确山打铁花,铁花起源于北宋,鼎盛于明、清,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最早的确山打铁花活动,充满道教的色彩和行业的特征。“打铁花”的最初目的一是为了展示本行业的气派,取悦于群众,扩大影响,等于做一次广告。二是讨个吉利,利用“花”与“发”的谐音,取“打花打花,越打越发”之意,象征着事业发达兴旺。
(三)面临问题
1.仍存在一定程度的等靠要现象,亟待强化造血机制
等靠要的现象不仅仅出现在地方工作人员身上,也出现在地方发展的主体——居民和企业身上,这一现象在乡村振兴领域尤为明显,集中表现在缺乏创新性和自我发展能力。
确山县各镇、街道的发展普遍存在着差异性,每个村庄的资源禀赋、发展基础也不一样,但目前却存在生搬硬套其他地区的成功模式的情况,名曰借鉴经验实则生搬硬套,缺乏根据本地特色制定发展战略的创新意识。导致出现“昙花一现”短暂效应,无法实现长远目标。
乡村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弱也是存在的显著问题。多数村庄结构单一,专业合作社或能人大户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发挥有限,持续增收能力不强,覆盖面小。专业知识、资金匮乏,对市场敏感度不高,经营能力较弱,缺乏制服能力和门路,等制约着乡村的自我发展。
2.产业集群不突出,缺乏确山乡村特色产品体系
确山产业集群效应不够明显,产业发展竞争力不够强。一是缺乏产业政策支持,以提琴产业为例,确山提琴在市场上形成了一定的占有率,这依托于一批熟练的技术工人和较低的人力成本,形成规模的提琴加工作坊达到了120多家。但是目前没有产生一家国内外知名的品牌,依旧是代工贴牌模式,产业发展受上游原材料和下游市场波动的影响。虽然当地提琴作坊众多,但是缺乏相关产业政策的支持,政府未能有效引导、制定合理的产业发展规划,制约着提琴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是发展方向不够科学,例如确山名优特产留庄大米产业的发展。大米作为一种主粮,其本身具备的附加值较低,产业发展方向应向农文旅融合发展,发展稻田观光、旅游休闲产业,提高附加值。但目前留庄大米的部分生产企业却在“富硒”两字上大做文章,虚高价格、有价无市,难以形成市场竞争力,走歪了路子。同时,技术水平不高、基础设施落后、资金不足等因素也影响了产业集群的效应。
3.缺乏具有确山标识的区域公共文化品牌
文化愈发成为区域竞争的重要指标,文化品牌的构建对于区域文化竞争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积极作用。目前,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提炼文化符号、构建公共文化品牌,例如“好客山东”、“醉美贵州”等等。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等传播技术的发展,信息泛滥,能以最简介的文本话语,最鲜明的文化符号表达区域文化信息,抢占眼球经济市场,是区域文化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因此,打造区域公共文化品牌在当今时代尤为重要。愈加有竞争力的区域文化品牌,其背后往往相辅相成体现了经济与社会综合实力。
目前,确山缺乏具有确山标识的区域公共文化品牌。存在着“有符号、无品牌”的现象。例如,确山县有“小延安”、“提琴之乡”等美称,但目前未形成统一的公共文化品牌,限制了确山文旅产业的发展。
(四)发展机遇
尽管存在痛点和挑战,但确山县仍然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在政策方面,根据农业农村部《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六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内容,要充分发掘乡村的多功能价值,将其作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通过培育新动能和集群成链,推动乡村产业发展。要将文化产业与乡村振兴相结合,通过先行先试的探索,促进乡村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做法。要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通过县域统筹规划,合理确定村庄布局和建设边界,支持村庄规划编制,并将村庄规划纳入村级议事协商目录。要实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建立完善保护制度,编制村容村貌提升导则,防止盲目拆建,注重保护乡土特色和地域民族特色。
在地域特色方面,要挖掘保护并利用好确山县优势的红色文化资源,汲取近段时间“淄博烧烤”“贵州村超”等热点话题的新闻舆情规律,炒作确山话题,再现红色革命圣地,在乡村振兴中积极推动红色文旅深度融合,发挥红色文化的引领和带动作用,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通过红色文旅深度融合,实现确山县红色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保护;打造红色旅游线路和景点,吸引游客前来参观和学习;将红色文化与乡村旅游、农业产业相结合,创造多样化的乡村发展模式;培育红色文化创意产品和红色文化衍生产业。
在产业发展方面,要珍惜确山县宝贵的中药材深加工产业。确山县地处中国中部,拥有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和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政府要积极引导企业从简单的中药原材料种植和初加工转变为更高附加值的产品制造。中药材深加工涵盖了中药饮片、中药粉末、中药浸膏、中药胶囊等多个领域。中药材深加工产业的发展能够促进农民增收和就业机会的增加,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同时,中药材深加工产业能够推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形成和完善,包括药材种植、加工设备生产、中药材物流等方面的配套产业的发展,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带动确山县经济的全面发展。
二、帮扶行动解决思路
(一)探索发展公共品牌,引领县域经济产业振兴
当前,确山县在农业产业方面缺少一个具有凝聚力和号召力的公用集合品牌来整合全区乡村振兴资源,进而打造产业集群。因此,迫切需要打造一个区域公用品牌,使其成为区域的名片、产业的大旗,以及具有价值感和影响力的金字招牌。
为了打造区域公用品牌,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体系和有效的管理体制。首先,党建引领和组织振兴是打造区域公用品牌的基础。政府应起到操盘舵手的作用,提供政策支持和指导,协调各方资源,推动品牌建设。其次,行业协会应承担质量准入控制的角色,确保产品质量和品牌形象的一致性。村集体合作社作为项目落地执行的抓手,可以提供生产组织和管理支持。而农业企业则应发挥市场活力和智慧,成为品牌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
此外,区域公用品牌的打造不应局限于农产品及农产品加工品,需要树立“三产融合”的大农业观念,构建特色农业支柱全产业链,打造多产业、多功能、多产品、多形态复合一体的产业集群。这样的产业集群不仅能够提供多样化的产品服务解决方案,还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效益,进一步推动农业产业振兴。
(二)打造有影响力和示范带头作用的乡村振兴标杆项目
确山县地处中原腹地,是传统意义上的天下之中,是中华民族农耕文明发源地之一,但如今确山县的农业发展与其历史地位严重不符,在全国各地县域经济百花齐放,以及大量农产品供给性过剩、竞争内卷的局面下,确山县亟需打造和发布有特色、有影响力、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的农业代表作。例如:
红色文化旅游项目,以红色文化资源为核心,打造系列红色文化旅游线路和产品。其中包括确山县革命烈士纪念馆、红色革命遗址等,通过展示革命历史和红色文化,吸引游客前来参观学习。这些项目以红色旅游为主题,融入了乡村风貌和自然景观,推动了乡村旅游和红色文化的融合发展。
乡村环境整治项目,注重乡村环境整治,推动了农村面貌的改善。通过清理垃圾、改善农田环境、整治村庄道路等措施,提升了乡村的整体环境质量。同时,确山县还重视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文化遗产,进行了传统村落保护和提升,提高了乡村的美观度和文化价值。
乡村教育项目,注重乡村教育的发展,提升了农村教育的质量和覆盖范围。通过改善学校设施、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加强师资培训等措施,推动乡村教育的现代化发展,为当地农村孩子接受优质教育提供了机会,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人才支持。
(三)帮扶重点企业,发展特色产业集群
基于确山县乐器手工业、中药材深加工业等优势产业,要采取系列措施,保护重点企业和品牌,推动产业振兴和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
确定重点企业,提供政策支持。通过科学评估和筛选,确定了一批有发展潜力和影响力的重点企业。给予重点企业一系列政策支持,包括财税优惠、融资支持、用地保障等。通过提供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鼓励重点企业扩大规模、加大投入,推动产业升级和发展。
优化产业环境,发展产业集群。积极营造良好的产业环境,包括简化行政审批程序、提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改善,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以重点企业为核心,通过在相近领域的企业间建立合作机制、加强交流合作,形成协同效应和规模效应,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技术的共享,提升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
引导保护品牌,强化创新驱动。旨在提高企业的品牌意识和品牌保护意识,加强品牌管理和市场竞争力,推动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鼓励重点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通过技术创新和研发成果的转化,推动特色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帮扶行动工作进展
山东大学管理学院团队2023年5月和7月两次赴确山县,先后考察和走访大赵楼村的富凯防护用品有限公司、留庄镇稻田公园、革命老区确山竹沟、提琴产业园、三里河街道老臧庄小学、乐中文旅示范项目、县人民武装部、留庄镇刘寨村、确山·红色记忆纪念馆、菡艺皂角产业基地,调研了解确山县红色历史文化、文旅发展、乡村振兴建设、特色产业情况等。管理学院师生深入乡村田间地头考察调研,帮助梳理文化产业发展思路,研讨创作确山区域公共品牌及子品牌,倾情助力红色沃土,与相关负责人长谈交流,探索“品牌+文旅”赋能下的确山县乡村振兴新发展模式。
(一)打造确山县区域公共文化品牌、区域公用品牌
截至目前,山东大学管理学院文化和旅游学系已完成项目前期调研,专门与确山县政府、企业、军队、学校各界代表们一起座谈,对确山县区域公共文化品牌、区域公用品牌建设进行了全系统推演,结合对乡村文旅融合、产业融合、特色发展的整体考虑,完整展示了品牌打造的全流程蓝图。目前已向县文旅局、县委县政府提报了有关方案,等待做进一步深入沟通。
方案着重从品牌差异化角度出发,包括策划直指人心、延展性强的品牌名称,打造一套标准化品牌系统,以及建立一套过硬的营销系统。充分发挥山东大学在学术研究、品牌作业、落地案例等方面的优势,管理学院师生拟成立专题项目组全流程参与到确山县公共品牌建设中来。
(二)打造“稻田公园+康养休闲村”文旅融合标杆项目
留庄镇稻田文化艺术公园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批准成为国家AAA级景区。稻田艺术画已经连续种植多年,利用不同色彩的水稻,种植的图案有“医食无忧”“腾飞中国”“红色确山”“乡村振兴”等,还有小朋友们喜欢的卡通图,满足不同年龄段消费者的观赏需求。稻田艺术是留庄镇独有的旅游资源,在体现农业生产价值之余还可以附加观赏价值。
以此为基础,管理学院师生从景观规划设计、业态功能打造、营销宣传推广、商业模式变现等角度对稻田公园的发展做专业指导,规划了一条乡村振兴与文旅融合带动村经济的发展路径,重点强调带领村民一起致富,以稻田公园为中心辐射发展周边村庄休闲康养、特色民宿、乡村会客厅、观光节庆活动等。目前,有关规划案正在抓紧进行完善和设计,配合留庄镇稻田公园一边运营收益、一边升级打造。
(三)发展确山县中药材深加工龙头特色产业链
根据管理学院对确山县中药材深加工产业的调研。围绕产业链技术需求,实施“主导产业+链长+创新团队”的推进方式,充分发挥链长的组织协调作用,解决帮扶工作的学科间交叉融合问题,精准开展产前、产中、产后“卡脖子”技术攻关和新技术集成示范,提供主导产业发展一条龙、一体化、一盘棋解决方案。在农业产业领域实施“链长制”,着力创新业态,促进三产融合,拓展农业多元功能,进一步拉长产业链、优化供给链、提升价值链。选派专家担任产业链“链长”,实现高质量发展。通过“链长制”串点成线,从科技和机制层面为乡村振兴注入双重动力。
目前,山东大学管理学院已与确山县中药材深加工产业代表企业河南菡艺日化科技有限公司达成“结对帮扶”意向,拟分别从品牌升级、宣传推广、产品营销介入企业战略咨询,帮助企业走上科学发展快轨道。菡艺公司成立于2016年1月,是一家集种植、深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化洗化生产企业。公司主要以产、学、研相结合,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拥有较强的技术力量和科技支撑,走科技兴农之路,创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公司深入依托确山县光照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原料种植优势,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对皂角原料进行深加工,生产“菡艺”牌天然皂角洗洁精、天然皂角洗衣液等产品,公司本着“原液清洗,非化工配比”的产品理念,满足现代社会“绿色”“安全”“健康”“环保”的消费需求,致力成为一家非概念炒作的天然清洁产品生产厂家。
四、帮扶行动经验沉淀
以下为本次山东大学“云上乡遇”帮扶行动,“品牌+文旅”赋能确山县乡村振兴所总结帮扶经验。
(一)以学术研究为基础指导产学研一体化项目落地
将学术研究作为基础,指导产学研一体化项目落地是一个重要的“高校—县乡”对点帮扶模式。这种模式将学术界和产业界紧密结合起来,以促进科学研究的转化和应用,推动产业的创新和发展。
学术研究提供了专业的知识和技术支持,为产学研一体化项目的实施提供指导和方向。高校专家可以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提供解决方案和创新思路,从而提高项目的技术含量和竞争力。项目强调将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解决实际问题和需求。研究成果通过与产业界的合作,转化为创新产品、新技术和解决方案,推动产业的发展和升级。
该模式鼓励学术界与产业界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促进双方的互相借鉴和学习。研究人员可以深入了解产业的需求和挑战,同时产业界也能够获取学术界的专业知识和资源,实现共赢的局面。产学研一体化项目也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提供了机会。
学术界与产业界的合作可以为学生和研究人员提供实践和应用的机会,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学术研究的创新思维和方法对于产学研一体化项目的推动起到关键作用。学术界的研究人员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可以带动项目的创新和发展。
(二)以效益为导向持续帮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所谓以效益为导向,扣题了帮扶的目标就是使帮扶对象从根本上脱贫致富。在脱贫攻坚取得初步成效后,继续关注县域经济的发展需求,通过提供有针对性的帮扶和支持,确保脱贫成果的可持续性。
以产业发展为导向,通过帮助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和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可持续脱贫。这可以通过提供技术支持、市场对接、资金支持和培训等方式来实现。产业扶贫的重点是促进贫困地区的产业升级和转型,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和非农产品。
通过促进就业创业,提供就业机会和增加贫困人口的收入来源。这可以通过扶持创业、培训就业技能、拓宽就业渠道等方式来实现。重点是提供稳定的就业岗位和良好的就业环境,帮助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自立。
总而言之,以效益为导向持续帮扶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举措。它强调可持续发展,通过产业、就业等多个方面的综合支持,帮助贫困地区实现长期脱贫和可持续发展。
(三)以品牌和标杆项目为杠杆,撬动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之所以为帮扶对象专门选取了打造区域公共品牌和标杆项目,考虑到了品牌和标杆项目能够为县域经济发展发挥引领和推动的力量,能够以点破局,实现小投入、大产出的预期效果。
打造有影响力的品牌和标杆项目可以提升帮扶对象的知名度和形象,吸引更多的投资和资源。具有良好品牌形象的县域将更具吸引力,有利于吸引外部合作伙伴和投资者,促进经济发展。
有品牌和标杆项目的支撑,帮扶对象能够更好地开拓市场,提高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品牌的认可度和口碑效应有助于扩大销售渠道,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进一步推动经济增长。
品牌和标杆项目的成功案例对相关产业链的发展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通过整合上下游资源和优势,建立完整的产业链,形成协同效应,推动相关产业的创新和升级。
具有品牌和标杆项目的县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和高端技术。这些项目的成功经验和发展机会吸引了具有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加入,为县域经济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持。
品牌和标杆项目的成功不仅推动了经济发展,还有助于提升县域的竞争力和地位,促进地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