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银行2022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1-04 06:14

江苏银行(600919)2022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发展战略

2021年,本行在五年发展战略规划(2019-2023)的基础上,编制了“十四五”发展战略规划,聚焦“最具价值的银行、服务领先的银行、智能创新的银行、员工满意的银行、政治过硬的银行”五大战略目标,推进“做强公司业务,打造行业专长;做大零售业务,聚焦财富管理;做优金融市场业务,建立领先优势;健全服务场景,提升价值贡献;拓展区域布局,形成服务特色;强化集团协同,推进综合经营”六大业务发展战略,加快建设“智慧化、特色化、国际化、综合化”的服务领先银行,核心竞争力显著。

1.主要业务集中于经济发达、金融资源丰富的江苏,辐射全国三大经济圈,区位优势独特。江苏经济发达,金融资源

丰富,本行是江苏省最大法人银行,业务根植江苏,机构实现县域全覆盖,业务布局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经济圈,客户基础优质且牢固。

2.建立了灵活高效的体制机制,具有较强的金融服务能力。本行既具有大银行规模实力,又具有小银行灵活便捷高效

的特点,始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建立健全了快速响应市场的体制机制,综合实力持续增强,业务资质较为齐全,能够满足客户各类业务需求。

3.市场定位清晰,业务特色鲜明。本行坚守“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地方经济、服务城乡居民”市场定位,着力在小微金融、科技金融、绿色金融、跨境金融等领域打造业务特色,加快构建更加开放的财富管理生态,具备较强竞争能力。

4.金融科技密集发力、加速跨越,数智化转型深入推进。本行着力打造“最具互联网大数据基因的银行”,金融科技

在创新引领、体验提升、自主可控等方面不断突破,优化组织架构,推动管理上收、流程优化,实现业务与科技深度融合,强化数字化人才培养,持续增强创新动力(300152)、产品活力,打造了一系列拳头产品,全面赋能高质量发展。

5.内控机制健全,风控体系完善,全面风险管理精准有效。本行紧随外部形势变化,不断优化内控案防机制,深入推

进风险管理体制改革,智慧化防控体系快速迭代、日益成熟,资产质量不断提升,风险管理全面有效。

6.稳步实施人才强行战略,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队伍日益壮大。本行管理层具有丰富的金融管理经验,不断优化选人、用人和育人机制,加强员工专业能力培养,营造严管与厚爱的良好氛围,干部人才队伍建设质量进一步提升,为各项

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撑。

二、主要业务情况分析

2022年,本行立足服务实体经济,坚持以客户为中心,持续深化战略转型,调优业务结构,强化风险管控,业务发展取得良好成效。

1.对公业务

本行围绕“做强公司业务,打造行业专长”的战略目标,深耕江苏大本营,辐射三大经济圈,聚焦先进制造、绿色低碳、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等政策导向领域,持续打造交易银行、投资银行、跨境金融、资产管理等核心业务,强化对公板块一体化经营,提供“直接融资+间接融资”“金融+非金融”的全生态、全生命周期综合服务。2022年末,对公存款余额8822亿元;对公贷款余额854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7.74%。

服务实体经济>紧跟江苏省“智改数转”三年行动计划,围绕企业数字化转型需求,创新推出“智改数转贷”产品,着力打造“苏银新智造”品牌。深入对接江苏省“产业强链”三年行动,制定高技术船舶、工程机械等7条产业链金融服务方案。聚焦乡村振兴、民生保障、园区建设等基建领域,以省市级重大项目为重点,大力拓展中长期项目,金融服务质效不断提升。2022年末,制造业贷款余额193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0.75%,占对公实贷余额比例21.78%,较上年末提升1.04个百分点;基础设施贷款余额330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8.71%,占对公实贷余额比例37.15%,较上年末提升0.45个百分点。

金融服务。截至2022年末,集团口径绿色投融资规模320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2%。围绕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等重点领域,加大绿色信贷、清洁能源贷款投放,创新推出“园区绿色升级贷”“整县分布式光伏贷款”“环保担”“碳账户挂钩贷款”等特色产品。截至2022年末,按人民银行统计口径,绿色信贷余额201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8%,其中清洁能源贷款余额27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62%,绿色信贷增速、占比在人民银行总行直管的24家银行中均保持领先。当选“联合国环境署金融倡议组织(UNEP FI)银行理事会”中东亚地区理事代表、“中国银行业协会绿色信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单位。

交易银行>以供应链金融为纽带,全面集成交易银行产品与服务,丰富苏银供应链金融云平台产品体系,持续提升供应链金融的组合拳能力,打造行业化、定制化解决方案,满足企业多元化、个性化、线上化服务需求。拉直经营管理链路径,实现业务与科技敏态融合,开创业内交易银行专业化经营先河,推出粮棉农业、政府采购、订单入账、租金回款、交易中心、电商平台等场景金融专属产品,市场份额同业领先。2022年,发放供应链金融贷款同比增长70%,供应链金融业务规模在同类银行中名列前茅。拳头产品“苏银金管家”累计服务客户2万余户,较上年末增长120%,产品交易量近2万亿元,较上年增长32%,荣获年度数字金融创新大赛最高奖项。

普惠金融>聚焦小微、科创、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持续加大资源支持力度,深入推进全方位能力建设,不断提升普惠金融服务可得性、便捷性,助力稳经济一揽子政策落实。制定助力科技自立自强24条、人才金融“新十条”,发布服务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行动方案,形成科技金融全周期产品图谱。持续完善“融旺乡村”服务体系,聚焦乡村振兴领域智慧服务场景需求,推动金融资源更加精准服务乡村振兴。2022年末,小微贷款余额5618亿元,在江苏省市场份额继续保持领先。其中,普惠型小微贷款余额138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9.3%。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1428亿元,列江苏省第1位,省内专精特新企业服务覆盖三分之二、授信覆盖三分之一,省内高企服务覆盖三分之一、授信覆盖六分之一。

涉农贷款余额超2300亿元,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超5000户,业内率先为江苏省农村产权交易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云认证、云签约、云支付”。

跨境金融>紧盯国内国际双循环和人民币国际化机遇,持续推动国际业务转型和本外币融合发展。创新推出“出口贸e融”等贸易融资类产品,成功入围“苏贸贷”合作银行,中小企业外汇外贸业务综合服务质效不断提升。2022年,国际结算量首破2000亿美元达2257.25亿美元,跨境电商结算量突破300亿美元,国内第4家签约运用跨境支付解决方案SWIFT Go服务,连续多年在国家外汇管理局江苏省分局对辖内指定银行执行外汇管理规定情况考核中被评为A类行。

投行业务>综合运用各类金融工具,创设多元业务生态圈,打造“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互促共进”动力源,全力服务优质上市公司,积极支持国有资本参与民营资本混合所有制改革,高效整合各类金融资源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2年,债务融资工具主承销金额2171亿,在全国银行中排名第15位,被人民银行南京分行授予A类主承销商称号。

承销全国首单资产担保债务融资工具、全国首单高成长ABCP,落地城商行首单信用卡不良资产证券化项目。

2.零售与财富管理业务

本行坚守“以客户为中心,与客户相伴成长,为客户创造价值”的经营初心,深化“以客为本的智慧零售”建设,围绕客户全生命周期,立足“全客群、全渠道、全产品”三大发展要素,联接内外部合作伙伴,丰富服务内涵,扩展服务外延,拓展为客户提供个人金融服务的内容,不断提升服务效能。2022年末,零售存款余额555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1.21%,零售贷款余额604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7.67%,零售AUM达10754.2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6.57%。

财富管理>聚焦居民财富保值增值目标,打造“分层+分群”精细化服务模式,搭建全谱系、多策略零售产品货架,满足各类客户财富管理需求,不断提升江苏银行财富管理品牌形象。深化公私业务融合,丰富“企投家”综合金融服务内涵,加快迭代“4+N”私人银行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优质客群的服务能力。加强与头部管理人合作,强化“选募管服”的全流程管理,丰富产品代销品类,提升对客服务的全面性与体验感。打造私行客户服务品牌,财富客户与私行客户金融资产余额超3000亿元,资产规模与客户数增速超20%。以举办“919财富节”为契机,打造5大专场15个专属活动,提供优选产品,普及金融知识,覆盖超5万人次。突出老年客群等细分领域专属服务,持续开展“融享幸福俱乐部”月度特色活动,年内覆盖近30万人次。围绕新市民消费融资、安居乐业、权益保障等领域开展新市民金融服务专题宣传活动480余场,年内覆盖约25万人次。

消费金融>坚守服务城乡居民市场定位,不断迭代产品服务流程,提升服务体验,让消费金融更加便捷地飞入寻常百姓家。深化客群经营,针对新市民等群体的消费服务需求,迭代升级数字e融卡、聚宝卡产品,创新推出美团优选、BETTER、单车无界数字信用卡、移动无界联名卡等信用卡新产品。响应促消费号召,聚力推出“5动全城、绿动随行、助农筑梦”三大活动品牌,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分期业务较快发展,家装分期信贷余额同比翻番。加大对受疫情影响客群的关心与纾困,运用“联邦建模”等金融科技手段提升风控效能。2022年末,信用卡累计发卡653.36万张,较上年末增长28.19%,信用卡贷款余额357.7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6.06%。与头部互联网机构深度合作,业务质效不断提升,效益贡献进一步增强。苏银凯基消费金融公司继2021年开业首年实现盈利后,业务发展规模、效益和质量进一步提升,消费金融布局版图不断壮大。

智慧零售建设>深入推进智慧零售战略,全面洞悉客户线上化服务需求,以“金融+场景”“金融+智慧”为抓手,以江苏银行手机银行APP、天天理财APP两大核心载体为依托,强化数字驱动、场景建设和落地应用,加速从交易平台向线上客户服务平台转变。精心打造“e按揭”项目,实现客户申请无纸化、受理移动化、审批自动化。完成多业务板块适老化改造,助力老年客户享受更加安全便捷的智慧化金融服务。2022年末,手机银行客户数超过1550万户,月活跃客户数超过530万户,继续位列城商行第1位,手机银行关爱版使用人数超60万,率先推出“人社服务”专区、首批实现全省非税票据手机银行扫码缴费功能,学校缴费、电子凭证用户双双突破100万户。“天天理财”AUM较上年末增长55%,管理资产近900亿元,在《互联网周刊》2022年银行业直销银行排名中继续位列第1位。电子渠道信用卡客户累计注册量同比提升17.35%,新增客户电子渠道覆盖率提升至83.04%。

3.金融市场业务

本行围绕“做优金融市场业务,建立领先优势”战略目标,以大金融市场板块转型为抓手,进一步优化体制机制,着力提升投研与交易能力,强化银行同业合作,持续完善系统建设,服务全局发展、拓展新增长点的作用持续显现,市场地位进一步提升。2022年末,金融投资资产余额1054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4.80%。

资金业务>持续加强投研交易能力,在券种选择、时机把握、回撤控制方面主动作为,取得良好效果。依托“南向通”业务资质,实现离岸人民币国债、离岸同业存单投资新突破,资产结构进一步优化。注重交易择时,加强波段操作,债券买卖价差收入持续提升。灵活运用久期控制、扛杆调整等手段,公募基金投资收益率持续跑赢市场平均水平。积极把握有利时间窗口,灵活调整存单发行节奏,促进负债成本总体趋降。运用债券借贷、利率互换、外汇期权等多种对冲工具,有效提升市场风险把控能力。2022年,顺利完成100亿元小微债、100亿元“三农”债、200亿元金融债发行,政策性金融债承销保持行业优秀水平。

同业业务>深入推进一体化、深度化经营,建立全面的客户管理模式和综合营销服务体系。坚持投研驱动、市场预判、策略先行,合理制定投资交易策略。强化“自营+经纪”双轮驱动特色经营模式,票据经纪业务市场排名保持相对领先。

金融债承销继续保持城商行第1位,市场地位进一步提升。积极推进绿色创新投融资业务,牵头完成市场首单绿色债券质押存放业务,参与落地市场首单“质押增信+绿色债券”双标签收益凭证业务,获评中债2022年度“担保品业务社会责任机构”、上海清算所2022年度“优秀创新业务推进机构”“优秀担保品业务参与机构”等奖项。深化“融联创”品牌建设,多形式组织开展宏观与策略分析交流活动,行业影响力不断提升。

托管业务>聚焦打造公募基金托管业务细分领域市场品牌,不断健全完善协同联动机制,全方位整合资源,进一步巩固提升比较优势。加大跨境托管业务开拓力度,在ETF领域实现新突破,先后落地首只华夏中证100ETF、首只跨市场政金债ETF等产品。积极开展托管创新,聚力服务资本市场,获批北交所证券资金结算资质,不断丰富托管服务内涵。

2022年末,托管资产余额3947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3.62%,托管规模继续排名城商行第1位。

4.金融科技

本行高度重视金融科技布局,以五年信息科技战略规划为引领,以数字化转型为方向,按照“体验、效率、安全”总要求,持续加大金融科技资金投入、扩大金融科技人员队伍,进一步夯实科技能力建设,推动科技由“系统建设型”向“服务运营型”转变,推动开发由“功能实现型”向“客户体验型”转变,促进科技和业务深度融合。

组织架构>加强金融科技顶层设计,成立苏银研究院金融科技研究部,系统、全面加强金融科技前瞻性研究。优化组织架构,成立大数据部一级部门,进一步提升数据驱动成效。突出企业级共享思维,建立集团级统一架构、统一数据、统一安全的管理体系,强化复用能力、提升研发效能。深入推进敏捷转型,培育复合型人才,纵向实现跨层级目标的高度聚集,横向实现跨部门的快速协同。

新技术研究>区块链技术场景应用实现新突破,“区块链动产质押项目”入选国家区块链创新应用试点。数字人民币探索取得新进展,上线了缴费场景,打造了特色贷款和理财产品。“无接触”服务带来新体验,加大流程机器人、AI外呼等人工智能应用,打造远程服务新模式,实现零接触、远程“面对面”客户触达。管理流程优化展现新成效,在国际业务、运营管理领域完成国际信用证、托收和汇款等业务上收,金融市场业务全面线上化,提质增效成果显著。

数据能力建设>新增引入社保、环保、医保等高价值含量数据,统筹做好数据管理与采集运用。深化反洗钱、EAST等数据治理,优化数据标准体系建设,加强数据质量源头管控,抓好业务系统对标落标。加大内外部数据整合分析,在精准营销、授信决策、反欺诈等场景应用上快速落地,进一步强化应用赋能。

5.参控股子公司情况

本行严格遵照《公司法》《商业银行法》《商业银行并表管理与监管指引》《银行保险机构公司治理准则》等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依法合规行使股东权利,持续优化对子公司的管理、指导和服务,推进“子公司争强”工作方案实施,强化集团战略协同成效,不断提升综合化经营水平。

苏银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曾用名:苏兴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5月,注册资本40亿元人民币,是江苏省内首家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江苏银行为公司主发起人。经营范围包括:融资租赁业务;转让和受让融资租赁资产;固定收益类证券投资业务;接受承租人的租赁保证金;吸收非银行股东3个月(含)以上定期存款;同业拆借;向金融机构借款;境外借款;租赁物变卖及处理业务;经济咨询;法律法规规定或经中国银保监会批准的其他业务。

苏银金融租赁坚持“融资、融物、融智、融创”的经营理念,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坚守租赁本源,积极聚焦幸福产业、绿色金融、交通物流、高端制造和科技金融五大重点板块,着力打造业务特色,服务实体经济。2022年,租赁业务投放总额441.18亿元,再创历史新高。绿色租赁投放190.44亿元,连续2年以最高等级(Ge-1)标准获得绿色主体认证。

成功发行货运物流主题债20亿元,“大交通”领域投放93.92亿元。积极拓展高新技术及“专精特新”企业,制造业投放90.37亿元。普惠金融投放50.53亿元、服务客户超过6万户。强化负债业务创新,获得金融市场业务全牌照资质。

2022年末,资产总额822.64亿元,其中融资租赁业务余额754.25亿元。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33.36亿元,净利润18.30亿元,各类监管指标保持良好。连续6年获得国内主体长期信用AAA评级,首获国际评级机构穆迪授予的Baa2长期发行人评级和P-2短期发行人评级,评级展望稳定。

苏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20年8月,住所为江苏省南京市建邺区江山大街70号国际博览中心三期B幢11-13层,注册资本为20亿元人民币,企业类型为有限责任公司。经营范围包括:面向不特定社会公众公开发行理财产品,对受托的投资者财产进行投资和管理;面向合格投资者非公开发行理财产品,对受托的投资者财产进行投资和管理;理财顾问和咨询服务;经国务院银行保险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2022年末,苏银理财资产总额37.39亿元。

苏银理财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秉承“合规优先、风控为本、科技引领、专业致胜”的经营理念,坚持特色化、多元化、差异化、精细化经营,着力培育产品创新与研发、资产配置与组合、投资与研究、渠道与销售管理、风险与合规管理、科技建设与发展、人才与绩效管理等“七大核心能力”,更好地为各类客户提供专业多元的资产管理服务,有效支持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发展,努力打造业务特色鲜明的国内领先银行理财子公司。深入推进产品优化,搭建以“源”为核心的产品体系,发行启源、恒源、聚源、睿源、玺源等系列理财产品,满足不同客户投资需求。坚守金融为民初心,发行绿色、公益、人才科创、共富等特色理财产品,多举措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紧跟国家政策导向,持续加大科技创新、能源安全、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投资力度,精准对接实体经济融资需求。聚焦专精特新、人才科创等领域,推动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互促共进,支持企业融资需求。优化升级Smart Alpha股票投资策略,构建全方位投资体系,服务上市公司能力不断提升。2022年,苏银理财荣获中国银行业理财产品金牛奖、金贝奖卓越理财公司等奖项。2022年末,集团理财产品规模4383亿元,同比增逾5%,规模位居城商行首位,年内理财业务相关收入同比增长超过14%,连续7年获评《普益标准》“综合理财能力”国内城商行第1名。

苏银凯基消费金融有限公司,成立于2021年3月,住所为江苏省昆山市花桥经济开发区光明路505号建滔广场2号楼

22、23层,注册资本为26亿元人民币,企业类型为有限责任公司。经营范围包括:发放个人消费贷款;接受股东境内

子公司及境内股东的存款;向境内金融机构借款;经批准发行金融债券;境内同业拆借;与消费金融相关的咨询、代理业务;代理销售与消费贷款相关的保险产品;固定收益类证券投资业务;法律法规规定或经中国银保监会批准的其他业务。

苏银消金以“‘贷’动美好生活”为使命,着力打造智慧化、专业化、普惠化的一流消费金融公司。坚持线上发展道路,聚焦1个自有渠道、4个股东资源、N个合作场景的“1+4+N”发展战略,持续深化“全线上、全数字、全天候、全国性”经营特色。加强数字化应用和模型策略迭代,强化以数字风控为核心的自主风控体系。2022年末,苏银消金资产总额247.26亿元,净资产27.97亿元,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17.67亿元,净利润1.60亿元。

江苏丹阳苏银村镇银行有限责任公司(曾用名:江苏丹阳保得村镇银行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10年6月,地址为江苏省丹阳市开发区云阳路19号汇金天地二期19幢103-104号,注册资本为1.8亿元人民币,企业类型为有限责任公司。经营范围包括:吸收人民币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人民币贷款;办理国内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从事同业人民币拆借;从事人民币借记卡业务;代理收付款项;经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

苏银村镇银行牢固树立“价值创造、聚焦提升效益、经营发展可持续”的理念,以“强党建、谋发展、控风险、带队伍”为工作重点,进一步调整业务结构,加强系统建设,简化业务流程,防控金融风险,全面提升金融服务水平。2022年,资产业务结构进一步趋优,存贷款增量在镇江辖内村镇银行中均位居前列。贷款客户数新增连续三年呈上升趋势,年均增幅超过10%。2022年末,资产总额18.34亿元,净资产1.76亿元;各项存款余额11.20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36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6.26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21亿元。

三、风险管理情况

1.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因金融工具的一方不能履行义务,造成商业银行发生财务损失的风险。本集团专为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信用风险而建立了信用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政策和流程,并实施了系统控制。本集团不断完善风险管理体制,优化审批流程,明确职责分工,加强信用风险管控。报告期内,本集团多措并举,降旧控新,不断夯实基础管理,在持续提升服务地方经济能力的同时,努力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一是强化政策引领。修订信贷政策,加大基础设施、先进制造、科技创新和普惠金融等领域支持力度,并通过设置政策红线、准入底线,严控信用风险和合规风险。二是强化智慧风控应用。

迭代预警信号,深化机器学习、关联图谱等技术运用,优化AI预警,优化客户风险管理、舆情监测、风险名单管理平台等风控系统,持续提升风险管理的前瞻性和有效性。三是强化潜在风险排查。通过大数据筛查、现场核查方式,精准确定“压退名单”,早发现、早介入、早化解风险隐患。四是加快存量不良清降。“一户一策”制定方案,落实责任,确保清收处置有计划、有措施、有成效。五是加强查漏补缺。及时开展重大授信风险回溯,从产品、制度、流程、系统等多维度查找问题、堵塞漏洞。六是强化责任约束。继续落实业务停复牌、资产质量红黄牌、约见谈话、第一责任人绩效预扣等各项资产质量管控措施。

2.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虽然有清偿能力,但无法及时获得充足资金或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以应对资产增长或支付到期债务的风险。报告期内,本集团继续坚持稳健审慎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密切关注流动性风险面临的各项影响因素,统筹协调本外币、表内外流动性风险管理,多措并举确保集团流动性平稳安全。一是建立完备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治理结构。本集团流动性风险管理治理结构由决策体系、执行体系和监督体系组成。其中,决策体系主要由董事会及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高级管理层构成;执行体系主要由全行流动性管理、资产和负债业务、信息与科技等单位构成;监督体系主要由监事会及内审、风险管理等单位构成。上述体系按职责分工分别履行决策、执行和监督职能。

二是坚持稳健的流动性管理策略。明确流动性管理的总体目标、管理模式及主要政策、程序。本集团根据监管要求、外部宏观经营环境和业务发展情况等制定流动性风险管理政策,在确保流动性安全的前提下,有效平衡流动性、安全性和效益性。三是制定科学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方法。本集团建立了集合内外部指标且与流动性限额指标体系互为补充的预警指标体系,增强前瞻性风险识别功能,确保严守流动性风险底线。持续加强市场研判和对流动性缺口的动态监测,逐日分析各期限流动性缺口、存贷款变化、资金同业业务开展等情况。畅通市场融资渠道,确保优质流动性资产储备充裕,保持合理备付水平,满足各项支付要求。持续优化流动性管理系统的建设及应用,增强监测、预警和控制的有效性,持续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四是开展有效的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按照审慎原则,每季度进行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以检验银行在遇到极端的小概率事件等不利情况下的风险承受能力,并根据监管和内部管理要求不断改进压力测试方法。压力测试结果显示,在多种情景压力假设下,本集团流动性风险始终处于可控范围。

3.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利率、汇率及其他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商业银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本集团建立市场风险监控平台,通过缺口分析、敞口分析、敏感性分析、情景分析、压力测试分析等风险监控手段对各业务中的市场风险开展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并运用由业务限额、止损限额和风险限额所构成的市场风险限额体系对各类业务市场风险进行监控,同时强化授权和限额的日常管理、监测、分析和报告,确保授权和限额得到严格执行。

本集团主要通过利率重定价缺口分析、敏感性分析、资产组合构建和调整、损益分析等方式管理利率风险,通过设定外汇敞口限额密切监控风险敞口管理汇率风险。报告期内,本集团市场风险平稳可控。

4.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因商业银行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和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包括法律风险,但不包括策略风险和声誉风险。本集团通过不断完善规章制度、推进系统流程优化、强化风险排查和整改追踪、加强员工培训以及严格违规管理等一系列举措,严把风险关口,不断提升操作风险管控能力,增强整体风险管理效果,各项业务管理和操作日趋规范,操作风险控制总体情况良好。一是完善统一的制度管理体系。二是持续优化内控合规与操作风险管理系统功能,完善事中风险预警监测指标。三是不断推进作业指导书网络化。四是加强操作风险管理工具的应用。五是强化操作风险日常检查管理。六是进一步加强内控检查和整改追踪。七是推广合规文化,强化合规意识。

报告期内,本集团操作风险总体可控,操作风险损失数据保持在较低水平。

5.其他风险

(1)信息科技风险

信息科技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运用信息科技过程中,因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技术漏洞和管理缺陷产生的操作、法律和声誉等风险。本集团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工作以监管政策为导向,以安全运维为基础,突出网络安全、数据安全、IT外包、业务连续性等工作。一是持续提升信息科技风险评估的覆盖面,加强外包管理、代码安全检查、业务连续性等方面的风险评估。二是加强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信息安全事件及外包管理等方面的风险监测,扩展优化信息科技风险关键指标,继续提升信息科技风险监测自动化水平。三是强化重要业务和重要信息系统应急管理,开展重要业务和重要信息系统连续性应急演练,检验应急预案的完整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提高运营中断事件的综合处置能力。报告期内,本集团信息科技风险总体可控,无重大科技风险损失事件发生。

(2)声誉风险

声誉风险,是指因商业银行行为、工作人员行为或外部事件等,导致利益相关方、社会公众、媒体等对商业银行形成负面评价,从而损害品牌价值,不利于正常经营,甚至影响到市场稳定和社会稳定的风险。本集团遵循“前瞻性、匹配性、全覆盖、有效性”原则,建立健全声誉风险管理制度,完善工作机制。加强声誉风险全流程管理,开展舆情监测,强化声誉风险研判分析,完善应急处置预案,加强网络敏感舆情应对,做好声誉事件的复盘和经验总结。完善声誉风险常态化建设,排查潜在声誉风险隐患,组织开展声誉风险培训和应急演练,提升全员声誉风险管理意识和能力,持续培育声誉风险管理文化。做好声誉资本积累,组织开展主动性新闻宣传,做好社会责任和ESG主题传播,不断提升品牌影响力美誉度。报告期内,本集团声誉风险状况总体平稳。

四、核心竞争力

2021年,本行在五年发展战略规划(2019-2023)的基础上,编制了“十四五”发展战略规划,聚焦“最具价值的银行、服务领先的银行、智能创新的银行、员工满意的银行、政治过硬的银行”五大战略目标,推进“做强公司业务,打造行业专长;做大零售业务,聚焦财富管理;做优金融市场业务,建立领先优势;健全服务场景,提升价值贡献;拓展区域布局,形成服务特色;强化集团协同,推进综合经营”六大业务发展战略,加快建设“智慧化、特色化、国际化、综合化”的服务领先银行,核心竞争力显著。

1.主要业务集中于经济发达、金融资源丰富的江苏,辐射全国三大经济圈,区位优势独特。江苏经济发达,金融资源丰富,本行是江苏省最大法人银行,业务根植江苏,机构实现县域全覆盖,业务布局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经济圈,客户基础优质且牢固。

2.建立了灵活高效的体制机制,具有较强的金融服务能力。本行既具有大银行规模实力,又具有小银行灵活便捷高效的特点,始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建立健全了快速响应市场的体制机制,综合实力持续增强,业务资质较为齐全,能够满足客户各类业务需求。

3.市场定位清晰,业务特色鲜明。本行坚守“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地方经济、服务城乡居民”市场定位,着力在小微金融、科技金融、绿色金融、跨境金融等领域打造业务特色,加快构建更加开放的财富管理生态,具备较强竞争能力。

4.金融科技密集发力、加速跨越,数智化转型深入推进。本行着力打造“最具互联网大数据基因的银行”,金融科技在创新引领、体验提升、自主可控等方面不断突破,优化组织架构,推动管理上收、流程优化,实现业务与科技深度融合,强化数字化人才培养,持续增强创新动力、产品活力,打造了一系列拳头产品,全面赋能高质量发展。

5.内控机制健全,风控体系完善,全面风险管理精准有效。本行紧随外部形势变化,不断优化内控案防机制,深入推进风险管理体制改革,智慧化防控体系快速迭代、日益成熟,资产质量不断提升,风险管理全面有效。

6.稳步实施人才强行战略,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队伍日益壮大。本行管理层具有丰富的金融管理经验,不断优化选人、用人和育人机制,加强员工专业能力培养,营造严管与厚爱的良好氛围,干部人才队伍建设质量进一步提升,为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撑。

五、报告期经营情况概述

2022年,本行以迎接党的二十大、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坚守服务实体经济和金融为民初心,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不断提高专业性,统筹把握好银行经营的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奋力推进转型发展,加快建设“四化”服务领先银行,在新的更高起点上保持了稳中有进的良好发展态势。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不断彰显。持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不断加大对先进制造业、科创、绿色以及小微等重点领域的信贷投放,助力“强链补链”、“智改数转”、科技自立自强等取得实效。报告期末,资产总额29802.9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3.80%;各项存款余额16251.4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1.99%;各项贷款余额16041.8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4.57%。

经营效益保持稳健增长。锚定转型升级,加快重点突破,持续优化结构,提升管理水平,取得了良好的经营业绩。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705.70亿元,同比增长10.6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53.86亿元,同比增长28.9%。

资产质量进一步提优。坚持底线思维,持续强化风险管控,资产质量不断夯实,风险抵补能力进一步增强。报告期末,实现不良贷款余额、不良贷款率、逾期率和关注率较上年末“四降”,其中,不良贷款率0.94%,较上年末下降0.14个百分点,上市七年来逐年下降;拨备覆盖率362.07%,较上年末提升54.35个百分点,上市七年来逐年提升。

股东回报稳步提高。持续强化经营管理,努力提升公司内在价值,为股东创造更多回报。报告期内,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14.79%,同比提升2.19个百分点;基本每股收益1.60元,同比增长3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