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2025年01月09日 星期四
往期回顾
2025年01月09日 星期四
返回目录
2024武汉政府“账本”彰显城市温度
全力支持经济稳中向好,切实兜牢兜实民生底线
2024武汉马拉松,来自29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0名参赛选手,跨江越湖,奔跑在樱花盛开的江城武汉,尽显健康之城、运动之城的魅力。
长江日报记者胡冬冬 摄
科研人员在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电源大厅做实验前检查。
长江日报记者高勇 摄
黄陂区蔡店街道刘家山村毗邻景区建设美丽乡村,武汉“北极村”吃“旅游饭”走上振兴路。
2024年5月17日,2024中国光谷·光电子信息产业创新发展大会上,院士、企业家们组团追光·探馆。
十万“了不起的居民”共筑南湖幸福花园城。
武汉光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作人员在光模块生产线作业。
新华社记者肖艺九 摄
参加第十五届武汉国际杂技艺术节展演的武汉杂技团节目《扬帆追梦·浪船》。
荀亯社・传承小京班学员在汉街演出。
2024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市财税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稳步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加大重点领域保障,深化财政管理改革,全力支持经济稳中向好,切实兜牢兜实民生底线,全市财政运行总体平稳。
过去一年,全市财税部门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狠抓开源节流,强化运行调度,严格支出管理,全面提升财政资源配置效率、政策效能和资金使用效益,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完成2995.45亿元,比2023年增长1.1%,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67.31亿元,增长4.1%;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481亿元,增长12.6%。
新的一年,武汉市财税部门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部署要求,全力做好财税改革发展各项工作,为加快推动“三个优势转化”、重塑新时代武汉之“重”,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武汉篇章作出新的贡献。
■ 增量提质
打好财政政策“组合拳”
推动经济稳中向好
去年7月26日,武汉市人民政府网站发布《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产业基金高质量发展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从2024年起,武汉市级财政每年安排预算专项资金,同时整合存量资金、股权分别注入投控集团、金控集团,投控集团、金控集团按照不低于1:1比例对财政出资进行放大,力争5年内市级产业基金政府出资达到500亿元以上,我市产业基金规模达到1000亿元以上,并吸引社会资本打造3000亿元以上母子基金集群,形成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的全生命周期基金布局。
为带动扩大有效投资,武汉财政部门充分发挥政府产业基金引导带动作用,统筹安排产业基金预算,持续壮大产业基金规模,武汉基金、江城基金新设立子基金14只,带动社会资本实缴130.8亿元。落实财政奖补资金,支持引进金融机构9家,推动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直投试点落地,与工农中建交5家银行设立试点基金9只,基金目标规模485亿元。获批并当年下达国债资金180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资金71.28亿元、新增政府专项债券454.52亿元,支持“两重”项目和“两新”政策实施,扩大专项债券投向领域和用作资本金范围,助力建设一批打基础、惠民生、补短板、利长远的项目,发挥政府投资的带动放大效应。
新年的第一个周末,来武昌京东MALL咨询电器的市民络绎不绝。王先生看中了一款厨房空调,领完国补优惠,原价5317元的厨房空调直降一千多,到手不到4300元,“直接减价,对我们消费者来说是实实在在的省钱”。
2024年,武汉财政部门着力激发消费潜能,抢抓政策机遇,支持在全国率先推出消费品以旧换新配套措施,统筹资金37.1亿元,开展汽车、家电家装等多领域以旧换新活动,拉动消费超460亿元。支持投放汽车、文旅、3C数码产品等消费券,举办促消费活动2050场,推进武汉SKP等大型购物中心建成开业,培育直播电商集聚区,引进各类首店370家。支持举办大型演艺活动2.5万场,扩大文化和旅游消费。制发“新汉十条”,给予阶段性购房优惠支持,举办线上线下房交会,降低居民购房负担,增加住房需求。落实航运航线补贴等政策,支持近洋直航稳定运营,新开中欧班列(武汉)跨境运输线路4条,助力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获批建设,推动对外贸易促稳提质。
“公司走稳研发之路离不开税收优惠政策的支持。”东实(武汉)实业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表示,“仅今年以来,我们已适用先进制造业增值税加计抵减、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5项税费优惠政策,享受税惠红利几百万元,为我们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推进产品升级提供了宝贵资金支持”。
去年,武汉财税部门加大助企帮扶力度。持续实施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先进制造业企业增值税加计抵减、科技成果转化税收减免、技术改造税收优惠等减税降费政策,全年新增减税降费退税270亿元。延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率、稳岗返还等政策,为39.5万户企业降低经营成本30.5亿元。完善新型政银担合作体系,支持建立首贷服务站94个,为小微企业提供政策性担保贷款、创业担保贷款、应急转贷资金353.3亿元。持续发挥政府采购政策功能,通过预留采购份额、价格评审优惠、优先采购等措施,为中小企业添订单、增动力、稳预期,中小企业获得政府采购份额超80%。落实中小企业发展奖补政策,支持实施经营主体培育壮大工程,新登记经营主体超55万户。
■ 向新聚力
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新质生产力加速奔涌
不久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4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中,武汉持续保持上升,位列全球第13位,比2021年上升12位,在中国城市科技创新集群中位列第5位。
湖北科教人才优势突出、科技创新能力较强,要在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上开拓进取。主动融入全国创新链,努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更好发挥科技创新策源功能。
在总书记指引的航向上,武汉加快推动把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重塑新时代武汉之“重”。
2024年,武汉财政部门投入资金59.5亿元,积极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安排财政补助资金,支持在汉全国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8家湖北实验室产出16项标志性成果,推动深部岩土工程扰动模拟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打造核心竞争优势。创新财政投入方式,支持组建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10家,实施“四类”技术攻关项目85项;通过“揭榜挂帅”方式,支持集成电路、未来制造等重点领域骨干企业开展产学研用协同攻关。支持新型研发机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平台(基地),推进武创院新组建创新单元36家,促进科技成果在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半个月前,2024年武汉标杆智能工厂评审结果出炉。机械臂动作精准熟练地舞动、偌大的厂房内鲜有工作人员的身影……走进一家家智能标杆工厂车间,武汉“未来工厂”破茧成蝶。眼下,武汉正以“武汉智造”为主攻方向,大力推进新型技术改造,构筑制造强市新优势,推动制造业加快迈向价值链中高端。
为推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武汉财政部门投入60.3亿元,持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落实支持企业加强研发投入、技改补贴等政策,推动打造数字化产线103条、智能示范车间20家、标杆智能工厂10家,推进华星光电、海康威视等20个新型技术改造试点项目开工。改革产业基金管理方式,打造武汉基金、江城基金,支持光电子信息等五大优势产业突破性发展,投资武汉新芯、黑芝麻智能、慧观生物等项目94个。健全新兴产业投入增长机制,支持抢占新赛道,加快人工智能、商业航天等新兴产业发展,打造新兴产业集群。落实数字经济发展扶持政策,支持工业互联网平台、数字经济园区等建设,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企业是最活跃的科技创新主体,是新质生产力的主要载体。
去年,武汉财政投入56.7亿元,支持激发创新内生动力,助力培育创新主体。落实创新载体财政扶持政策,支持新建创新街区(园区、楼宇)118万平方米,新增省级以上众创孵化载体33家。通过“免申即享”“即申即享”方式,兑现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及上市企业奖补资金,全年净增高新技术企业超1000家,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44家,新增境内外上市企业7家。深化产教融合育才,支持华中科技大学国家集成电路、华中农业大学国家生猪育种等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建设。支持实施武汉英才计划和“武汉工匠”“学子聚汉”工程,吸引高校毕业生留汉就业创业,引育高技能人才、战略科技人才等各类人才。
■ 惠暖民心
兜牢兜实“幸福”底线
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胸怀“国之大者”,坚持“民生为大”,是财政投入的温暖底色。
数十家武汉本地企业携大量岗位,优先服务就业困难人员。1月2日,中国车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内,迎来了新年首场专项招聘活动。
为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去年,武汉财政投入430.7亿元,提升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落实求职、就业补贴等政策,支持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等示范项目建设,促进重点群体就业创业。提高城乡低保、特困人员供养等保障标准,支持做好临时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惠及困难群众11万余人。落实基本殡葬服务普惠制,推行殡葬服务“五项减免”,减轻群众负担。健全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支持新建各类养老服务设施374处,推进150个试点小区居家适老化改造,惠及6000余户老年人家庭。稳步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落实高龄津贴、特殊困难老年人养老服务补贴政策,发放高龄津贴3.7亿元,惠及26万余人。
去年底,武汉市武昌医院东区门诊住院综合楼(平疫结合)项目顺利封顶,这标志着武汉市武昌医院“西区东移”战略主体医疗布局基本完成,将大幅提升周边百万居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长江之北,武汉市汉口医院心肺康复大楼启用在即,医疗服务能力将实现跨越式提升。
为支持健康武汉建设,武汉财政投入205.2亿元,提升卫生健康服务水平。支持肺科医院迁建及市中心医院、市第一医院扩建等30个重点项目建设,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支持中医药传承发展,推动武汉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建设,新增国家中医优势专科项目26个。落实基本公卫、重大传染病、基本药物、村卫生室运行等补助资金,免费为儿童、孕产妇、老年人、慢性疾病患者提供健康服务。完善生育托育支持政策,免费开展婚前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以及孕妇无创产前基因、新生儿五项遗传代谢病和听力筛查,惠及17万余人;支持托育服务中心建设,累计托位数达5.9万个。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推进机制”。
为助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2024年,武汉财政投入349.7亿元,提升教育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高标准落实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政策,支持新改扩建幼儿园、中小学79所,开展242所乡村学校结对帮扶,加强优质教育资源统筹调配。支持17所领航高中内涵建设,推进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建设优秀中职学校18所和优质专业33个,探索开展普职融通,提升市属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能力。支持网安大学、武汉商学院马影河校区等重点项目建设,推动江汉大学湖北省重点一流学科建设,落实部属高校“双一流”补助政策,助力高等教育稳步发展。全面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等资助政策,全年资助学生23万余人次。
一个月前,第四届长江文化学术研讨会暨2024长江文化促进会学术年会在武汉举行。新华社新华指数研究院发布《中国·长江文化发展城市指数报告2024》显示,武汉入选标杆型城市。在长江文化传承综合表现和国际社交媒体平台长江文化相关热度等排名中,武汉均位列第一。
为推进文体事业蓬勃发展,一年来,武汉财政投入24.9亿元,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支持开展“相约春天赏樱花”和大学新生游武汉活动,举办长江文化艺术季、琴台音乐节、国际杂技节等系列品牌文旅活动,创作《如歌》《凤凰说》等文艺精品,扩大城市文旅影响。支持建成汉剧博物馆,新建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15个,免费开放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300余家,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支持“一桥两山”文旅核心区建设,打造知音文化旅游区4A级景区,木兰湖旅游度假区获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支持新改扩建体育公园和社区体育中心(广场)40个,办好武汉马拉松、武网公开赛、渡江节等品牌赛事,举办青少年体育夏令营活动,激发全民健身热情。
■ 提升能级
支持城乡融合发展
增强城市发展韧性
2024年5月28日,武汉天河机场保税物流中心(B型)及配套项目普洛斯武汉航港物流园开园运营,标志着武汉天河国际机场的口岸功能进一步增强。
为进一步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武汉财政筹集260亿元资金,推动基础设施建设转型提质,加快建强综合交通枢纽。落实航空专项资金,支持建成保税物流中心(B型),完成机场第三跑道真机试飞,推动天河机场扩容升级。多渠道筹集资金,支持前川线二期、11号线东段二期和三期首开段等线路通车运行,优化轨道交通网络格局。推进和平大道东延线等14条出城通道、绿色大道等54条骨干道路同步建设,增强骨架路网联通功能。推进额头湾立交等9处节点、121条微循环路和40.3公里慢行交通改造,提升交通畅达水平。落实成本规制补贴政策,发展城际公交、定制公交等专线,支持地铁、公交和城际铁路安全运营,满足市民多样化出行需求。
投入194.5亿元,有力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用好国家保障性住房再贷款、城中村改造专项借款、保障性安居工程专项资金及城市更新奖补资金等政策,支持筹集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5.4万套(间),完成城中村改造超1000万平方米、老旧小区改造284个,推进江汉关广场一期建成投用,咸安坊二期、民众乐园焕新开放。支持完成952处无障碍改造,新增19.4万个停车泊位、14.3公里综合管廊,提高城市韧性。支持“数公基”试点建设,开展“城市体检”等行动,完成老旧燃气管网改造超600公里、桥隧安全检测822座,守护城市安全“生命线”。
投入73.1亿元,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建设美丽武汉。落实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等补贴政策,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支持开展焦化、玻璃、水泥等行业大气污染综合整治,深化碳市场建设,改善空气质量。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支持44个重点湖泊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展农村生活污水、黑臭水体治理,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支持建成汉水碧道、硚口碧道等百里长江生态廊道项目,打造青山湿地等“两江四岸”新亮点,扩大都市水岸景观。支持东湖绿道三期建成开放,105公里世界级滨湖绿道“画圆成环”,新改建公园110个、林荫路115公里,完成植树造林2.1万亩,不断擦亮城市生态底色。
为进一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武汉财政投入105亿元,支持现代都市农业提质发展。落实耕地地力保护、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等政策,支持新改建高标准农田21.2万亩,加强农业生产抗旱救灾,打造“菜篮子”产品生产保供基地304个。支持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一体化推进武汉农创中心与“中国种都”建设,建成“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22家。支持实施农产品加工补短板工程,推进现代农产品加工园建设,新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9家。支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累计建成美丽乡村示范村湾643个,形成美丽乡村示范片带33条。支持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推进插花地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示范试点项目建设,促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 深化改革
练好财政管理“内功”
提升财政治理效能
开展大财政体系建设试点。制定大财政体系建设“1+3”工作方案,聚焦“清盘优促强”关键环节,探索构建以规划为导向、以国有“三资”为基础、以有效债务为锚定、以供应链平台体系为载体的财政金融投资统筹联动机制。
推进零基预算改革。打破“基数+增长”预算编制方式,构建“人员经费自动化测算、公用经费标准化编制、部门项目规范化管理、专项资金项目化审核”的资金安排机制,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益。
强化预算绩效管理。完善事前绩效评估机制,对24个新增项目(政策)开展事前绩效评估,将评估结果与项目入库和预算安排有机衔接,提升政策和项目决策的科学性。
加大财会监督力度。完善财会监督体系格局,推动财会监督与纪检监察、审计等各类监督协同联动,开展财会监督专项行动和监督检查。
记者朱佳琦 贺亮 通讯员尹兴敬 廖晓玲
上一篇 下一篇
2024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市财税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稳步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加大重点领域保障,深化财政管理改革,全力支持经济稳中向好,切实兜牢兜实民生底线,全市财政运行总体平稳。
过去一年,全市财税部门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狠抓开源节流,强化运行调度,严格支出管理,全面提升财政资源配置效率、政策效能和资金使用效益,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完成2995.45亿元,比2023年增长1.1%,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67.31亿元,增长4.1%;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481亿元,增长12.6%。
新的一年,武汉市财税部门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部署要求,全力做好财税改革发展各项工作,为加快推动“三个优势转化”、重塑新时代武汉之“重”,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武汉篇章作出新的贡献。
■ 增量提质
打好财政政策“组合拳”
推动经济稳中向好
去年7月26日,武汉市人民政府网站发布《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产业基金高质量发展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从2024年起,武汉市级财政每年安排预算专项资金,同时整合存量资金、股权分别注入投控集团、金控集团,投控集团、金控集团按照不低于1:1比例对财政出资进行放大,力争5年内市级产业基金政府出资达到500亿元以上,我市产业基金规模达到1000亿元以上,并吸引社会资本打造3000亿元以上母子基金集群,形成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的全生命周期基金布局。
为带动扩大有效投资,武汉财政部门充分发挥政府产业基金引导带动作用,统筹安排产业基金预算,持续壮大产业基金规模,武汉基金、江城基金新设立子基金14只,带动社会资本实缴130.8亿元。落实财政奖补资金,支持引进金融机构9家,推动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直投试点落地,与工农中建交5家银行设立试点基金9只,基金目标规模485亿元。获批并当年下达国债资金180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资金71.28亿元、新增政府专项债券454.52亿元,支持“两重”项目和“两新”政策实施,扩大专项债券投向领域和用作资本金范围,助力建设一批打基础、惠民生、补短板、利长远的项目,发挥政府投资的带动放大效应。
新年的第一个周末,来武昌京东MALL咨询电器的市民络绎不绝。王先生看中了一款厨房空调,领完国补优惠,原价5317元的厨房空调直降一千多,到手不到4300元,“直接减价,对我们消费者来说是实实在在的省钱”。
2024年,武汉财政部门着力激发消费潜能,抢抓政策机遇,支持在全国率先推出消费品以旧换新配套措施,统筹资金37.1亿元,开展汽车、家电家装等多领域以旧换新活动,拉动消费超460亿元。支持投放汽车、文旅、3C数码产品等消费券,举办促消费活动2050场,推进武汉SKP等大型购物中心建成开业,培育直播电商集聚区,引进各类首店370家。支持举办大型演艺活动2.5万场,扩大文化和旅游消费。制发“新汉十条”,给予阶段性购房优惠支持,举办线上线下房交会,降低居民购房负担,增加住房需求。落实航运航线补贴等政策,支持近洋直航稳定运营,新开中欧班列(武汉)跨境运输线路4条,助力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获批建设,推动对外贸易促稳提质。
“公司走稳研发之路离不开税收优惠政策的支持。”东实(武汉)实业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表示,“仅今年以来,我们已适用先进制造业增值税加计抵减、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5项税费优惠政策,享受税惠红利几百万元,为我们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推进产品升级提供了宝贵资金支持”。
去年,武汉财税部门加大助企帮扶力度。持续实施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先进制造业企业增值税加计抵减、科技成果转化税收减免、技术改造税收优惠等减税降费政策,全年新增减税降费退税270亿元。延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率、稳岗返还等政策,为39.5万户企业降低经营成本30.5亿元。完善新型政银担合作体系,支持建立首贷服务站94个,为小微企业提供政策性担保贷款、创业担保贷款、应急转贷资金353.3亿元。持续发挥政府采购政策功能,通过预留采购份额、价格评审优惠、优先采购等措施,为中小企业添订单、增动力、稳预期,中小企业获得政府采购份额超80%。落实中小企业发展奖补政策,支持实施经营主体培育壮大工程,新登记经营主体超55万户。
■ 向新聚力
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新质生产力加速奔涌
不久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4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中,武汉持续保持上升,位列全球第13位,比2021年上升12位,在中国城市科技创新集群中位列第5位。
湖北科教人才优势突出、科技创新能力较强,要在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上开拓进取。主动融入全国创新链,努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更好发挥科技创新策源功能。
在总书记指引的航向上,武汉加快推动把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重塑新时代武汉之“重”。
2024年,武汉财政部门投入资金59.5亿元,积极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安排财政补助资金,支持在汉全国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8家湖北实验室产出16项标志性成果,推动深部岩土工程扰动模拟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打造核心竞争优势。创新财政投入方式,支持组建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10家,实施“四类”技术攻关项目85项;通过“揭榜挂帅”方式,支持集成电路、未来制造等重点领域骨干企业开展产学研用协同攻关。支持新型研发机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平台(基地),推进武创院新组建创新单元36家,促进科技成果在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半个月前,2024年武汉标杆智能工厂评审结果出炉。机械臂动作精准熟练地舞动、偌大的厂房内鲜有工作人员的身影……走进一家家智能标杆工厂车间,武汉“未来工厂”破茧成蝶。眼下,武汉正以“武汉智造”为主攻方向,大力推进新型技术改造,构筑制造强市新优势,推动制造业加快迈向价值链中高端。
为推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武汉财政部门投入60.3亿元,持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落实支持企业加强研发投入、技改补贴等政策,推动打造数字化产线103条、智能示范车间20家、标杆智能工厂10家,推进华星光电、海康威视等20个新型技术改造试点项目开工。改革产业基金管理方式,打造武汉基金、江城基金,支持光电子信息等五大优势产业突破性发展,投资武汉新芯、黑芝麻智能、慧观生物等项目94个。健全新兴产业投入增长机制,支持抢占新赛道,加快人工智能、商业航天等新兴产业发展,打造新兴产业集群。落实数字经济发展扶持政策,支持工业互联网平台、数字经济园区等建设,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企业是最活跃的科技创新主体,是新质生产力的主要载体。
去年,武汉财政投入56.7亿元,支持激发创新内生动力,助力培育创新主体。落实创新载体财政扶持政策,支持新建创新街区(园区、楼宇)118万平方米,新增省级以上众创孵化载体33家。通过“免申即享”“即申即享”方式,兑现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及上市企业奖补资金,全年净增高新技术企业超1000家,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44家,新增境内外上市企业7家。深化产教融合育才,支持华中科技大学国家集成电路、华中农业大学国家生猪育种等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建设。支持实施武汉英才计划和“武汉工匠”“学子聚汉”工程,吸引高校毕业生留汉就业创业,引育高技能人才、战略科技人才等各类人才。
■ 惠暖民心
兜牢兜实“幸福”底线
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胸怀“国之大者”,坚持“民生为大”,是财政投入的温暖底色。
数十家武汉本地企业携大量岗位,优先服务就业困难人员。1月2日,中国车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内,迎来了新年首场专项招聘活动。
为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去年,武汉财政投入430.7亿元,提升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落实求职、就业补贴等政策,支持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等示范项目建设,促进重点群体就业创业。提高城乡低保、特困人员供养等保障标准,支持做好临时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惠及困难群众11万余人。落实基本殡葬服务普惠制,推行殡葬服务“五项减免”,减轻群众负担。健全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支持新建各类养老服务设施374处,推进150个试点小区居家适老化改造,惠及6000余户老年人家庭。稳步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落实高龄津贴、特殊困难老年人养老服务补贴政策,发放高龄津贴3.7亿元,惠及26万余人。
去年底,武汉市武昌医院东区门诊住院综合楼(平疫结合)项目顺利封顶,这标志着武汉市武昌医院“西区东移”战略主体医疗布局基本完成,将大幅提升周边百万居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长江之北,武汉市汉口医院心肺康复大楼启用在即,医疗服务能力将实现跨越式提升。
为支持健康武汉建设,武汉财政投入205.2亿元,提升卫生健康服务水平。支持肺科医院迁建及市中心医院、市第一医院扩建等30个重点项目建设,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支持中医药传承发展,推动武汉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建设,新增国家中医优势专科项目26个。落实基本公卫、重大传染病、基本药物、村卫生室运行等补助资金,免费为儿童、孕产妇、老年人、慢性疾病患者提供健康服务。完善生育托育支持政策,免费开展婚前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以及孕妇无创产前基因、新生儿五项遗传代谢病和听力筛查,惠及17万余人;支持托育服务中心建设,累计托位数达5.9万个。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推进机制”。
为助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2024年,武汉财政投入349.7亿元,提升教育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高标准落实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政策,支持新改扩建幼儿园、中小学79所,开展242所乡村学校结对帮扶,加强优质教育资源统筹调配。支持17所领航高中内涵建设,推进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建设优秀中职学校18所和优质专业33个,探索开展普职融通,提升市属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能力。支持网安大学、武汉商学院马影河校区等重点项目建设,推动江汉大学湖北省重点一流学科建设,落实部属高校“双一流”补助政策,助力高等教育稳步发展。全面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等资助政策,全年资助学生23万余人次。
一个月前,第四届长江文化学术研讨会暨2024长江文化促进会学术年会在武汉举行。新华社新华指数研究院发布《中国·长江文化发展城市指数报告2024》显示,武汉入选标杆型城市。在长江文化传承综合表现和国际社交媒体平台长江文化相关热度等排名中,武汉均位列第一。
为推进文体事业蓬勃发展,一年来,武汉财政投入24.9亿元,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支持开展“相约春天赏樱花”和大学新生游武汉活动,举办长江文化艺术季、琴台音乐节、国际杂技节等系列品牌文旅活动,创作《如歌》《凤凰说》等文艺精品,扩大城市文旅影响。支持建成汉剧博物馆,新建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15个,免费开放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300余家,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支持“一桥两山”文旅核心区建设,打造知音文化旅游区4A级景区,木兰湖旅游度假区获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支持新改扩建体育公园和社区体育中心(广场)40个,办好武汉马拉松、武网公开赛、渡江节等品牌赛事,举办青少年体育夏令营活动,激发全民健身热情。
■ 提升能级
支持城乡融合发展
增强城市发展韧性
2024年5月28日,武汉天河机场保税物流中心(B型)及配套项目普洛斯武汉航港物流园开园运营,标志着武汉天河国际机场的口岸功能进一步增强。
为进一步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武汉财政筹集260亿元资金,推动基础设施建设转型提质,加快建强综合交通枢纽。落实航空专项资金,支持建成保税物流中心(B型),完成机场第三跑道真机试飞,推动天河机场扩容升级。多渠道筹集资金,支持前川线二期、11号线东段二期和三期首开段等线路通车运行,优化轨道交通网络格局。推进和平大道东延线等14条出城通道、绿色大道等54条骨干道路同步建设,增强骨架路网联通功能。推进额头湾立交等9处节点、121条微循环路和40.3公里慢行交通改造,提升交通畅达水平。落实成本规制补贴政策,发展城际公交、定制公交等专线,支持地铁、公交和城际铁路安全运营,满足市民多样化出行需求。
投入194.5亿元,有力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用好国家保障性住房再贷款、城中村改造专项借款、保障性安居工程专项资金及城市更新奖补资金等政策,支持筹集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5.4万套(间),完成城中村改造超1000万平方米、老旧小区改造284个,推进江汉关广场一期建成投用,咸安坊二期、民众乐园焕新开放。支持完成952处无障碍改造,新增19.4万个停车泊位、14.3公里综合管廊,提高城市韧性。支持“数公基”试点建设,开展“城市体检”等行动,完成老旧燃气管网改造超600公里、桥隧安全检测822座,守护城市安全“生命线”。
投入73.1亿元,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建设美丽武汉。落实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等补贴政策,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支持开展焦化、玻璃、水泥等行业大气污染综合整治,深化碳市场建设,改善空气质量。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支持44个重点湖泊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展农村生活污水、黑臭水体治理,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支持建成汉水碧道、硚口碧道等百里长江生态廊道项目,打造青山湿地等“两江四岸”新亮点,扩大都市水岸景观。支持东湖绿道三期建成开放,105公里世界级滨湖绿道“画圆成环”,新改建公园110个、林荫路115公里,完成植树造林2.1万亩,不断擦亮城市生态底色。
为进一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武汉财政投入105亿元,支持现代都市农业提质发展。落实耕地地力保护、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等政策,支持新改建高标准农田21.2万亩,加强农业生产抗旱救灾,打造“菜篮子”产品生产保供基地304个。支持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一体化推进武汉农创中心与“中国种都”建设,建成“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22家。支持实施农产品加工补短板工程,推进现代农产品加工园建设,新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9家。支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累计建成美丽乡村示范村湾643个,形成美丽乡村示范片带33条。支持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推进插花地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示范试点项目建设,促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 深化改革
练好财政管理“内功”
提升财政治理效能
开展大财政体系建设试点。制定大财政体系建设“1+3”工作方案,聚焦“清盘优促强”关键环节,探索构建以规划为导向、以国有“三资”为基础、以有效债务为锚定、以供应链平台体系为载体的财政金融投资统筹联动机制。
推进零基预算改革。打破“基数+增长”预算编制方式,构建“人员经费自动化测算、公用经费标准化编制、部门项目规范化管理、专项资金项目化审核”的资金安排机制,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益。
强化预算绩效管理。完善事前绩效评估机制,对24个新增项目(政策)开展事前绩效评估,将评估结果与项目入库和预算安排有机衔接,提升政策和项目决策的科学性。
加大财会监督力度。完善财会监督体系格局,推动财会监督与纪检监察、审计等各类监督协同联动,开展财会监督专项行动和监督检查。
记者朱佳琦 贺亮 通讯员尹兴敬 廖晓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