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张翔在《中国社会科学》上发表《财产权的社会义务》,是宪法教义学作品登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最高学术舞台的重要标志。十年来,张翔坚守着以法教义学助力中国法治建设的初心,作为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备案审查专家委员会委员和北大法学院教授,什么才是法学研究应该的“样子”,怎样才能让法学更好地服务于公共治理,张翔在这十年里始终探索着、思考着。
“法教义学,就是通过解释实定法将复杂的规范类型化,建构统一的知识体系和思考框架,并设定分析案件的典范论证步骤,从而为法律规范的适用、为法律实践问题的解决预先作出准备”,谈到自己孜孜以求的法学方法论,张翔难掩心中的激动与热切。近十年里,他目光流连于规范之间,笔触行止于教义之内,“像德国精密仪器一样严谨精细”是北大很多学生对张翔的评价。
张翔近照
从“浪漫派”到“规范派”:张翔的学术转向
就像大部分北大学子一样,在燕园求学时的张翔是不折不扣的“浪漫派”,甚至一度怀疑自己入错了行。“一开始,我在法学学习中感到了一股浓浓的‘匠气’,将参差丰富的生活削足适履地塞入‘法律行为’‘构成要件’等固定框框,虽不乏逻辑推演之乐趣,但这种法度森严的思维方式却与我散漫疏阔的性格大相违背。在法学之外,我读的更多是文史哲著作。很多哲学家和文学家的作品读来都比专业书籍带劲多了。”张翔发现,法学里鲜有对人与社会的终极性追问与回答,这让当时的他对于成为一名“法律匠人”望而却步,而是钟情于移目法条之外,在哲学性的宏大话语中寻找法律问题的“真解”。
张翔(前排左2)参与2002年“北京大学硕士杯”足球比赛
从教以后,张翔对于国家治理有了更深入的体察。他感受到,随着科学立法、依法立法水平的提高,我国宪法和法律已渐趋科学、合理、周延、完善,国家治理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并非由宪法和法律的缺陷所致,而是客观化“法律解释”的发育不足,使得公私主体难以真正形成关于宪法和法律的共同理解,制约了他们在公共生活中“援法而行”。张翔意识到,宪法学乃至法学当下的真正任务在于为解决这种困局提供智识资源,而对于完成这一时代使命,“宪法学最缺乏的可能并不是理念和价值,而是宪法解释和规范分析的方法与技艺”。在导师肖蔚云教授、韩大元教授等前辈的激励和影响下,张翔的研究志趣转向法教义学。
张翔在会议中
2009年,张翔关于宪法教义学的研修课题得到了国家留学基金委的支持,他来到德国柏林洪堡大学开展为期一年的访学研修。从课堂到图书馆,张翔如饥似渴地汲取着宪法教义学的知识,大课、练习课、研讨课场场不落,其余时间则“住”在学校图书馆里,徜徉于浩如烟海的德文法学名典中。严密、稳固、精细的德国宪法教义学让张翔获益匪浅,他逐渐形成了关于如何借鉴德国宪法学的方法和体系,建构基于中国宪法文本的宪法教义学的系统思考。
异国访学的张翔
漫步于法教义学的体系化世界
回国后,张翔在宪法教义学的探索之路上踔厉前行。从2012年的《形式法治与法教义学》《财产权的社会义务》等文章开始,张翔先后在法学权威期刊、核心期刊发表一系列法教义学论文,力图克服公法研究的“破碎”与“稗贩”二弊,提倡“基于规范文本的体系化思考”,从而为我国的法治实践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稳定性、通用性、精确性的法律科学方案。
张翔的方法论主张不仅体现在《宪法教义学初阶》等论文中,也始终紧扣我国法治建设中的现实问题,引发了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广泛关注与重视。他出版的《基本权利的规范建构》《宪法释义学:原理·技术·实践》等专著一版再版,再版加印后也长期位列法学著作销量榜前茅。他主编的《德国宪法案例选释》丛书现已出版至第三辑,为我国的公法教义学研究提供了大量珍贵的比较法资源。
张翔在授课中
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张翔始终认为将最科学、合理、通用的学科方法教授给学生,是件幸福的事情。他在北大法学院开设了“基本权利:原理与案例”课程,将“三阶层”的基本权利案例分析框架引入北大课堂。“在张老师的课堂上,我们真正懂得了怎样去分析具体的公法案例”,这是选课学生孟莲娜对案例课程的直观感受。选课学生周雷说:“张翔老师教给我们庖丁解牛般的法律分析技术,更潜移默化地让我们领悟到了法律技术背后的法治精神,以及法律人对‘依法’解决公共生活现实问题所应有的自觉。”2017年,张翔荣获首届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教学名师奖,并获评“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这也是对他作为一名法学研究者、教育者的肯定。
张翔(前排中)与2021年秋季学期本科生《宪法学》选课学生结课合影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张翔认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是近十年来公法教义学进步的根源动力。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开创性地以全会的形式专题研究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一基本治国方略,并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要求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张翔积极响应国家法制发展新需求、新动向,在教育部、中国法学会、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的大力支持下,先后开展多项关于立法合宪性的研究课题,将法教义学应用于具体的部门法分析情境。“对宪法学者而言,为法律的合宪性控制、合宪性审查提供方法论支持和法律解释资源是不容推卸的责任”。2021年,张翔受聘为新成立的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备案审查专家委员会委员,他感受到,国家所搭建的各种新平台、新制度让专家学者有机会更便捷、更深入地参与法治实践,为法学学科发展提供了生动具体的实践素材。
2021年,张翔(左)受聘为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备案审查专家委员会委员
兼容并包、美美与共的法学研究
在张翔看来,近几年国家和学校着力实施的人才计划、人才政策等对青年法学家有着很直接、很有效的帮助。“国家的人才项目支持自主选题的长周期、基础性研究,赋予学者充分的学术空间,国家和学校对我们青年学者很包容,也很有耐心,保障我们自主推动研究进程,这是尊重学术发展规律的表现,对于青年社会科学学者的成长来说是意义深远的。”
在北大法学院,完善的中青年教师发展机制让张翔获益良多。定期开展的教师学术沙龙活动是老师们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良好平台,“只有学术观点的激烈碰撞、坦诚诘辩而无关其他,法教义学、社科法学、法律经济分析争妍斗艳、美美与共,这种兼容并包的氛围和学术共同体意识是北大的特色和优势。”张翔自豪地说道。
张翔在会议中
在法学以外,张翔还是资深的足球发烧友和文化艺术爱好者。近期,张翔和同事们组织起法学院教师足球队,重新奔跑在二十年前自己曾挥洒过无数汗水的一体绿茵场,践行着“完全人格,首在体育”的格言。张翔也是书法爱好者,从实体到线上,一场场书法展览都留下了他的“打卡”记录。张翔还是一名“B站”活跃用户,无论是建筑平面设计up主、人文历史up主还是生物学up主,他都兴味盎然地切磋学习,避免用当下工作框定自己的生活目光。张翔十分赞同并实践着北京大学的“博雅教育”理念,他会建议面对论文一筹莫展的学生去看看侯宝林和马三立的相声,“铺平稳垫,才能抖响包袱,其中道理和写好一篇法学论文是相通的”。
张翔(右3)和同事们进行足球比赛
对于学术中“专业”和“通识”的关系,张翔有着自己的认知:“我们选择法教义学是因为它能更好地服务于我们国家的法治发展趋势,并不代表着走向法学的自我封闭化,局限于内部视角;相反,正因为我们的方法论取向是高度专业化、规范化的,所以需要用更广博的视野观察日新月异的中国社会,汲取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作为自己为学为人的底色,让法学话语有‘规范力度’更有‘人文温度’和‘社会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