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MBA的一些思考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3-12-24 20:29

对于东亚人而言,从小到大都需要瞄准一根指挥棒,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学,大学升研究生或者是就业……如果你GAP了,如果你在别人上课的时候出去玩了,你会内心有一种本能的不安和惶恐。这是一种传统的集体主义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根植于我们的农业文明的基因里面,很难去克服。受大工业社会的影响,有一些人经过传统与现代的冲击之后,开始对职业思考有了不一样的想法,比如面对职场瓶颈时,要不要换个地域,换个行业,那么MBA的需求,则呼之欲出了。

这个学位有点特殊。它一般会被认为是镀金,混文凭。MBAer会认为这是外行人的偏见,不过从目前国内的主流情况来看,大部分在国内修读MBA学位的(非全日制)的候选人,确实是有这个镀金和拿文凭的想法的。我不认为这个想法很片面,反而如果候选人是目标坚定,就是为了一个很不错的文凭,那么对于这个看文凭的社会来说,显然是有利的。写到这里,我们就会有一个疑问,这个学位真的就只能用来镀金吗?

显然不是。

图1:MBA目的与功能的匹配

如果这是我们期望MBA所能达到的目的,那么拆分这些目的,我们一个一个来分析:

(一)更换工作地域

对于有这类需求的人来说,MBA确实是一个值得考虑的路径。如果想去美国,申请JD项目并没有申请MBA项目更好留在美国。在美国相对比较好的学校读完MBA后,是比较有机会进入到一个不错的大中厂里面工作,美国很多公司也有专门的MBA Track。如果想去欧洲,选择欧洲一些区域性的MBA强校已经足够。如果想留在大中华区,会比较特殊一些。一方面北美的S7和欧洲的Insead,LBS等校在国内依然能打,而同时,中欧清北交复人上财岭南的全日制MBA有不错的本土基础,香港三校和新国立以及日本的一桥,庆应,乃至名古屋商科大学也都有一定影响力。但是除了日本,其余地方的学校的学费也不便宜,大有赶英超美之趋势,例如HKU的MBA的学费为588,000港币。除此以外,现阶段还有两个比较热门的就业地域,一个是美洲的墨西哥,哥斯达黎加,巴西;一个则是中东地区。

一言以蔽之,虽然比不过法律这种强地域性的学科,但是MBA仍还是存在一定的地域性。所以,在读这个学位前,我们就应该想清楚,我们希望读完后去哪里工作。

(二)更换工作行业

看到目前职业的天花板,希望切换到另一个行业,这是很多MBAer的想法。人们对于新生儿的期望总是美好的,因为他们是一张张白纸,有无穷的美好与未来可以想象。随着年岁的增长,婴儿变成了熊孩子,熊孩子变成了叛逆初中生,叛逆初中生有一部分升入了高中,有一部分流向了社会,去观澜富士康,去龙华的溜冰场刷鞋子,去布吉大芬的快手直播基地挖掘未来,也有幸运的走到海外,走向另一种人生模式;升入高中的那部分群体,再因为科目的划分,历史还是物理,再到大学和专业选择。这时候我们会发现,我们的选择会越来越少,我们的想象也会越来越贫乏,我们的圈子也会越来越小,我们的天花板也越来越肉眼看见,我们似乎能一眼看到人生的尽头。

在这种状态之下,MBA或许是一个看起来还不差的选择,起码在社会上遭受过毒打后,又能有一段时间回到校园,大家都能稍微弱智化一点,不要那么工于心计,不要那么累,一起做一些单纯,天真却值得铭记的有意义的事儿。那么在这种环境之下,大家来自于不同行业不同背景,自然会在一次次的交流之中,我们能收获到跳往另一个行业的可能性。

一般来说,MBA的毕业流向以咨询为主。除去耳熟能详的MBB,还有罗兰贝格, 埃森哲, 欧晰析这类同样很不错的咨询公司,以及国内本土的久谦(我以前还拿过他家的offer,hh)等等。而Insead是咨询界的黄埔军校,每年毕业生有不少前往了咨询行业。

咨询行业其实和法律行业挺相似,法学生除了考入体制内,还可以流向市场,一般分律师和法务两条线。律师则好理解,律师事务所这一块儿的,提供专业的法律服务。中国目前的法务市场其实也比较成熟了,且国内顶级的公司的法务团队,在该业务领域的认知程度,其实是更优于律师。因为相较于律师,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和业务交流,更深入的进入到公司和同行业,感受业务。但是这种情况仅限于顶级的行业龙头,而大多数公司还是需要律所提供一份标准化的服务,这种服务下提供的东西可能不是最好的,但是一定不会犯错误,能打到60-80分。

同理,咨询行业如此。顶级的诸如三星自己的战略部门,或者是腾讯自己的并购投资部门,还有强生的IRDP,以及安联有一个GGP项目,都是自己招。这种好处就是你进去了,和法务一样,是inhouse,所以不会像专业的咨询公司那样,一天睡4-5小时,天天画PPT,相对来说会平和一点,而且也不会说被裁就被裁。成长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是不如专业的咨询公司那么快。这个就比较看个人的选择了。

抛开咨询界,其实还有一条路就是进入到具体的行业里面去,比如科技行业,那么进消费电子,锂电池,半导体设计,第三代半导体应用以及AI应用等等,这里面需要大量的产品经理和项目经理;医药行业,那么去强生,默沙东等等,这里也需要极多的产品和销售。沉入行业,也是一个不错的路径,而且薪资也很有吸引力。只是我们需要多问问自己,这份钱能拿多久?

除开这些以外,就是传统的金融投资机构了。这主要适用于之前就在金融投资机构里面干过然后再回去的路径,当然从产业里面出来再进去或许也是一条可参考的路径。

不过,还有一个路径则是比较中国特色的,就是读一个名校的全日制MBA,然后回来考定向选调,我认为这其实也是一个不错的路。倘若22岁本科毕业,工作三年后则是25岁,那么读完两年MBA后是27岁,基本还能卡住27岁硕士这个线通过选调进入组织系统,起步就是四级主任科员,未来也是可期。

(三)补充商业和经济背景

这也是MBA能够助力达成的一个目的。商业和经济背景在某种程度来说,能够给人一些不一样的思维方式。很多时候并不是产品的技术有问题,而是你怎么卖的问题。在国内很典型,一些产品并不是最好,但是因为做了一些包装,所以就卖的特别好;有的产品即使所谓的性价比打到极致,但是消费者就不买账,其实这是值得推敲的。

那么,读书的这段时间里,我们有足够充裕的时间去深入感知商界的各种案例,比如为什么微信没有“已读”这个功能,抖音外卖能否超越美团外卖,饿了么怎么逐渐式微了?为什么拼多多没有购物车这个功能?……其实这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案例,只是我们平时没有去仔细或者从商业的逻辑去思考。

不过,思考这些能干嘛?

肤浅一点说,这些是对产品的思考,为什么会做成这个样子,为什么能大卖,为什么又被市场冷落?深层一点说,我们能把很多具象的事儿抽象化,整个人也不会被所谓的“风口”,“趋势”割韭菜,能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对事物的判断能力。

因此,去系统性的学习和了解这方面的思维和知识,系统性的补充自己的商业和经济背景,未来往产品经理这方面去接近,MBA是一个比较好的机会。

(四)获取硕士学位

这里就不再赘述。不过目前越来越有读了一个硕士之后,然后把MBA作为一个二硕的趋势,比如我自己也是这么思考。因为对我来说,MBA这类的学位,本质上做不到雪中送炭,他只能是一个锦上添花的东西。

我当时申请SEM的那个项目,有四个原因。1.我认为那个课程设计很符合我的工作需求,比如审计的内容,如果做内审的话,那么这部分内容对我有比较好的参考;2.数字化。现在很多企业都在做数字化转型,政府也在做数字化转型,数字很重要,这个项目会有一学期专门讲这些;3.清华大学本身的牌子影响;4.希望能认识一些其他行业的人,感受一下他们的思维方式。

(五)体验人生

虽然这是一个很虚的目的,但确实换一个环境,人生的体验也会有所改变,甚至思维模式也会改变,底层的性格和个性可能会受到影响。

(六)创业

能创业的人,大多具有同理心,有敏锐的商业洞察能力,具备用户思维,有一个闭环打造产品的能力,并且有销售的能力,但现阶段很多人不适合,一方面需要第一桶金的积累,一定的现金储备作为安全感;另一方面则是目前大环境的影响,想拿天使投资也异常艰难。

不过,读MBA的人,很多也是奔着创业去的,这确实是一个可行的出路。

(七)结婚

现阶段的大环境之下,其实这条路也没有那么好走了。奔着这个目的的话,可能会比较失望。

总言之,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我们总是会做错各种各样的选择,所以我们也会经常美化没有走过的那条道路。有的人可能花费昂贵的学费读完这个学位后会后悔;有的人可能会很庆幸自己及时从当前的温水煮青蛙的环境中蹦出来,通过这么一个学位实现了职业的华丽转身;有的人会觉得这就是人生的一种经历,不必过于的夸大或者贬低。

当你在很多网站上搜寻这个学位相关的信息时,其实你的内心已经有了一个答案。你去问前辈也好,问朋友也好,其实是为了坚定你内心的选择。但是无论如何,这并不是一个可以直接翻身改命的机会,人的命运很大程度由性格和环境所决定。在短暂的求学期间,你能有多少的时间去真正的改变自己,提升自己,其实也只有你自己知道。


都学课堂MBA带学班。读MBA,上都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