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银行2024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8-18 20:52

江苏银行(600919)2024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报告期经营情况概述

报告期内,本行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紧紧围绕中央大政方针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全面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积极争做执行政策、遵从监管、市场表现的“三好学生”,持续保持稳健良好的发展态势,主要经营指标跑赢大势。报告期末,集团资产总额3.77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0.80%。各项存款余额2.09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1.52%,各项贷款余额2.05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8.47%。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416.25亿元,同比增长7.1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87.31亿元,同比增长10.05%。ROA(年化)为1.08%,ROE(年化)为16.42%,基本每股收益0.98元/股。不良贷款率0.89%,拨备覆盖率357.20%。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处的行业情况

三、主要业务情况

1.对公业务

本行围绕“做强公司业务,打造行业专长”战略目标,紧跟政策导向,结合地区经济特点和自身资源禀赋,积极服务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聚焦科技金融、制造业、绿色低碳等重点领域,集中金融资源,强化专业经营,为企业提供一站式、全生命周期服务,不断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大力推进交易银行、普惠金融、跨境金融、债券承销等业务,强化协同联动,为客户提供综合化、定制化金融服务。报告期末,对公存款余额1149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3.37%;对公贷款余额1306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7.81%。——服务实体经济。认真落实“因地制宜加快发展生产力”重大要求,制定加快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专项方案。对接省内制造业设备更新贴息政策,创新“设备更新贷”产品,服务企业数量位居全省前列。聚焦围绕“1650”“51010”产业集群建设,升级行业研究工作机制,推进金融服务特色化、专业化、定制化。抢抓交通设施、能源安全、城建环保等重点领域机遇,以省市级重大项目为抓手,大力拓展中长期项目,不断提升金融服务质效。报告期末,制造业贷款余额307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1.23%,快于各项贷款增速12.76个百分点;基础设施贷款余额508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2%。——绿色金融。围绕国家“双碳”目标,持续打造“国内领先、国际有影响力”的绿色金融品牌。出台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服务方案,完成7家绿色金融创新改革试验区签约。深化与环境、工信、能源等政府部门合作,创新推出“环基贷”“ESG低排贷”“绿电贷”等绿色金融产品。深度参与国际可持续金融顶层设计,履行“联合国环境署金融倡议组织(UNEP FI)银行理事会”中东亚地区理事职责,联合UNEP FI发布“金融健康和普惠”实施指南,与UNEPFI签署合作协议,以自身实践助推国内银行业提升可持续经营能力建设。参与编写人民银行、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委员会关于可持续信息披露准则、生物多样性、自然相关标准研究等6项课题研究报告。报告期末,集团口径绿色融资规模突破5600亿元,增速22%。——交易银行。以苏银司库2.0体系建设为抓手,加强产品功能贯通,围绕“收、管、付、融”推进苏银金管家系列产品组合创新。聚焦客户体验优化,加强资金缴费、资金监管、资金承接等细分领域交易场景体系建设。依托苏银e链数字底座,完善“1+3+X”全场景、全线上、全产品体系,结合地区产业链特色及客户结构,加强制造业、新质生产力等实体经济服务支持,助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报告期末,供应链信贷余额超1400亿元。——普惠金融。深入贯彻“保量、稳价、优结构”政策要求,扎实开展“普惠金融推进月”行动,进一步优化组织体系,丰富产品功能,提升服务触达,不断增强对小微企业、科创企业、涉农经营主体及重点帮扶群体的服务能力。提升服务覆盖,深化“百渠营销”拓展机制,普惠金融服务覆盖全部网点,上半年新拓普惠小微授信客户1.9万户。分层建立科创首贷、区域股权市场挂牌企业等专员清单走访机制,高质量有贷企业1.47万户,保持江苏省第一。构建“四季农时”服务机制,支持新型农业主体8185户,贷款余额179亿元。加快产品创新,聚焦服务新质生产力,创设“凤还巢”“农机设备贷”等专项产品。打造普惠供应链“脱核”模式,推出“采销e贷”线上供应链产品。优化客户体验,加快随e贷、企业手机银行功能优化,全面升级小程序平台,打造全行轻量级引流拓客平台。打造移动作业模式,通过图像识别(OCR)、大语言模型(LLM)等技术推动普惠业务向移动端轻量化作业转型,提升管理效率,助力提升客户体验。报告期末,小微贷款余额超6800亿元,普惠型小微贷款余额1975亿元,较上年末新增240亿元,增速13.83%。科技贷款、涉农贷款分别达2257亿元、2987亿元。

——跨境金融。主动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积极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获得江苏省首批跨境贸易高水平开放便利化试点资质,是江苏省财政厅、江苏省商务厅关于“苏贸贷”业务评价中唯一一家获评为“优”的合作银行。支持贸易新业态发展,持续优化跨境人民币结算服务,获得跨境银行间支付清算公司颁发的“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业务推广示范机构奖”。报告期内,江苏省内国际收支市场份额提升1.1个百分点,跨境人民币结算量1972亿元,积极助力外贸企业提升汇率避险能力,服务代客外汇客户4347户。

——投行业务。以创新引领业务高质量发展,综合运用多种金融工具,深化多元业务生态圈建设,高效整合各类金融资源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报告期内,债务融资工具承销规模1547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8.27%,承销发行全国首批“两新”领域债务融资工具、江苏省首单“两新”科创票据,精准聚焦大规模设备更新,助力实体经济向“新”发展。债务融资工具存续期管理质效排名市场前列。

2.零售业务

本行围绕“做大零售业务,聚焦财富管理”战略目标,立足“全客群、全渠道、全产品”三大发展要素,联接内外部合作伙伴,聚力打造智慧零售生态圈;依托数字化优势,强化科技支撑,打造一站式服务平台和客户全生命周期运营服务体系,让流程更简单、体验更优化。进一步推动零售战略转型,合并成立零售信贷部,负责全行零售信贷业务经营,下设房贷、消费贷、经营贷、信用卡四大业务板块,实现个人信贷全客户、全产品、全渠道整合,零售战略布局、资源配置及业务协同更加敏捷化。报告期末,零售存款余额802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3.38%,零售贷款余额6346亿元,较上年末下降2.76%。零售AUM规模1.39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1.70%,规模、增量均保持城商行第一。

——财富管理。聚焦居民财富保值增值目标,持续丰富零售产品货架,深化“分层+分群”精细化客户经营模式,不断提升专业服务能力。深化公私业务协同,立足“圆融智慧·传承有道”的服务理念,加快打造涵盖家庭、家族、保险金及其他财富管理信托的全新家族服务体系,不断丰富服务类信托业务品种、优化系统流程。打造全方位企业家客户服务,累计服务董监高财私客户超1.8万户。结合线上线下(300959)渠道,开展法律讲座、“对话企业家”、“圆融企业研修院”等系列活动。财富、私人银行客户AUM超4000亿元,规模、客户数增速均超17%。打造“线上+线下”获客模式,升级社区营销模式,推动“友邻生活惠”异业联盟合作扩面上量,实现客户、商户、银行三方共赢,本年累计合作商户超2000户。探索互联网营销,开展“华章待启,美景集印”打卡活动,覆盖17个城市,累计访问超30万人次。提升优质资产获取和产品遴选能力,持续完善“苏银金选”选品体系,报告期末,个人投资类金融资产规模和新增规模均位居城商行第一。

——养老金融。写好养老金融大文章,不断升级更有温度的养老金融品牌。坚持深化养老金融体系建设,推广个人养老金业务,推出养老客群专属金融产品和服务,打造适老化网点,助力个人客户养老规划,为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有所享”贡献金融力量。报告期内,本行在试点地区全面开通个人养老金账户及个养专属产品代销服务,是首家代销商业养老金保险的城商行。——消费金融。响应政府以旧换新号召,重点支持汽车、家电等领域更新换代,推出实时化、自动化、无纸化、专业化的“零首付”汽车分期产品,联合各大车商打造“爱车节”系列车展活动,为客户提供购车优惠,报告期末汽车分期规模较上年末翻番。信用卡“四化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引流线上客户近百万,新客激活转化提升近三成。信用卡数智化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为信用卡客户提供了多元丰富的用卡场景,上线信用卡智能化催收系统,实现催收策略灵活化、催收分案自动化、案件记录标准化。报告期末,信用卡累计发卡930.60万张,较上年末增长9.36%,信用卡贷款余额349.8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59%。借记卡快捷交易笔数、支付交易规模居城商行首位。——智慧零售。持续洞察客户线上化服务需求,扩大场景生态合作圈,强化“金融+场景”深度融合,在文旅、校园、出行、医疗等领域全力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加快文旅行业服务机构合作,推出文旅二维码服务,在江苏银行App上线多地旅游年卡,新增文旅场景交易客户数超10万。拓宽“智慧校园”综合服务面,强化“教育+金融”场景服务能力,累计签约合作学校超2800所,上半年缴费用户数达80万。开发老年大学缴费系统,提供报名、选课、缴费等多样化功能,服务省内多家老年大学。深化出行场景建设,拓宽“乘车码”服务范围,新增多地“乘车码”功能,目前已覆盖14个城市,累计开通客户数近40万,累计乘车笔数近400万。率先上线全省交通卡充值功能,支持江苏省实体交通卡的实时充值交易。持续推广“信用就医”产品,覆盖超170家医院,服务患者数超5万。报告期末,江苏银行手机银行客户数超1900万。最新数据显示月活跃客户数超650万,继续位列城商行首位。

3.金融市场业务

本行围绕“做优金融市场业务,建立领先优势”战略目标,深入打造“最强金融市场品牌”,积极发挥综合化服务效能。坚持横向纵向一体化经营,构建与各类金融市场机构多领域合作的生态圈,进一步深化投销托承联动,推动各项业务全面发展。报告期末,金融投资资产余额1387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2.85%。——资金业务。持续优化调整资产持仓结构,强化投研与交易能力,坚持配置与交易相结合的策略,债券投资规模与效益贡献显著提升,公募基金投资收益率跑赢大势。持续完善总分联动机制,大力推进代客、债券销售等业务,着力构建专业化营销体系,深化与基础银行板块联动,赋能作用持续增强。充分发挥各类融资工具比较优势,加大中长期同业负债吸收力度,顺利发行200亿元绿色金融债和200亿元永续债,政策性金融债承销排名进一步提升。——同业业务。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合规经营为底线,通过客户管理体系的不断优化、产品与服务的持续完善、强基固本与创新发展的双向发力、全面风险管控的不断夯实、业务管理系统的加速迭代升级,不断深化同业业务的高质量发展,为同业客户提供更全面、更专业、更高效的服务。报告期末,本行金融债及信贷ABS承销规模在城商行排名中保持第1,票据经纪业务规模全市场排名第2,CFETS同业存款全市场排名第8,落地中证登上海分公司结算银行业务并开展多应用场景结算业务。

——托管业务。发挥连接基础银行板块以及金融基础设施、金融要素市场的桥梁纽带作用,聚焦激活“投托联动、销托联动、效率驱动”三大发展动力,加快形成省外分行以投托联动为主、省内分行以销托联动为主的发展格局,通过理思路、建机制、强协同、控风险、塑队伍,整体经营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公募基金托管细分领域得到巩固提升。报告期末,托管资产余额4594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69%,总规模继续排名城商行第1位,报告期内托管中收跑赢行业大势。公募基金托管规模突破5000亿元,收入位居城商行第1。

4.金融科技本行深刻领会“数字金融”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优化战略布局,扎实推进全行数字化转型,不断强化协同服务,筑牢数字底座。

——加速数字化转型。坚持问题导向,释放基层经营效能,增强总行管理服务能力,将风险防控融入业务办理全过程,落地征信集中查询推广、个贷集中催收、诉讼集中作业等项目。强化创新引领,打造“苏银e链”服务体系,覆盖产业链上下游全产品、全场景业务,打造近20种创新产品,将金融服务扩容下沉,助力实体企业发展。创新“大语言模型”智能场景应用,推出“智能文档助手”,自动归纳企业经营状况,结合实时舆情信息,实现授信调查报告的智能生成。全面推进数字人民币场景拓展,成功作为受理服务机构接入数字人民币央行端系统,报告期内,数字人民币交易额443亿元,同比新增540%。

——强化协同服务。贯彻“一个银行”理念,强化板块化科技架构支撑,推进大公司、大零售、大金市、大风险板块架构集约化设计。建立集团化协同服务,形成对客整体服务方案,落地核心企业链式拓客、代发工资等12类协同服务场景。持续提升对经营一线的服务支持力度,以群服务方式扁平化受理基层网点服务需求,统一群服务入口,聚合总行运营服务,提升基层报障触达有效性。

——聚焦数字底座建设。构建数据运营机制,对集团数据资产的引入、应用实施全流程精细化管理。沉淀7大类数据资产,通过源头治理、合规性治理持续提升数据资产质量。坚持自主可控,打造新一代全栈国产化会计平台,完成从底层硬件到上层应用的全面国产化替代和自主创新。深化信息科技安全运营,推动数据分类分级建设,增强数据安全管控能力,推进业务运行全链路态势感知,提升业务连续性保障水平。

5.子公司

本行严格遵照《公司法》《商业银行法》《商业银行并表管理与监管指引》《银行保险机构公司治理准则》等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依法合规行使股东权利,持续优化对子公司的管理、指导和服务,强化集团战略协同成效,进一步提升综合化经营水平。——苏银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曾用名:苏兴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5月,注册资本60亿元人民币,是江苏省内首家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江苏银行为公司主发起人。经营范围包括:融资租赁业务;转让和受让融资租赁资产;固定收益类证券投资业务;接受承租人的租赁保证金;吸收非银行股东3个月(含)以上定期存款;同业拆借;向金融机构借款;境外借款;租赁物变卖及处理业务;经济咨询;法律法规规定或经中国银保监会批准的其他业务。苏银金融租赁坚持“融资、融物、融智、融创”的经营理念,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坚守租赁本源,服务实体经济,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着力打造业务特色。报告期末,资产总额1131.68亿元,融资租赁资产余额1047.89亿元。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21.92亿元,净利润11.82亿元。主要监管指标保持良好,连续八年获得主体长期信用AAA评级,连续三年获得国际评级机构穆迪授予的Baa2长期发行人评级,连续三年以最高等级(Ge-1)标准通过绿色企业认证。——苏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20年8月,住所为江苏省南京市建邺区江山大街70号国际博览中心三期B幢11-13层,注册资本为20亿元人民币,企业类型为有限责任公司。经营范围包括:面向不特定社会公众公开发行理财产品,对受托的投资者财产进行投资和管理;面向合格投资者非公开发行理财产品,对受托的投资者财产进行投资和管理;理财顾问和咨询服务;经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

苏银理财以客户为中心,秉承“让美好超出预期”的品牌诉求,坚持“合规优先、风控为本、科技引领、专业致胜”的经营理念,着力打造业务特色鲜明、国内领先的银行理财子公司。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增强服务实体经济主动性,加快绿色、科创、制造、民生消费等领域布局,着力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践行“金融为民”初心使命,不断完善“源”系列理财产品体系,推出“夜市理财”等创新服务,以优质产品服务满足多元化理财需求。坚持“1+N”渠道建设,持续巩固母行渠道,促进母子公司深度融合,积极发力拓展外部代销和直销渠道,外部代销渠道超130家。稳步加强投研一体化,根据大类资产轮动、市场风格变化灵活调整投资策略,推动策略研发与应用的敏捷转型。统筹推进中后台能力建设,搭建数字化风控中台,打造全场景风险管控体系,做好投资者陪伴和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筑牢高质量发展基础。报告期末,理财产品余额6045亿元,连续34个季度获评《普益标准》“综合理财能力”国内城商行第1名。——苏银凯基消费金融有限公司,成立于2021年3月,住所为江苏省昆山市花桥经济开发区光明路505号建滔广场2号楼22-26层,注册资本为42亿元人民币,企业类型为有限责任公司。经营范围包括:发放个人消费贷款;接受股东境内子公司及境内股东的存款;向境内金融机构借款;经批准发行金融债券;境内同业拆借;与消费金融相关的咨询、代理业务;代理销售与消费贷款相关的保险产品;固定收益类证券投资业务;法律法规规定或经中国银保监会批准的其他业务。

苏银消金始终秉承“守正、务实、精益、灵动”的企业文化,以“贷动美好生活”为使命,积极打造“全线上、全数字、全天候、全国性”经营特色,致力于成为智慧化、专业化、普惠化金融服务的一流消费金融公司。差异化推进平台合作,强化重点支撑,持续完善渠道、产品和运营,构建“平台融合、母子协同、存量转化”的多模式发展格局。报告期末,资产总额446.44亿元,贷款余额431.42亿元,各项指标符合监管要求。报告期内,获评国内主体长期信用AAA评级,顺利通过数据管理成熟度3级认证(DCMM-3),被授予“2023年度苏州市服务业领军企业”“昆山市生产性服务业标杆企业”等荣誉称号。

——江苏丹阳苏银村镇银行有限责任公司(曾用名:江苏丹阳保得村镇银行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10年6月,地址为江苏省丹阳市开发区云阳路19号汇金天地二期19幢103-104号,注册资本为1.8亿元人民币,企业类型为有限责任公司。经营范围包括:吸收人民币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人民币贷款;办理国内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从事同业人民币拆借;从事人民币借记卡业务;代理收付款项;经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报告期末,资产总额21.8亿元,净资产1.87亿元,各项存款余额15.21亿元,较上年末增加2.58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8.89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56亿元,其中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6.70亿元,占各项贷款比例88.43%。

四、核心竞争力分析

本行紧密围绕党和国家大政方针政策,持续加强发展形势研判,全面修订五年发展战略规划(2021-2025),进一步聚焦“政治过硬的银行、服务领先的银行、智能创新的银行、员工满意的银行、最具价值的银行”五大战略目标,深入推进“做强公司业务,打造行业专长;做大零售业务,聚焦财富管理;做优金融市场业务,建立领先优势;加速数字金融发展,提升科技价值贡献;深化区域布局,推进综合经营;实施ESG战略,推进可持续发展”六大业务发展战略,加快建设“智慧化、特色化、国际化、综合化”的服务领先银行。

1.主要业务集中于经济发达、金融资源丰富的江苏,辐射全国三大经济圈,区位优势独特。江苏经济发达,金融资源丰富,本行是江苏省最大法人银行,业务根植江苏,机构实现县域全覆盖,业务布局辐射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经济圈,客户基础优质且牢固。

2.建立了灵活高效的体制机制,协同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本行既具有大银行规模实力,又具有小银行灵活便捷高效的特点,始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建立健全了快速响应市场的体制机制,集团内形成了跨板块、跨区域的协同配合机制,综合实力持续增强,业务资质较为齐全,能够满足客户各类业务需求

3.市场定位清晰,业务特色鲜明。本行坚守“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地方经济、服务城乡居民”市场定位,着力在小微金融、科技金融、绿色金融、跨境金融等领域打造业务特色,加快构建更加开放的财富管理生态,扎实做好“五篇大文章”,具备较强竞争能力。

4.金融科技密集发力、加速跨越,数智化转型深入推进。本行着力打造“最具互联网大数据基因的银行”,金融科技在创新引领、体验提升、自主可控等方面不断突破,优化组织架构,推动管理上收、流程优化、产品创设,实现业务与科技深度融合,强化数字化人才培养,持续增强创新动力(300152)、产品活力,打造了一系列拳头产品,全面赋能高质量发展。

5.内控机制健全,风控体系完善,全面风险管理精准有效。本行紧随外部形势变化,不断优化内控案防机制,深入推进风险管理体制改革,持续完善“1+3+N”风控管理体系,智慧化防控体系快速迭代、日益成熟,风险管控水平不断提升,风险管理全面有效。

6.稳步实施人才强行战略,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队伍日益壮大。本行管理层具有丰富的金融管理经验,不断优化选人、用人和育人机制,畅通人才发现渠道,加强员工专业能力培养,营造严管与厚爱的良好氛围,干部人才队伍建设质量进一步提升,为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撑。

五、可能面对的风险

1.信用风险,是指金融工具的一方不能履行义务,造成另一方发生财务损失的风险。本行专为识别、评估、监控和管理信用风险而设计了信用风险管理组织架构、信贷政策和流程,并实施了系统的控制程序。不断完善风险管理体制,优化调整授信、非授信业务审批流程,在流程上加强对信用风险的管控,明确授信、非授信业务审批环节的职能及责任。报告期内,本行密切关注宏观形势变化,严守风险底线,完善内部控制,强化智慧风控,确保资产质量保持稳定。一是调优信贷政策。持续关注国家产业政策变化,积极落实金融监管要求,贴近市场、贴近一线,不断完善信贷政策,推动业务转型升级。二是加强重点领域风险防控。针对风险易发环节和领域,不断完善制度、流程、系统、风控措施等,强化全产品、全流程、全环节风险管控,积极主动管理风险。三是强化智慧风险体系建设。深化大数据运用,以智慧风控建设提升风险识别、评估和控制的能力,前瞻性防控风险。四是定期开展排查。通过大数据筛查与现场调查相结合方式,组织开展授信风险排查,摸清客户风险状况,分类制定授信策略,加快退出潜在风险。五是做好风险回溯。对重大授信风险事项定期开展回溯重检,在加强问责管理的同时,强化整改,堵塞漏洞。六是加强不良清收。充分发挥集中清收优势,压实责任,综合运用现金清收、打包转让、呆账核销、债务重组、债权转让等手段清降不良。七是强化责任约束。继续落实业务停复牌、资产质量红黄牌、约见谈话、第一责任人绩效预扣等各项资产质量管控措施。

2.流动性风险,是指虽然有清偿能力,但无法及时获得充足资金或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以应对资产增长或支付到期债务的风险。报告期内,本行坚持稳健审慎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密切关注流动性风险面临的各项影响因素,统筹协调本外币、表内外流动性风险管理,多措并举确保本行流动性平稳安全。一是建立完备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治理结构。本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治理结构由决策体系、执行体系和监督体系组成。其中,决策体系主要由董事会及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高级管理层构成;执行体系主要由全行流动性管理、资产和负债业务、信息与科技等单位构成;监督体系主要由监事会及内审、风险管理等单位构成。上述体系按职责分工分别履行决策、执行和监督职能。二是坚持稳健的流动性管理策略,明确流动性管理的总体目标、管理模式以及主要政策和程序。本行根据监管要求、外部宏观经营环境和业务发展情况等制定流动性风险管理政策,在确保流动性安全的前提下,有效平衡流动性、安全性和效益性。三是制定科学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方法。建立集合内外部指标且与流动性限额指标体系互为补充的预警指标体系,增强前瞻性风险识别功能,确保严守流动性风险底线。持续加强市场研判和对流动性缺口的动态监测,逐日分析各期限流动性缺口、存贷款变化、资金同业业务开展等情况。畅通市场融资渠道,确保优质流动性资产储备充裕,保持合理备付水平,满足各项支付要求。持续优化流动性管理系统的建设及应用,增强监测、预警和控制的有效性,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四是坚持有效的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按照审慎原则,每季度进行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以检验银行在遇到极端小概率事件等不利情况下的风险承受能力,并根据监管和内部管理要求不断改进压力测试方法。在多种情景压力假设下,流动性风险始终处于可控范围。报告期内,本行流动性风险总体可控。

3.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利率、汇率及其他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本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本行建立市场风险监控平台,通过缺口分析、敞口分析、敏感性分析、压力测试分析、风险价值分析等风险监控手段对各业务中的市场风险开展风险识别、计量和监控管理,并运用业务限额、止损限额和风险限额构成的市场风险限额体系,对各类业务市场风险限额的使用情况进行监控,同时强化授权和限额的日常管理、监测、分析和报告,确保授权和限额得到严格遵守。主要通过利率重定价缺口分析、敏感性分析、资产组合构建和调整、损益分析等方式管理利率风险,通过设定外汇敞口限额密切监控风险敞口管理汇率风险。报告期内,市场风险平稳可控。

4.操作风险,是指由于内部程序、员工、信息科技系统存在问题以及外部事件造成损失的风险,包括法律风险,但不包括战略风险和声誉风险。本行通过不断完善规章制度、推进系统流程优化、强化风险排查和整改追踪、加强员工培训以及严格违规管理等一系列举措,严把风险关口,不断提升操作风险管控能力,增强整体风险管理效果,各项业务管理和操作日趋规范,操作风险控制总体情况良好。一是完善统一的制度管理体系。二是持续优化内控合规与操作风险管理系统(GRC系统)功能,完善事中风险预警监测指标。三是加强操作风险管理工具的应用。四是强化操作风险日常检查管理。五是进一步加强内控检查和整改追踪。六是推广合规文化,强化合规意识。报告期内操作风险总体可控,操作风险损失率保持在较低水平。

5.其他风险

(1)信息科技风险,是指信息科技在商业银行运行过程中,由于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技术漏洞和管理缺陷产生的操作、法律和声誉等风险。本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工作以监管政策为导向,以安全运维为基础,突出支付安全、网络安全、信息安全、IT业务连续性、IT外包等重点。报告期内,本行持续完善信息科技风险关键监测指标体系,各项监测指标预警结果均在阈值范围,各类信息系统运行平稳,信息科技风险总体可控,无重大科技风险损失事件发生。

(2)声誉风险,是指因商业银行行为、工作人员行为或外部事件等,导致利益相关方、社会公众、媒体等对商业银行形成负面评价,从而损害品牌价值,不利于正常经营,甚至影响到市场稳定和社会稳定的风险。本集团遵循“前瞻性、匹配性、全覆盖、有效性”原则,建立健全声誉风险管理制度,加强全流程管理,开展舆情监测和研判分析,完善应急处置预案,稳妥应对网络敏感舆情,做好声誉事件的复盘和经验总结。完善常态化建设,排查潜在声誉风险隐患,组织开展声誉风险培训和应急演练,提升全员声誉风险管理意识和能力,持续培育声誉风险管理文化。做好声誉资本积累,围绕金融“五篇大文章”开展宣传,不断提升品牌影响力美誉度。报告期内,本集团声誉风险状况总体平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