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我国碳纤维行业相关政策汇总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8-13 12:41

       按照中国证监会颁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2012 年修订)及国家统计局颁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2017),碳纤维属于“C  制造业”中的子类“C28 化学纤维制造业”。

       1、行业主管部门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2021年中国碳纤维市场分析报告-行业供需现状与发展趋势前瞻》显示。碳纤维行业属于化学纤维制造产业,主管部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业司,行业自律机构为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

       2、行业管理体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业司,承担钢铁、有色、黄金、稀土、石化(不含炼油)、化工(不含煤制燃料和燃料乙醇、农药)、建材等的行业管理工作;研究国内外原材料市场情况并提出建议。

       观研报告网发布的资料显示,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登记注册的全国性社团组织,由从事化学纤维生产、研究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以及有关的社会团体自愿结成的行业性、全国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主要任务是在企业和政府部门间起桥梁和纽带作用,反映企业的愿望和要求,传达政府的意图,协助政府推行经济政策法规和完善行业管理等。

       3、产业政策

序号

 

政策名称

 

发行部门

 

发布时间

 

主要内容及影响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

 

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

 

2021 年 3 月

 

提出要加强碳纤维等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的研发应用,为未来碳纤维行业的技术进步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2

 

《关于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培育壮大新增长点增长极的指导意见》

 

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财政部

 

2020 年 9 月

 

要求聚焦重点产业投资领域, 加快新材料产业强弱项。围绕保障大飞机、微电子制造、深海采矿等重点领域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加快在光刻胶、高纯靶材、高温合金、高性能纤维材料、高强高导耐热材料、耐腐蚀材料、大尺寸硅片、电子封装材料等领域实现突破。

 

3

 

《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2019 年版)》

 

工信部

 

2019 年 11 月

 

将应用于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海工、风电装备、压力容器等领域的高强型、高强中模型、高模型等碳纤维列入关键战略材料。

 

4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 年本)》

 

国家发改委

 

2019 年 10 月

 

将碳纤维等高性能纤维及制品的开发、应用和生产列为国家产业架构调整指导目录的鼓励类项目。

 

5

 

《产业发展与转移指导目录(2018 年本)》

 

工信部

 

2018 年 12 月

 

鼓励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和天津等地加快发展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碳纤维、高性能复合材料及特种功能材料、战略前沿材料等产业;鼓励江苏省优先承接发展 高性能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碳/碳复合材料、无机非金属高性能纤维、新型纤维。

 

6

 

《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

 

国家统计局

 

2018 年 11 月

 

将高性能碳纤维及制品制 造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将高强碳纤维、高强中模碳纤维、高模碳纤维、高强高模碳纤维、碳纤维织物预制体、碳纤维预制体等列入重点产品和服务。

 

7

 

《新材料标准领航行动计划(20182020 年)》

 

质检总局、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国防科工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认监委、国家标准委

 

2018 年 3 月

 

指出将完善碳纤维行业各项标准,建立并完善测试评价体系,有利于促进碳纤维等新材料关键技术产业化,提升先进复合材料生产及应用水平,重点发展高性能碳纤维等高性能纤维及其应用。

 

8

 

2017 年石化化工行业经济运营情 况》

 

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

 

2018 年 2 月

 

指导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发展联盟、电子化工新材料产业联盟等联盟开展工作,推动碳纤维、电子化学品、膜材料在下游领域的应用推广。推动成立汽车轻量化非金属材料产业联盟,推动工程塑料、碳纤维复合材料在汽车行业的应用。

 

9

 

《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 年)》

 

国家发改委

 

2017 年 11 月

 

解决碳纤维的重大科学问题和技术难关,突破碳纤维制备与应用的关键共性技术,提升碳纤维复合材料的保障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10

 

《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2017年)》

 

工信部

 

2017 年 10 月

 

提出优先发展的产业关键共性技术 174 项,涉及原材料工业、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与通信业、消费品工业、节能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其中,碳纤维产业部分覆盖了碳纤维全产业链。

 

11

 

十三五材料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

 

科技部

 

2017 年 4 月

 

提出大力发展高性能碳纤维与复合材料,满足国家重大工程与国防建设的材料需求。

 

12

 

《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

 

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

 

2017 年 1 月

 

明确高性能碳纤维为国家关键战略材料,要求突破高强高模碳纤维产业化技术,组织开展碳纤维应用示范。

 

13

 

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国务院

 

2016 年 12 月

 

加强新材料产业上下游协作配套,在碳纤维复合材料等领域开展协同应用试点示范,搭建协同应用平台。

 

14

 

《江苏省十三 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江苏省人民政府

 

2016 年 11 月

 

高性能纤维材料重点发展

T800T1000 M55J 等级别高性能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碳化硅纤维及其复合材料、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及其复合材料、高性能芳纶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等,突破高性能纤维/树脂复合材料的高效低成本成型技术、高效自动化成型技术、低温固化及新型固化成型技术等关键技术。

 

15

 

《中国科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

 

中国科学院

 

2016 年 8 月

 

鼓励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核心关键技术的研发,将其列入科技创新 2030 重大工程。

 

16

 

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

 

国务院

 

2016 年 7 月

 

鼓励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核心关键技术的研发,将其列入科技创新 2030 重大工程;将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列入先进结构材料技术发展核心;鼓励以高端碳纤维为代表的先进碳材料突破技术难题,抢占材料前沿制高点。

 

1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有关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部分

 

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

 

2016 年 3 月

 

大力发展高性能碳纤维与复合材料等技术,满足国家建设和经济发展需求。

 

18

 

《中国制造 2025》

 

国务院

 

2015 年 5 月

 

对国家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技术发展制定未来发展指标要求,促进高性能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技术研发的持续推进。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WW)


       4、行业主要法规政策

       近年来,国家及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碳纤维及碳纤维复合材料的产业支持政策,推动了碳纤维行业蓬勃发展,持续引导并进一步提升碳纤维材料重点品种的关键生产和应用技术,促进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的开发,提升行业产业化水平,推进产能的提升,进一步拓展碳纤维材料的应用领域。其中,国务院于2015 年 5 月发布的《中国制造 2025》中,对未来国产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技术成熟度提出阶段性要求,为确保技术研发的持续推进提供了政策支撑;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于 2016 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将高性能碳纤维列入高端材料,提出需要大力发展高性能碳纤维与复合材料等技术,满足国家建设和经济发展需求;工信部于 2019 年发布的《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2019 年版)》中,将高强、高强中模、高模型碳纤维等列为关键战略材料,为碳纤维生产技术的提升和产业化的推进提供了保障;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财政部四部委于 2020 年发布的《关于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培育壮大新增长点增长极的指导意见》,提出聚焦重点产业投资领域,围绕保障大飞机等重点领域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加快在高性能纤维材料等领域实现突破,为碳纤维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发挥重要引擎作用提供了政策支持;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于 2021 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中, 提出要加强碳纤维等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的研发应用,为未来碳纤维行业的技术进步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行业分析报告是决策者了解行业信息、掌握行业现状、判断行业趋势的重要参考依据。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调整,未来我国各行业的发展都将进入新阶段,决策和判断也需要更加谨慎。在信息时代中谁掌握更多的行业信息,谁将在未来竞争和发展中处于更有利的位置。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