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泰君安:2020年年报净利1173707.00万元 同比增长29.67%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3-12-10 03:06

一、基本财务数据情况

  2020年报   2019年报   本年比上年增减(%)   2018年报  
基本每股收益(元)   -   0.90   -100   0.70  
每股股息(元)   -   -   0   -  
净利润(万元)   1173707.00   905135.60   29.67   707003.80  
营业额(万元)   4011649.50   3285160.60   22.11   2770925.90  
每股现金流(元)   -   2.11   -100   8.89  
每股净资产(元)   -   15.44   -100   14.17  

数据四舍五入,查看更多财务数据>>

二、分红送配方案情况

每10股分配现金红利5.6元

三、业务回顾与展望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一)总体经营情况

  2020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本集团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贯彻落实“集约、降本、提质、增效”要求,坚持向改革要动力、向人才要活力、向管理要效率、向创新要发展,大力推进综合改革,优化战略布局,主动把握市场发展机遇,实现公司高质量发展,各主要业务均保持较强竞争力,经营业绩稳步提升。报告期内,本集团优化组织架构和配套经营管理机制,完善企业、机构和零售客户服务体系建设,综合金融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实施A股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完善核心人才长效激励约束机制,干部人才管理体系建设初显成效;提升中后台管理的集团化、集约化、专业化和精细化水平,管理支持部门的赋能意识和效果明显提高;持续推进金融科技创新,打造“开放证券”平台生态,金融科技赋能和引领能力稳步提升;建立鼓励创新和容错纠错机制,形成创新发展的良好氛围;优化资产负债管理,财务状况保持稳健。迄今,公司已连续13年获得中国证监会A类AA级分类评价,并保持标普BBB+和穆迪Baa1的国际信用评级、评级展望均为稳定。

  (二)主营业务分析

  1、投资银行业务

  2020年,证券市场筹资总额110,870亿元,同比增长34.2%。其中,股权融资总额13,186亿元,同比增长43.8%;证券公司承销的债券融资总额97,684亿元,同比增长33.1%。经中国证监会审核通过的并购交易金额2,909亿元,同比下降45.3%。

  2020年,本集团投资银行业务推行事业部制改革、优化运营机制,深耕重点客户、重点产业和重点区域,着力推进IPO业务,承销规模快速增长,项目储备显著增加,行业地位稳步提升。报告期内,本集团证券主承销额8,152.6亿元,同比增长44.4%,排名行业第3位。其中,股权承销额1,024.2亿元、同比增长35.2%,排名行业第4位。就IPO业务来看,全年保荐承销额216.9亿元、同比增长211.8%,市场份额由上年的2.75%提升到4.59%,并保荐承销了A股市场首家CDR项目;债券承销金额7,128.3亿元、同比增长45.8%,排名行业第3位。过会的并购重组项目涉及交易金额156亿元,排名行业第5位。

  2020年本集团投资银行业务规模

  注:融资品种的统计口径包括IPO、增发、配股、优先股、可转债、可交换债、公司债、企业债(含政府支持机构债)、地方政府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非公开定向债务融资工具、金融债、资产支持证券。

  证券主承销金额(亿元)

  证券主承销市场份额

  2、研究与机构经纪业务

  2020年,本集团聚焦机构客户综合需求,深入推进机构客户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协同协作,全面提升针对不同类型机构客户的综合服务能力,机构客户覆盖率显著提升。报告期末,机构客户数4.8万户,较上年末增加11.8%。其中,研究业务优化考核激励机制,加强研究核心能力建设,提升对内服务水平。报告期内共完成研究报告6,039篇,举办会议1,142场,路演11,691人次。机构经纪业务打造全业务链主经纪商服务平台,优化产品销售机制、加强重点产品销售,提升对公私募、银行理财和海外机构的综合服务能力,席位租赁和PB业务显著增长,QFII在开发优质客户上取得突破。PB交易系统交易量2.5万亿元,同比增长105%,期末客户资产规模2,90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46.5%。托管外包业务全面推进运营流程再造,提升金融科技、专业运营服务、创新发展和合规风控能力,客户结构逐步优化。报告期末托管外包各类产品11,908只、较上年末增长41.5%,规模18,46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65.7%,托管私募基金数量排名证券行业第2位,其中,托管公募基金规模1,086亿元,继续排名证券行业第1位,在银行理财、外资资管和信托产品等领域也取得突破。

  PB客户资产规模(亿元)

  托管外包业务规模(亿元)

  数据来源:公司业务数据

  3、交易投资业务

  2020年,沪深300指数上涨27.21%,中债总净价(总值)指数下跌0.42%,美元兑人民币下跌6.12%,大宗商品指数上涨18.54%。

  本集团交易投资业务继续围绕打造“卓越的金融资产交易商”,坚持发展低风险、非方向性业务,稳步提升交易定价能力和客户服务能力,在沉着应对市场波动的同时,积极向客需业务转型。报告期内,自营投资准确把握大类资产配置机遇,取得较好投资回报;客需业务加快创新,打造“国泰君安避险”品牌,推出场外金融云系统,场外衍生品业务新增规模4,258.0亿元,同比增长125.9%。

  权益业务方面,权益投资加强风险管理工具运用,优化交易策略,量化投资表现突出。场内期权做市业务持仓量和成交量继续保持行业领先,上交所上市基金做市评价为A。场外权益衍生品业务在规模快速增长的同时,优化产品结构、加强境内境外联动,盈利水平显著提升。2020年,场外期权累计新增名义本金1,689.5亿元、同比增长69.0%,收益互换新增名义本金468.3亿元、同比增长766.5%。报告期末,权益类场外衍生品名义本金余额772.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02.8%。跨境衍生品快速起步,全年累计新增名义本金规模339.1亿元,同比增长45.5%。

  固定收益业务方面,固定收益投资加强风险预判和对冲,取得较好投资回报。债券通市场份额超过8%,综合排名券商第2位,获评2020年度“债券通优秀做市商”。银行间标准利率期权累计成交量约450亿元,位居市场前列,利率互换交易量1.82万亿元,排名券商第1位。场外利率期权累计新增160.7亿元,是去年全年的12倍;收益互换、收益凭证挂钩标的已拓展到中资美元债、境内债券指数、成品油价格等多个品种。新增信用衍生品规模40.9亿元,服务发行人10家,促进企业发债规模76亿元。

  外汇业务方面,稳健开展自营人民币外汇及外币对交易业务,交易品种和策略逐步丰富,交易规模持续增长。客户外汇业务逐步完善,重点发展面向持牌机构客户的外汇衍生品交易业务,跨境投融资背景下的代客结售汇业务开始起步。

  大宗商品及贵金属业务方面,稳健开展跨市场、跨品种及跨期套利业务并兼顾大宗商品期货、期权做市。场外衍生品业务快速发展,累计新增挂钩相关标的的场外衍生品名义本金1,809.5亿元、同比增长127.4%。

  场外权益衍生品新增规模(亿元)

  场外权益衍生品期末余额(亿元)

  数据来源:公司业务数据

  4、信用业务

  (1)股票质押业务

  根据证券业协会统计,截至2020年末,市场股票质押回购融出资金3,009.2亿元,较上年末下降30.2%。

  2020年,本集团稳健发展股票质押业务,持续优化资产结构和业务结构,业务平稳有序开展,对客户综合服务的带动效应有所显现。报告期末,股票质押业务待购回余额360.8亿元、较上年末下降12.2%,其中融出资金余额301.7亿元、较上年末下降8.2%,平均履约保障比例248%;本集团管理的资管产品股票质押回购业务规模59.1亿元。约定购回式交易待购回余额9.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0.1%。

  2020年末本集团股票质押及约定购回业务规模(单位:亿元)

  (2)融资融券业务

  2020年末,市场融资融券余额16,190.1亿元,较上年末增加58.8%,其中融资余额14,820.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7.4%,融券余额1,369.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894.1%。

  2020年,本集团融资融券业务在坚持逆周期调节的基础上,优化浮动利率管理体系,业务保持稳健发展;拓宽转融券券源渠道,重点开展专业投资者融券服务,融券余额快速增长;加大机构客户及高净值客户储备,形成全方位的分类分级服务体系,机构客户融资融券余额占比稳步提升。报告期末,本集团融资融券余额957.5亿元、较上年末增加51.4%,市场份额5.91%,融出资金排名行业第4位,维持担保比例为279%;其中,融资余额868.6亿元、较上年末增加40.9%,市场份额5.86%;融券余额88.9亿元、较上年末增加462.2%,市场份额6.49%。本公司机构客户融资融券余额247亿元,较2019年末增长111.6%,占公司融资融券余额的28%。完成市场首批QFII融资融券业务及转融通证券出借交易业务。

  2020年末本集团融资融券业务规模(单位:亿元)

  融出资金余额(亿元)

  融出证券市值余额(亿元)

  5、财富管理业务

  根据沪深交易所统计,2020年沪深两市股票交易额206.8万亿元,同比增加62.3%。期货市场累计成交额为437.5万亿元(单边),同比增加50.6%。

  2020年,本集团财富管理业务优化组织架构、推动转型升级,加强金融产品销售,加快投顾队伍建设,提升线上渠道运营效率和分支机构管理水平,零售客户群基础进一步夯实,综合服务能力稳步提升。报告期末,富裕客户及高净值客户数较上年末分别增长25%和28%;投资顾问人数3,347人,较上年末增长24.1%,排名行业第3位;投顾业务服务的客户人数超过2万人,客户资产规模超过20亿元;金融产品销售额2,664亿元、同比增长6.7%,月均保有量1,975亿元,同比增长22.0%。手机终端君弘APP用户3,656万户、较上年末增长9.9%,年度平均月活506万户、较上年增长22.8%。按照证券业协会统计的母公司口径,报告期内,本公司代理买卖证券业务净收入(含席位租赁)市场份额5.77%,继续排名行业第1位。

  2020年本集团证券经纪业务规模变化(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沪深证券交易所。其中,债券现货包括债券回购。

  代理买卖证券净收入-含席位租赁(亿元)

  代销金融产品月均保有规模(亿元)

  2020年,国泰君安期货聚焦核心客户、创新业务模式,聚焦重点产品、提升商品期货竞争力,推动资产管理、风险管理和国际业务稳步发展,行业地位稳步提升。报告期内,金融期货市场份额7.48%,较上年提升1.71个百分点,排名行业第2位;商品期货市场份额3.76%、较上年提升1.05个百分点,其中在大商所成交量排名提升至第2位;期末客户权益规模52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14.1%,行业排名提升至第2位。

  2020年国泰君安期货主要业务指标

  国泰君安期货成交金额(万亿元)

  国泰君安期货期末客户权益(亿元)

  6、投资管理

  (1)资产管理

  根据证券业协会统计,截至2020年末,证券公司受托资金规模合计10.4万亿元,较上年末减少15.2%。

  2020年,国泰君安资管加快建设高质量的投研框架体系,ABS、量化、FOF等创新业务取得突破。累计完成5只大集合参公改造,并取得中国证监会公募基金业务资格核准。报告期末,国泰君安资管的资产管理规模为5,258亿元、较上年末减少24.6%,其中,主动管理资产规模3,619亿元、较上年末减少13.8%,主动管理规模占比由60.2%提升至68.8%。根据基金业协会的统计,2020年国泰君安资管主动管理资产月均规模排名行业第2位。

  2020年末国泰君安资管资产管理规模(单位:亿元)

  注:集合资产管理业务规模以管理资产净值计算。

  (2)私募基金管理及股权投资

  根据中国基金业协会统计,截至2020年末,中国基金业协会已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24,561家,管理私募基金96,852只,实缴规模15.97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6.2%。

  2020年,国泰君安创投新设国泰君安母基金等3支基金,认缴资金规模90.98亿元,其中,国泰君安母基金完成首轮封闭并正式开始投资、参与设立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基金;提升专业能力,聚焦五大重点产业增加优质项目储备,完成11个项目的退出,并新增投资项目2个。

  2020年,国泰君安证裕稳步开展股权投资业务,积极推进科创板项目跟投。截至报告期末,累计投资项目24个,投资金额16.4亿元。

  2020年私募股权基金业务情况

  2020年股权投资业务情况

  (3)基金管理

  根据中国基金业协会数据,2020年末,公募基金管理机构管理规模为19.9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4.7%,其中非货币基金管理规模11.8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4.8%。

  2020年,华安基金优化产品布局,首发规模显著增长,资产管理规模再创历史新高。期末管理资产规模5,24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8.1%,其中,非货币公募基金管理规模2,76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66.6%。

  7、国际业务

  本集团在香港主要通过国泰君安国际开展经纪、企业融资、资产管理、贷款及融资和金融产品、做市及投资业务,并积极在美国、欧洲及东南亚等地进行业务布局。2020年,国泰君安国际提升资本实力,财富管理业务及金融衍生业务快速发展,经纪业务市场份额稳步提升,综合竞争力继续保持在港中资券商前列。报告期末,托管客户资产2,067亿港元,较上年末增长35.3%;其中,托管财富管理客户资产288亿港元,较上年末增长48.5%。

  2020年国泰君安国际主要收入构成(单位:千港元)

  二、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三、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我国证券业仍处于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期,长期来看,资本市场的发展和金融体系改革开放都将为行业提供广阔发展空间,证券业将呈现业务多元化、发展差异化、竞争国际化和运营科技化的发展态势。

  1、资本市场的发展促使证券公司服务与产品进一步多元化

  为打造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更好地发挥资本市场的枢纽功能,以全面注册制改革为核心的诸多基础性制度改革举措将持续深入推进,资本市场由此将进入长期健康发展的新轨道,并将为证券行业带来难得发展机遇。证券公司作为资本市场中介的基础功能将不断完善,传统业务转型升级、创新业务层出不穷,都将大大拓展证券公司的经营范围和业务空间。未来中国证券公司将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加快创新业务推进力度,拓展业务和服务的深度与广度,从业务、产品、渠道、支持服务体系等方面进行整合,向具有完整业务链、产业链和服务链的综合金融服务商转变。

  2、竞争差异化为头部证券公司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近年来,在市场化竞争的推动下,中国资本市场已呈现出业务差异化以及资本和利润向头部证券公司集中的格局。资本市场已进入创新发展的新阶段,对证券公司的资本实力、创新能力和风控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也为证券公司提供了差异化发展的更大空间。一方面,综合实力、创新能力强的头部证券公司将利用市场地位、资本和规模优势,在全市场、全业务领域实现加速发展,进一步增强整体竞争优势,实现规模化和综合化发展。另一方面,中小型证券公司将集中资源并在细分业务市场或区域市场形成竞争优势,与头部证券公司形成多样化、多层次的竞争格局。

  3、中国资本市场开放使证券公司加快国际化进程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市场改革的推进,我国资本市场已经进入全面开放的新格局。而近年来,沪深港通机制不断完善、沪伦通及H股全流通正式启动,取消QFII和RQFII额度限制并扩大其投资范围,提早取消金融行业外资持股比例的限制,都推动了资本市场在更高层次、更广范围、更多方式的开放。全面开放在为证券公司带来丰富业务资源的同时,也带来更大的竞争压力,并将推动国内证券公司进一步发展国际业务,利用境内外资源实现协同增长。这其中,领先证券公司更多地通过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服务客户、管理风险,可能成长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投资银行。

  4、科技进步推动证券公司业务及运营管理模式的升级

  先进的信息技术令中国证券公司的业务从传统的收费型模式向注重专业服务、深化客户关系和利用网络服务等多元化模式转化。越来越多的证券公司将线下业务向线上转移,以简化业务流程、降低服务成本并提升运营效率。此外,以互联网为基础的营运模式促使中国证券公司通过收集大量客户数据分析了解客户需求,提高客户满意度和黏性并获取新客户。证券公司将以金融科技应用创新为突破口,为投资者提供个性化、专属化的产品与服务,努力提高客户回报水平。

  (二)公司发展战略

  1、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从外部环境来看,资本市场战略定位提升及枢纽功能持续强化,全面注册制改革等基础性制度变革的推进,都将为证券业带来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同时也对证券公司的综合服务能力形成严峻考验;从内部条件看,公司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三个三年三步走”战略路径构想顺利开局、组织架构及配套运营机制优化、国际化资本架构基本完善、长效激励约束机制初步建立都为集团的进一步创新发展创造了条件。但我国经济运行的环境更为复杂严峻、资本市场开放步伐日益深入,证券行业竞争日趋激烈,都对本集团的未来发展带来诸多挑战。

  2、公司的行业优势和不足

  本集团的行业优势主要包括:根植于心的企业文化,风控为本,追求卓越;中国资本市场的领先者;中国证券行业科技和创新的引领者。(具体请参见本年度报告“第三节公司业务概要”之“三、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本集团仍需要进一步稳固整体领先优势、提升主营业务核心竞争力、优化集团化管理机制,逐步缩小与领先金融机构之间的差距。

  3、发展战略

  2020年,结合国家与区域发展战略,以公司愿景为总目标,公司提出分阶段、分步骤实施“三个三年三步走”的中长期战略发展构想,第一个三年(2020-2022年),重在打基础、补短板,巩固头部券商市场地位。第二个三年(2023-2025年),重在提能力、强长项,核心指标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第三个三年(2026-2028年),重在综合化、国际化,成为受人尊敬、全面领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投资(000900)银行。

  4、拟开展的新业务

  2021年,本集团将积极把握全面注册制改革等基础性制度变革来的市场机遇,继续推进创新转型步伐,加快补齐核心业务能力短板。一是围绕重点客户,提升机构业务服务能级;二是围绕重点产业和区域,打造股权融资业务核心竞争力;三是围绕关键能力打造,提升买方业务市场影响力;四是围绕协同能力构建,提升权益衍生品业务市场份额。

  (三)经营计划

  2021年,本集团将坚持“稳中求进、强基固本”总基调,持续贯彻“向改革要动力、向人才要活力、向管理要效率、向创新要发展”工作方针,按照“综合化服务、数字化转型、国际化布局、集团化管控”要求,全力做好推进人力资源改革、深化协同协作、补齐核心业务能力短板、发挥分支机构战略支撑作用、加强财务精细化管理、打造集团化合规风控体系、推进营运模式变革和数字化转型等八个方面的工作,不断推动公司实现高质量发展。

  具体到各业务领域而言,投资银行业务深化事业部制改革,加快IPO发展,围绕重点产业和重要区域,提升全产业链服务能力;研究与机构业务构建以机构客户综合收入为导向的服务模式,聚焦重点客户全力提高机构综合服务能力;交易投资业务坚定客需导向,保持并提升主要品种的行业领先地位,实现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信用业务着重推动机构两融发展,坚持稳健审慎开展新增质押业务;财富管理业务以理顺金融产品机制为抓手,完善投顾队伍建设,全面加快转型步伐,并保持代理买卖净收入的领先地位;投资管理业务聚焦产业深耕、投研定价、产品创设与风控的关键能力,全力提升公司买方业务市场影响力;国际业务健全境内外协同机制,加快国际化战略布局,拓展新的收入增长点。

  (四)可能面对的风险

  1、概况

  报告期内,公司坚持稳健的风险文化,明确以“合规风险管理”为公司核心战略之一,持续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完善风险管理制度、优化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探索风险管理模式和方法、建设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提高风险管理专业水平,以确保公司长期稳健发展。报告期内,公司获得首批并表监管试点资格,公司集团化全面风险管理能力得到监管认可。

  2、风险管理架构

  公司建立了董事会(含风险控制委员会)及监事会、经营管理层(含风险管理委员会、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风险管理部门、其他业务部门与分支机构及子公司的四级风险管理体系。

  1)董事会(含风险控制委员会)及监事会

  董事会是公司风险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对公司全面风险管理负有最终责任。董事会负责推进风险文化建设;审议批准公司风险管理的基本制度;审议批准公司的风险偏好、风险容忍度以及重大风险限额;审议公司定期风险评估报告;任免、考核首席风险官,确定其薪酬待遇;建立与首席风险官的直接沟通机制。公司董事会下设风险控制委员会,负责审议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基本政策;审议风险管理的机构设置及相关职责;评估需董事会审议的重大决策的风险和重大风险的解决方案;审议各类风险评估报告;受董事会的指派,最少每年讨论一次公司及其附属公司的风险管理及内部监控系统是否有效,并在《企业管治报告》中向股东汇报。

  公司监事会对公司全面风险管理承担监督责任,对董事会及高级管理人员风险管理职责的履职尽责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督促整改。

  2)经营管理层(含风险管理委员会、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

  公司经营管理层对公司全面风险管理承担主要责任。负责组织和实施风险文化的宣传;制定风险管理制度,并适时调整;建立健全公司全面风险管理的经营管理架构,明确全面风险管理职能部门、业务部门以及其他部门在风险管理中的职责分工;制定风险偏好、风险容忍度以及重大风险限额等的具体执行方案,确保其有效落实,并对其进行监督,及时分析原因,并根据董事会的授权进行处理;定期评估公司整体风险和各类重要风险管理状况,解决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向董事会报告;建立涵盖风险管理有效性的全员绩效考核体系;建立完备的信息技术系统和数据质量控制机制。

  公司经营层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对公司经营风险实行统筹管理,对风险管理重大事项进行审议与决策,履行以下职责:审议公司、公司对子公司合规风控机制安排和重要制度,进行决策或提交相关决策机构审议;审议公司风险管理基本政策、年度风险偏好、自有资金业务规模和最大风险限额,审议公司半年度及年度合规管理、风险管理报告、年度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等,报公司董事会及其风险控制委员会审批;在董事会授权范围内,审议决定公司各类投融资业务规模、风险限额分配方案、重要风控指标及其重大调整;审议决策公司业务与管理新增授权、授权调整事项;审议公司重大创新业务风险、合规评估报告,进行决策与授权;审议在风险评估与风控机制安排方面存在重大争议的公司业务事项;对于一线合规风控负责人选任、子公司风控合规负责人推荐或选派进行审议;对于监管形势、风险形势进行前瞻性研判和识别,对合规风控应对方案进行决策;审议决定公司重大风险事项的处置方案;审议决策经营活动中其他重大风险管理事项。

  风险管理委员会委员包括公司总裁、首席风险官、合规总监、财务总监、战略发展部负责人、计划财务部负责人、法律合规部负责人、风险管理部负责人、集团稽核审计中心负责人、内核风控部负责人。

  3)风险管理部门

  风险管理部门包括风险管理部、内核风控部、法律合规部、集团稽核审计中心等专职履行风险管理职责的部门,以及计划财务部、资产负债部、信息技术部、营运中心、行政办公室等履行其他风险管理职责的部门。风险管理部管理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等,履行具体风险管理职责;内核风控部负责公司一级市场证券发行业务的风险审核与评估工作;法律合规部负责识别、评估、通报、监控、报告和防范公司法律合规风险,避免公司受到法律制裁、重大财务损失或声誉损失;集团稽核审计中心对公司各部门、各分支机构及下属控股子公司的业务、管理、财务及其它经营活动的合规性、合理性,资产安全性、效益性,内部控制的健全性、有效性,进行独立、客观地检查、监督、评价和建议。计划财务部负责公司计划预算、财务管理、会计核算与净资本管理;资产负债部负责公司流动性管理及流动性风险管理;信息技术部是公司IT运作的管理与运行机构,负责公司信息系统的规划、建设、运行与管理,建立实施IT相关制度,对公司IT风险进行评估与控制;营运中心是公司日常营运管理部门,负责公司各类业务统一清算、交收、核算、第三方存管业务运行,承担相应的风险管控职责;行政办公室负责公司声誉风险的管理工作。

  4)其他业务部门与分支机构

  各业务部门、分支机构、子公司的主要负责人是各单位风险控制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为增进一线风险责任意识,加强前端风险控制,及时、有效地发现和防范风险,公司持续强化各业务委员会、业务部门、分支机构以及子公司的风控功能。公司建立子公司合规与风险管理制度,要求子公司建立健全自身风险管理体系,有效提升公司整体风险管理水平。

  3、风险管理制度体系

  公司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及经营风险水平,建立并持续完善四级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包括:全面风险管理办法,按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声誉风险等不同风险类型制定的风险管理办法,各类业务和产品的风险管理制度,以及具体的业务操作规程。报告期内,公司根据最新监管要求与公司组织架构调整情况,修订了全面风险管理办法、自有资金风险管理办法、交易所存续期债券信用风险管理办法、债券承销业务风险管理办法、场内期权自营投资业务风险管理办法、操作风险管理指引、合规与风险管理问责办法、总部一线合规与风控管理办法、子公司合规与风险管理办法、金融工具估值与风险计量管理办法、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模型风险管理办法、市场风险管理办法、信用风险管理办法、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机构客户授信管理办法等。

  4、风险偏好体系

  风险偏好是公司充分考虑净资本、资产负债、偿债能力、流动性、外部评级、合规经营及未来业务风险和机遇等情况,在满足债权人、客户、监管机构、评级机构等利益相关方要求的前提下,面对风险的总体态度,以及所愿意承受的风险类型和水平。

  公司梳理了各利益相关方包括股东、监管机构、评级机构、董事会及高级管理层等对公司的期望和要求,围绕发展战略、经营绩效、资本实力、流动性、合规性及外部评级等核心维度设定具体目标,构建了公司的风险偏好指标体系。在总体风险偏好设定完善的基础上,公司以量化的风险容忍度指标描述了在整体及大类风险等不同维度上的风险边界。在风险偏好及风险容忍度约束下,公司对关键风险指标设置了限额,并据此进行风险监测与控制。

  报告期内,经董事会审议通过,公司明确了2020年度集团风险偏好、容忍度和限额,并区分风险类型、各子公司等不同维度进行分解和传导,在日常经营中予以执行。2020年集团各类指标均在风险偏好体系下平稳运行。

  5、各类风险的应对措施

  1)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公司可能发生损失的风险,市场价格包括但不限于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等。公司涉及市场风险的业务主要包括权益类证券及其衍生品投资交易、新三板做市业务、固定收益类证券及其衍生品投资交易,以及外汇、贵金属、大宗商品等低风险非方向性交易。

  公司对市场风险实施限额管理,制定包括业务规模、亏损限额、风险价值VaR、敞口、希腊字母、对冲有效性和集中度等在内的市场风险限额体系和各类风险指标,确定市场风险的预警标准、警示标准及应对措施。公司使用风险管理系统监测业务的运作状况,对市场风险限额进行逐日监控。报告市场风险监控和管理情况,对风险事项等进行专项分析,为决策提供依据。公司采用风险价值VaR和压力测试等方法分析和评估市场风险。公司风险价值VaR计算采用基于前12个月历史数据的历史模拟法,假设持有期为一天、置信水平为95%,VaR的计算模型覆盖权益类价格风险、利率类风险、商品类价格风险、汇率类风险,公司定期地通过回溯测试的方法检验VaR模型的有效性。

  作为对风险价值VaR的补充,公司积极运用压力测试计量和评估市场极端变动状况下的可能损失。公司定期开展综合和专项压力测试,加强对交易投资业务的风险评估与动态监控,并将其压力结果运用于市场风险管理及限额管理。

  本报告期内,年初海外金融市场剧烈波动,对公司权益投资和海外固定收益债券投资产生较大影响。公司风险管理部门和业务部门紧密跟踪市场变化,通过既设的业务规模和风险限额控制市场风险暴露程度,并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业务策略,主动采取降低风险敞口或增加风险对冲等操作,以控制公司投资组合的市场风险。

  截至2020年末,公司市场风险总体可控,未发生重大市场风险事件。

  2)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证券发行人、交易对手、债务人未能履行合同所规定的义务或由于信用评级的变动、履约能力的变化导致债务的市场价值变动,从而对公司造成损失的风险。公司目前面临的信用风险主要集中在债券投资业务、融资融券业务、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业务、场外衍生品业务等。

  公司对信用风险实行准入管理,在开展信用风险相关业务前,对客户进行信用评级,信用等级在准入信用等级以内的方可授信与开展业务。各业务部门在申请客户信用评级与授信前,开展尽职调查。对信用等级符合准入条件的客户,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授信额度。

  公司采取收取保证金、合格抵质押物以及采用净额结算等方式进行信用风险缓释。债券投资业务设定准入标准,进行白名单管理和集中度控制,并持续跟踪评估持仓债券信用风险。信用业务部门根据自身开展的业务特征,设定详细的抵质押物准入标准及折扣率。公司对准入标准及折扣率定期重检,并在市场或政策发生重大变化或相关信用主体发生重大信用事件时,进行不定期重检。公司对现金以外的抵质押物进行盯市管理,对抵质押物进行估值。

  公司对各项业务中的信用风险因素进行分析,识别其中的信用风险隐患,开展信用风险集中度管理、计量评估。公司在集中度风险控制目标内对大客户实施信用风险管理。信用风险计量采用集中度、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信用风险敞口、押品覆盖率等分析方法。公司设定合理的信用风险压力情景,开展压力测试并对测试结果开展分析。

  截至2020年末,公司信用风险总体可控,债券投资业务未发生重大信用违约事件,股票质押业务的平均履约保障比例为248%,融资融券业务存量负债客户平均维持担保比例为279%。

  3)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公司无法以合理成本或价格及时获得充足资金,以偿付到期债务、履行其他支付义务和满足正常业务开展的资金需求的风险。

  公司主要采用风险指标分析方法进行总体流动性风险评估,即通过对流动性覆盖率、净稳定资金率、杠杆倍数、现金流期限缺口、现金管理池净规模、流动性比例、流动性储备比例、资产及负债集中度等主要指标的分析,评估和计量公司总体流动性风险状况。公司建立了流动性风险限额体系,对流动性风险实施限额管理,并实施限额执行情况的监测与报告。公司建立金融资产流动性变现风险量化模型,对集团各类场内外金融资产的变现能力进行每日计量,用以评估各类金融资产流动性变现风险。

  公司拓展维护融资渠道并持续关注大额资金提供者的风险状况,定期监测大额资金提供者在公司的业务开展情况。公司关注资本市场变化,评估发行股票、债券和其他融资工具等补充流动性的能力与成本,并通过补充中长期流动性来改善期限结构错配状况。公司在掌控整体层面流动性风险的前提下,关注各项业务线层面流动性风险管理,分别对资金管理业务、交易投资自营业务、经纪业务、信用业务、投行业务,以及子公司的流动性风险因素进行重点识别、评估、监测和管控。

  公司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模拟在极端流动性压力情况下可能发生的损失,评估和判断公司在极端情况下的风险抵御能力和履行支付义务的能力,并针对测试结论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

  公司建立并持续完善流动性风险应急计划,包括采取转移、分散化、减少风险暴露等措施降低流动性风险水平,以及建立针对自然灾害、系统故障和其他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或备用系统、程序和措施,以减少公司可能发生的损失和公司声誉可能受到的损害,并定期对应急计划进行演练和评估,不断更新和完善应急处理方案。

  2020年,市场流动性整体合理充裕,但境外市场在3月出现了流动性收紧的情况。针对新的变化,公司进一步加强境外业务的流动性风险管控,高度关注境外市场状况,强化境外业务的风险监控和应急管理,保证充裕的流动性储备以应对日常及突发资金需求。2020年公司流动性覆盖率、净稳定资金率均满足监管要求,现金管理池净规模高于公司设定的规模下限,整体流动性状况良好。

  4)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由于内部制度流程失效、员工行为不当、信息技术风险,以及外部事件影响所造成损失的可能性。

  公司梳理各业务关键风险点和控制流程,运用操作风险管理系统开展日常操作风险管理工作,制定操作风险与控制自我评估程序,各部门、分支机构与子公司主动识别存在于内部制度、流程、员工行为、信息技术系统等的操作风险,确保存续业务、新业务以及管理工作中的操作风险得到充分评估。公司系统收集、整理操作风险事件及损失数据,建立操作风险关键风险指标体系,并监控指标运行情况,提供定期报告。对于重大操作风险事件,提供专项评估报告,确保及时、充分了解操作风险状况,利于作出风险决策或启动应急预案。

  公司持续加强信息系统安全建设,制定了完善的信息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定期对应急主预案、子预案开展评估,每年安排公司总部及全部分支机构参加覆盖全部重要信息系统的故障类、灾难类多项场景演练,并结合演练的结果和发现的问题,对系统和应急方案进行完善、改进和优化。

  2020年,公司信息技术、营运事务工作平稳安全运行,未发生重大操作风险事件。各项信息系统应急演练的故障备份恢复时间均达到设定目标,验证了公司重要信息系统已具备符合需求的故障、灾难应对能力。

  5)声誉风险

  声誉风险是指因公司经营、管理及其他行为或外部事件导致对公司声誉产生负面评价的风险。公司将声誉风险管理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立声誉风险管理机制,在行政办公室下设品牌中心作为公司声誉风险管理部门,要求各部门、分公司、营业部、子公司主动有效地防范声誉风险和应对声誉风险事件,对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声誉风险进行准确识别、审慎评估、动态监控、及时应对和全程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公司声誉及品牌形象造成的损失和负面影响。

  2020年,公司完善声誉风险监测预警机制,整体舆情平稳,未发生重大声誉风险事件。1、报告期内业务创新情况

  2、业务创新的风险控制情况

  1)公司将创新业务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针对创新业务发展状况和风险特征,建立健全了与业务相适应的决策机制、管理模式和组织架构,制定了相关创新业务合规与风险管理制度,规范了创新业务全流程风险管理,通过开展创新业务风险评估与决策、验收上线、持续管理等工作,确保了各项创新业务在风险可测可控可承受的前提下持续稳健开展。在创新业务开展前,公司风险管理部门对相关风险进行合规论证和识别评估、计量分析,并指导业务部门完善制度、流程等内控机制建设。

  2)公司建立了创新业务的多层次风险监控和预警机制,根据创新业务的风险特征,设计各类、各层级风险监控指标和风险限额,动态跟踪创新业务的风险状况。在具体业务开展过程中,业务部门一线合规风控人员负责日常盯市监控职责,风险管理部进行独立监控,当风险监控指标出现异常时,及时进行风险提示,根据预警层级采取相对应的风控措施,确保创新业务风险水平始终控制在公司可承受范围内。

  3)公司制定了创新业务定期报告和重大风险事件报告制度,定期出具创新业务的风险信息报告,以确保与创新业务有关的人员、高级管理人员及时掌握必要的业务、风险和管理信息。当创新业务因外部市场突变、内部管理问题、技术系统故障等原因影响到业务持续运作,或可能使公司利益、声誉受到重大损失时,责任部门或监测到风险的内控部门第一时间向业务分管领导、首席风险官、风险管理部门报告,以便决策层根据实际情况执行原有的应急预案,或拟定新的处置方案。

  4)公司定期对创新业务开展情况进行专项检查,不断提升创新业务的内控水平和风险应对能力。专项检查覆盖创新业务及管理的重要环节,根据检查发现的问题,各相关部门对创新业务的开展情况及内控机制进行研究分析,不断完善创新业务管理制度、操作流程以及相应的控制机制,并健全创新业务的应急预案,确保创新业务健康平稳发展。

  3、动态的风险控制指标监控和资本补足机制建立情况,报告期内风险控制指标不符合规定标准的情况及采取的整改措施、整改效果

  (1)公司动态风控指标监控机制建立情况

  a)为了建立健全公司风险控制指标动态监控和资本补足机制,加强风险监控,在风险可测、可控、可承受前提下开展各项业务,根据中国证监会《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证券业协会《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动态监控系统指引》等相关规定,公司制定了《国泰君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净资本和流动性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和《国泰君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风险控制指标动态监控系统工作指引》等内部制度。

  b)公司按照监管规定,建立风险控制指标动态监控系统,实现风险控制指标的动态监控和自动预警。公司动态监控系统能够覆盖影响净资本和流动性等风险控制指标的各项业务数据,动态计算净资本和流动性等各项风险控制指标;能够根据各项业务特点实施动态监控,按照预先设定的监控标准对净资本和流动性等风险控制指标进行自动预警;能够生成净资本和流动性等风险控制指标动态监控报表。

  c)公司按照中国证监会相关规定监控净资本和流动性等各项风险控制指标,编制风险控制指标监管报表,及时做好风险信息的分级预警和跟踪报告;公司各相关部门在其职责范围内开展工作,按时保质提供相关信息,定期做好本系统相关指标的跟踪控制和分析。

  (2)不符合规定标准的情况及整改措施

  a)当公司净资本或者其他风险控制指标达到中国证监会规定的预警标准或不符合规定标准的,公司分别在该情形发生的三个工作日、一个工作日内向公司注册地的中国证监会派出机构书面报告,说明基本情况、问题成因以及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和期限。

  b)2020年12月31日,公司持有“长盛中证金融地产指数证券投资基金(LOF)”份额超过5%。2021年1月7日,公司已全额赎回,并对基金申购业务进行了整改,进一步完善了业务流程。除上述情况外,截至2020年末,公司各项风险控制指标均符合规定标准。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本集团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根植于心的企业文化:风控为本,追求卓越

  本集团自成立以来形成了改革创新、锐意进取的企业文化,推动了本集团的长期持续全面发展。近年来,集团积极践行稳健的风险文化和市场导向的绩效文化,围绕综合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增强了凝聚力和文化认同。

  本集团坚信风险管理是证券公司的首要核心竞争力。本集团坚持稳健的风险文化,建立了全面有效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通过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科学的风险管理模式和方法、先进的风险管理手段准确识别和有效管理风险,保证了集团长期稳健发展。报告期内,本集团以获得首批并表监管试点资格为契机,进一步夯实集团化统一风险管理制度基础,推动形成一整套科学完备、运行高效、集约专业的集团化全面合规风控管理体系;健全业务风险管控机制,制定发布鼓励创新和容错纠错实施办法,以专业风险管理更好支撑集团业务创新发展。迄今,本集团已连续13年获得中国证监会授予的A类AA级监管评级。

  本集团追求卓越,致力于选拔最优秀的人才、为客户提供最优质的服务。本集团坚持市场导向的绩效文化,持续推进市场化机制体制改革,通过市场化的用人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选拔人才、激励人才,推动了集团竞争力的持续提升。报告期内,集团加大改革力度,推进投行事业部改革,实施A股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强化核心人才的长效激励约束机制,巩固了人才优势。同时,围绕以客户为中心,进一步完善企业、机构及零售三大客户服务体系,成立企业客户、机构客户、零售客户及跨境业务协同发展委员会,设立创新型分公司,优化组织架构和协同协作机制,提升综合金融服务能力,客户基础进一步壮大。截至本报告期末,本集团机构客户数约4.8万户,较上年末增长11.8%;个人金融账户数约1,449万户,较上年末增长7.0%。

  (二)中国资本市场的领先者

  本集团规模持续领先,盈利能力突出。自成立以来,本集团的规模实力一直位居行业前列。2011年-2019年,集团的营业收入一直排名行业前3位,总资产和净利润一直排名行业前4位。根据证券业协会统计的母公司口径,2020年,本公司的总资产、净资产、净资本、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排名行业第3位、第3位、第1位、第2位和第4位。

  本集团业务体系全面均衡,主营业务均居于行业前列。2020年,本集团证券承销家数和承销额均排名行业第3位,托管私募基金数量排名行业第2位,融资融券业务融出资金余额排名行业第4位,本公司代理买卖证券业务净收入(含席位租赁)排名行业第1位,国泰君安期货金融期货成交量居行业第2位,国泰君安资管月均主动管理规模排名行业第2位,国泰君安国际主要经营指标继续排名在港中资券商前列。

  (三)中国证券行业科技和创新的引领者

  本集团高度重视对科技的战略性投入,持续推进自主金融科技创新,是金融科技在证券行业应用的先行者,也是唯一通过CMMI4等级认证的证券公司。根据证券业协会统计,本公司2017-2019年信息系统投入规模连续3年居行业第1位。报告期内,本集团积极倡导“开放证券”理念,加快落实金融科技战略规划,继续加大科技投入,持续优化以君弘APP为核心的数字化财富管理平台、以及以道合APP为核心的机构客户服务平台,加快专业交易系统建设、提升主要交易系统自主研发率、深化开放合作与创新协同,金融科技的持续投入对增强客户体验、引领业务发展、提升管理能力的支撑作用已全面显现。期末君弘APP手机终端用户3,656万户,年度平均月活跃用户数506万户,排名行业第2位,道合平台创新客户服务模式,机构用户超过7,000家。

  本集团具有突出的创新能力,是行业创新的先行者之一。近年来,集团稳步推动企业、机构和零售客户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推进各业务创新发展,巩固了在主营业务领域的领先优势。报告期内,公司建立鼓励创新和容错纠错机制,加快创新发展步伐。投资银行业务全力推动科创板项目,保荐承销了A股市场首家CDR等多个代表性项目,承销发行了全国首单注册制企业债券;研究与机构业务托管公募基金规模继续在证券公司中排名第1位;交易投资业务打造“国泰君安避险”方案,搭建场外金融云系统,场外衍生品业务快速发展,为从事跨境投融资交易的客户办理结售汇业务获得国家外汇管理局备案,首批成为CME上海金期货做市商,首批获准接入中国票据交易系统;信用业务方面,完成市场首批QFII融资融券业务及转融通证券出借交易业务;财富管理着力打造数字化财富管理平台,在业内首批获得基金投资顾问业务试点资格并正式展业;国泰君安资管继首批获得大集合公募改造试点资格后,已累计完成5只大集合产品的参公改造,公募基金管理业务取得中国证监会资格核准;国泰君安国际完成对越南子公司的战略整合,境外布局稳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