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学(601117)2021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2021年,面对世纪疫情冲击,我国宏观经济面临从未有过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消费和投资增长势头减弱。公司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国务院国资委工作要求,加快实施“三年五年规划、十年三十年愿景目标”中长期发展战略,持续完善公司治理,公司实现高质量发展。报告期内,公司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深化落实“五大经营理念”,全力走实走好专业化、相关多元化、国际化发展之路,通过完善境内外市场布局、优化化工和非化板块业务结构、创新经营模式、提升经营水平,经营开发成效显著;组织实施提质增效升级版专项行动,扎实推进项目建设和实业发展,不断强化品牌营造;认真落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稳步推进三项制度改革和混合所有制改革,非公开发行助力公司高质量发展;坚持创新引领,科技创新体系持续完善,科技创新项目稳步实施,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升;着力深化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和全面精细化管理,持续推进企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公司改革发展和生产经营取得了显著成效、重大进展,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再上新台阶,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一)经营业绩方面2021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1,379.19亿元,同比增加279.24亿元,增长25.39%,其中营业收入1,372.89亿元,同比增加278.32亿元,增长25.43%;实现利润总额60.41亿元,同比增加14.97亿,增长32.96%;实现净利润50.04亿元,同比增加11.62亿元,增长30.23%;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46.33亿元,同比增加9.75亿元,增长26.64%。报告期内公司经营业绩稳步增长,实现历史最好水平。主要原因为:一是公司多措并举加大经营力度,深挖市场潜力,订单量增长促进了业绩提升;二是公司持续开展精细化管理,不断加强项目过程管控,盈利能力稳步提升;三是公司加强风险防控力度,比如本年度解除东源科技大额担保责任,同时通过“总对总”合作开展债务重组工作,化解河南能源大额债权风险。公司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继续加大深化改革、转型升级力度,扎实推进精细化管理,加强成本费用支出管控力度,进一步开展瘦身健体提质增效,通过系列措施使公司业绩再做突破,再次创造了公司历史上的最佳经营业绩,企业规模和质量同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二)新签合同方面2021年公司新签合同额2,697.70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86.04亿元,增幅7.41%。其中:境内新签合同额2,201.17亿元,较上年增长184.22亿元,增幅9.13%,占新签合同总额的81.59%;境外新签合同额496.53亿元,较上年增长1.82亿元,增幅0.37%,占新签合同总额的18.41%。从合同类型看,新签工程总承包类合同额1,524.95亿元,为公司占比最大的合同类型,占新签合同总额的56.53%,基本与上年持平;新签施工总承包和施工承包类合同额1,028.82亿元,占新签合同总额的38.14%,较上年增长124.35亿元,增幅13.75%。工程总承包、施工总承包和施工承包类合同额占公司全部新签合同额的94.67%。从业务领域看,新签化学工程合同额1,940.86亿元,占新签合同总额的71.95%,较上年增长73.02亿元,增幅3.91%。新签基础设施和环境治理等相关多元化业务合同额756.84亿元,占新签合同总额的28.05%,较上年同期增长113.01亿元,增幅17.55%。2021年,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和诸多风险挑战,公司上下凝心聚力、共克时艰,在经营理念、管理机制、经营布局、商业模式、核心技术等方面聚力创新,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深化落实“五大经营理念”,全力走实走好专业化、相关多元化、国际化发展之路,公司经营开发再创佳绩,实现了“十四五”开局红,奠定了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一是全力做实国内市场。落实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参加国资委在湖北、福建、吉林、新疆、西藏、云南等地举办的央地合作活动,加强与重点地区地方政府、国资央企、地方国企的深度对接。推动“总对总”经营。五大区域总部充分发挥牵引带动作用,深入推进政府资源网、大客户关系网、合作伙伴网“三张网”建设,区域新签合同额较成立之前增长了151%,区域规模化经营成效显著。二是稳步推进海外经营。在海外疫情肆虐的恶劣条件下,大力落实“一体两翼”战略布局,全力克服疫情蔓延影响,坚持“戴着口罩抓经营”,海外经营重点突破、多点开花。东南亚市场异军突起,在印尼市场斩获新签合同额115.7亿元、同比增长31.5%。非洲市场攻城拔寨,中标几内亚铝土矿配套氧化铝精炼厂项目115.1亿元,在几内亚、多哥、博茨瓦纳等国家实现了市场开拓零的突破。三是持续巩固主业优势。化工领军地位不断夯实,行业影响力和话语权持续扩大,重点项目捷报频传,中标裕龙岛炼化一体化项目20个标段87亿元,广西华谊新材料和氯碱项目63亿元,万华化学(600309)(福建)MDI项目和TDI项目超过50亿元。基础设施业务领域继续拓宽,七公司中标几内亚铁路项目76.8亿元。认真落实“两山”理论,生态环保领域不断创新经营模式,中标国家第一批36个EOD试点项目之一的马鞍山向山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EOD项目22.5亿元、连云港生态环境整治项目12.9亿元,重庆綦河流域治理项目8.1亿元。四是新业态新市场快速增长。在“双碳”目标的大背景下,硅基新材料、可降解材料、新能源领域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全年新签该些类合同额超过700亿元。华陆公司凭借“冷氢化”核心技术承揽国内90%以上的多晶硅工程设计和大部分工程总承包项目。“实业强企”战略迈开坚实步伐,绝热节能材料气凝胶已一次开车成功,“卡脖子”工程己二腈项目、可降解塑料PBAT项目即将投产,一些新材料技术研发实业化积极推进中,全面激发了市场活力,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三)2021年完成重点工作公司加快推进打造“两商”战略,大力推动“十四五”规划各项重点战略举措落实落地,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再上新台阶,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1.坚持自立自强,科技创新力明显提升公司以被国外垄断的、国内没有工业化生产的化工新材料等关键核心“卡脖子”技术为研发方向,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持续推进,持续完善“1总院+多分院+N平台”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先后成立环保研究院、碳中和研究院、智能装备研究院,聚焦化工新材料、减排技术、环保技术、化工智能装备等重点领域开展研究。桂林公司被认定为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重点研发项目产业化应用稳步实施,“十四五”重点研发项目有序推进,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项目、固废高温气化项目的北京房山制氢油及氢能产业示范装置、生活垃圾气化项目等项目完成中试,进入工业化示范阶段。公司科技成果稳步增加。全年共获得国家授权专利647项,其中发明专利124项,获得国家专利优秀奖5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13项,专有技术认定30项,省部级工法认定45项。公司积极参与标准制定工作,参编的《生物质热解炭气油多联产工程技术规范》等7项国家标准、6项行业标准已发布。五环公司参与的400万吨/年煤间接液化成套技术创新开发及产业化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落实“四个15%”“两个五年”激励机制,创新人才队伍和创新文化建设进一步完善,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政策落地。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落实人才强企战略。做好选人用人工作择优选强干部队伍。所属企业通过内部提任、公开招聘等方式新聘用中层干部。大力构建高端人才体系,开展首批公司“一十百千”人才评选,选聘1名公司首席科学家和1名公司级科学家,504名各类专业人才入选;打造“工程师+科学家”研发队伍,招聘高端研发人员36人。2.融入新发展格局,市场竞争力大幅提升公司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走实走深专业化、相关多元化、国际化发展之路,坚持发挥市场经营龙头带动作用,夯实人才强企战略,着力提升了市场竞争力和人才竞争力。加大市场经营开发力度,市场综合竞争力持续提升。服务国家战略持续走深走实,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海南自贸港、成渝等重要区域优化资源配置,大力推动属地化深耕经营。积极落实“两商”战略,聚焦主业实业,优化经营布局,推动相关多元化业务格局协调发展,业务结构更加合理,化工板块持续领跑,“非化”板块不断做大。经营体系建设更加完善,调整强化国内经营派出机构,五大区域新签合同额较成立之前增长了151%。资质稳步提升,全年新增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3项、专业承包一级资质3项。统筹推进海外业务,不断巩固“一体两翼”战略。2021年ENR最大全球承包商和国际承包商250强排名中分别名列17位和19位,较2020年分别提升1位、3位,创出历史最好水平。优化境外机构,对境外机构生产经营情况全面梳理。推进属地化经营,出台《关于加强境外管理人员本土化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推动境外管理人员本土化工作。3.全面深化改革,改革内驱力有效提升公司深入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持续激发改革红利,开展对标世界一流管理提升行动,推动精细化管理,企业发展动力显著增强。改革三年行动取得实效,重点推进落实董事会建设、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混合所有制改革、市场化机制建设、改革专项工程、生产经营组织管理模式改革、“两非”“两资”清理、信息公开全覆盖等改革任务。加快建立市场化经营机制,公司所属二、三级企业全面建立任期制与契约化管理。持续深化三项制度改革,所属企业新聘任管理人员竞争上岗比例超70%,员工公开招聘比例达到100%。稳步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完成5家二三级企业混改。华陆公司释放30%股权引入行业龙头万华化学,桂林公司并购重组上海华谊装备。有序推进生产经营组织管理模式变革,累计完成79家三级综合公司改革,完成41家“核心层”作业层实体组建。稳步推动“科改示范行动”、“双百行动”改革专项工程。天辰公司在国务院国资委“科改示范行动”专项评估中获评标杆企业。持续深化全面精细化管理,总部制定实施了全面精细化管理手册,覆盖27个管理领域、160个重要业务单元;深化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对全部生产型企业开展三轮“四不两直”专项检查;一定额度标准的工程分包、物资集中采购全部在“化学云采”平台进行。开展对标一流管理提升行动,对标一流管理清单任务完成率位于央企前列。天辰公司入围国资委管理提升标杆企业,《法律、合规、风险、内控“四位一体”管理》入围国资委管理提升标杆项目。开展公司管理提升标杆创建活动,选树8家标杆企业和10个标杆项目,加强典型示范,推进管理提升。4.重塑公司市场价值,品牌影响力显著扩大公司坚持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加强品牌建设,充分发挥内聚民心、外树形象的突出作用,进一步提升了中国化学央企形象,扩大了“中国化学”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重塑公司资本市场价值,着力推动资本运作,圆满完成100亿元非公开发行股票再融资工作,创下了2018年以来建筑行业定增项目发行规模最大、央企询价定增项目发行规模最大、建筑央企首次百亿级市场化申购倍数最高三项记录。加强市值管理,获得上交所信息披露年度评价A级,2021年公司市值最高曾升至942亿元,较2020年底增加了653亿元,增幅为226%,受到资本市场追捧。荣获中国上市公司“最佳投资者关系奖”、“2020年年报业绩说明会优秀实践案例”。强化品牌建设,参建的伊犁新天煤制天然气项目、中安煤制甲醇及转化烯烃项目、恒逸(文莱)PMB项目共计3个项目荣获国家优质工程金奖。入围“全国品牌价值500强”榜单,以118.25亿元价值排名第199位。持续提升国际影响力,加强高端经营,受邀参加中俄投资合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并作为中方三家企业代表之一发言。在第三届中俄能源商务论坛上,与俄石油签署合作协议,为公司进入俄罗斯有关项目奠定良好基础。积极彰显社会责任担当,加大资金投入,年度直接投入帮扶资金较2020年增长了11.4%。被甘肃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评为全省脱贫攻坚帮扶先进集体。邱军同志被党中央国务院追授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被中宣部追授为“时代楷模”,在全社会树立起中国化学的“一面旗帜”。5.基础管理不断夯实,抗风险能力逐步提升公司统筹安全与发展,审慎管控市场经营、两金、法律、境外业务等各类风险隐患,坚决守住不发生重大风险的底线。经营风险管控措施得力,召开市场经营风险防控专题会,大大降低项目经营风险,从源头确保项目合法合规、风险可控、方案可行。严格投融资管理,增加有效投资,积极推进兼并重组。强力管控安全生产,深入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第三阶段工作,全年没有发生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累计实现6.42亿安全人工时。加强安全质量培训,建成工程质量首个样板示范区,全年培训9批600多人次。首次向海外工程项目派驻专业安保人员,并开展了防恐防暴培训,保障境外项目安全运行。强力管控“两金”,对430个项目落实法律措施,彻底处理终结欠款165项,“两金”压控三年行动成效显著。加强合规管控,深化重大案件的月度督办机制,对60余件重大案件和重大法律风险事项逐一进行专题会诊。常态化做好境外疫情防控,有效保证了海外经营生产稳定开展。二、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2021年是我国“十四五”开局之年,上半年经济持续复苏,但从三季度开始,受疫情、电力能源供应、部分房地产企业债务违约等因素影响,经济增长出现放缓。同时,受输入产品价格上涨、国内供给不足等因素影响,能源、原材料等初级产品价格上涨,能源双控、钢铁双限、“双碳”政策持续推进、环保政策日趋严格对能源转型升级提出更高更快要求,宏观环境更趋严峻复杂。总体来看,我国经济展现出了强大韧性与旺盛活力,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重要进展,经济结构和区域布局不断优化,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4万亿元,增长8.1%,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但面临的困难和风险明显增多。从国际看,新冠疫情起伏反复这一“新常态”持续对全球经济复苏构成威胁,世界经济复苏之路将漫长、不平衡且充满不确定性。从国内看,我国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挑战。2022年1月1日我国加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生效将带来发展机遇和挑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22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但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1年国民经济数据显示,全国建筑业总产值29.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1.0%;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4.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4.9%,其中,工业投资比上年增长11.4%,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比上年增长0.4%。(一)化学工程2021年全球能源和大宗商品价格显著上涨,石油和化学工业景气高企。我国石化行业营业收入和利润均创历史新高,分别为14.45万亿、1.16万亿,增速历史罕见,分别增长30.0%、126.8%,与全国规模工业比,同比增速分别高出10.7个和92.5个百分点,占工业的比重分别为11.3%和13.3%。我国石化行业正处于由大国向强国迈进的重要阶段,增长潜力大、挑战明显。石油化工方面,近两年,我国炼化行业新增项目以炼化一体化为主,多以“控炼增化”实现化工品供给提升的同时降低新增炼化产能对成品油市场的压力,公司承揽的恒力石化(600346)、盛虹石化、浙石化等千万吨炼化一体化项目均顺利开车,2021年又一举中标裕龙岛炼化一体化项目19个标段施工总承包。未来石化产业规模集中度、整体技术水平、石化产业布局结构和产业链结构及其全球竞争力都会有大幅度的提升。煤化工方面,2021年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尽快出台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坚持全国一盘棋,纠正运动式“减碳”,先立后破,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10月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相继公布,让“减碳”工作有章可循,随着“双碳”路径逐渐明晰,煤化工产业作为煤炭行业一直以来的重要发展方向,再次被提上议程。未来“双碳”打造的煤化工核心竞争力将成为差异化价值,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也将加快传统产业的绿色低碳改造、促进工业能源消费低碳化、数字化优化产业结构以实现深度脱碳,推进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发展。2021年,公司充分发挥煤化工建设行业龙头优势,抢抓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双碳”政策机遇,比如中标应城宏宜化工科技有限公司IGCC分布式能源碳中和应用示范暨合成氨绿色改造升级EPC工程总承包、重庆湘渝盐化股份有限公司煤气化节能技术升级改造EPCC总承包项目等煤化工碳中和重点项目,持续巩固了公司的行业主导地位。新能源产业步入快车道,为化工行业带来新机遇。一方面,新能源材料将成为石化行业新的增长点,光伏组件、风电叶片、锂离子电池材料、磷酸铁锂等对传统化工产品和化工新材料需求空间广阔。另一方面,氢能作为清洁、灵活、应用领域丰富的二次能源,对于石化行业在能源结构转型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全国已有30个省(含省内地市)将氢能产业纳入“十四五”规划,2021年以来,氢能产业不断受到资本市场的青睐,产业投资热持续升温,仅8-11月,产业公开项目投资就达900亿元。预计2022年,国内氢能产业总投资金额将突破3000亿元,加速形成万亿赛道。公司从垃圾气化制氢、储氢等方面积极布局氢能综合利用。化工新材料方面,公司始终以市场为导向,2021年成立碳中和科学技术研究院、环保研究院,坚持“创新技术+特色实业”一体化发展,聚力优势产业强链、补链、延链,加快推动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力争打造化工领域原创技术策源地、科技成果转化地、科技资源耦合器,切实发挥化工新材料、高端化学品、低碳及环保技术研发在助推实业兴企、带动工程发展和推进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实业强企迈出了新步伐,今年“卡脖子”工程己二腈、新材料气凝胶、可降解塑料将先后投产,一些新材料实业化积极推进中,全面激发了市场活力和企业的综合实力。(二)基础设施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扩大有效投资,继续支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工程,推进“两新一重”建设,基础设施投资继续作为全年构建国内大循环,拉动内需的直接动力之一。2021年,宏观政策加强“跨周期调节”力度,积极财政不断发力,助力基建托底经济。一方面,新增债务限额保持高位,发行节奏和时点的把握更加灵活。全年地方政府新增债务限额为4.47万亿元,其中专项债3.65万亿元,受提前额度下达较晚、部分地区专项债项目审核趋严等影响,2021年上半年专项债发行节奏整体偏慢,下半年支持地方债加速发行的政策频出,专项债发行加快。另一方面“两新一重”建设持续推进,多方积极引导资金投向新基建、城乡建设等重点领域。在“十四五”规划“统筹推进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导向下,一系列推进“两新一重”建设的政策密集出台,各地因地制宜制定新基建建设规划。同时,乡村振兴票据及专项公司债创新推出,第一批城市更新试点正式启动,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开启了新局面。公司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推动经营布局优化调整,积极展现新作为,国内中标光伏类新型项目,陕西西咸新区、襄城经开区智慧园区等一批园区建设项目,海外中标几内亚Mavcard铝土矿配套铁路项目、斯里兰卡亭可马里780MW联合循环电站配套LNG项目。(三)环保行业2021年,受益于环保专项债的出台,生态环保项目的有效投资和落地进一步扩大,国家污染防治攻坚战、共抓长江大保护、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都为我们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推动煤炭消费尽早达峰,大力发展新能源,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2月20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解决我国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基础之策。3月15,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研究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问题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7月7日,国家发改委印发了《“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指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对保障国家资源安全,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明确了总体思路,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同时提出了到2025年,循环型生产方式全面推行,明确了重点工程与制度保障。8月2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十四五”黄河流域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实施方案》明确,到2025年,城市建成区基本消除生活污水直排口和收集处理设施空白区,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达到70%以上;县城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建制镇污水处理能力明显提升;上游地级及以上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5%以上,中下游力争达到30%;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到90%以上,城镇污泥资源化利用水平明显提升;10个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能力进一步提升;地级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系统;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占比达到65%左右,资源化利用率达到60%左右,环保市场潜力全面释放。公司以进共抓长江大保护、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契机,持续快速推进生态环保领域的市场开拓,比如中标运城市官道河生态修复与整治工程、六安市城区水环境(厂-网-河)一体化综合治理一期PPP项目、南京市六合区农村污水处理、山东博汇集团环保整治工程等一批有影响力的环境生态修复和综合治理项目。三、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业务情况中国化学是一家集研发、投资、勘察、设计、采购、建造和运营一体化的知识密集型工程建设企业,是目前行业内资质最齐全、功能最完备、业务链最完整、知识技术相对密集的工程公司,业务领域主要包括建筑工程(化学工程、基础设施、环境治理)、实业和现代服务业业务,工程业绩遍布全国所有省份和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采用全球最先进的交付技术和工具,为业主提供安全、专业、智能、先进的工程服务,建设世界一流的现代化生产装置和设施。报告期内,公司加快实施“三年五年规划、十年三十年愿景目标”中长期发展战略,生产经营取得了显著成效,各项经济指标再创历史新高,交出了一份亮丽的成绩单。“十四五”期间,公司将聚焦化学工程主责主业,加快打造工业工程领域综合解决方案服务商、高端化学品和先进材料供应商,建设集研发、投资、建造、运营于一体的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工程公司。1.建筑工程业务建筑工程业务是中国化学的核心业务,涵盖化工、煤化工、石油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电力、环保、基础设施等领域。公司为业主提供项目咨询、规划、勘察、基础处理、设计、采购、施工、安装直至开车、运营、维护以及投融资等工程建设全过程、全产业链的综合服务,工程承包的经营模式主要包括工程总承包(EPC、EP、PC)、施工总承包、施工承包和专业承包。公司创新经营模式,坚持“风险可控,收益可期”的原则不断探索提供“投资+EPC+融资+运营”的综合解决方案。公司致力于研发、投资、设计、采购、建造和运营一体化工程服务,并拥有一支经验丰富并具有全球视野的国际化专业人才队伍,具备雄厚的技术实力和丰富的工程项目管理经验,完成多项国家“863计划”项目,在国内外荣获诸多奖项。(1)化学工程中国化学是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体系建设的“国家队”,在基础化工、石油化工、煤化工上具备绝对领先优势,可提供项目全生命周期工程服务,在国内外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在基础化工领域,公司掌握氮肥、磷肥、复合肥等世界先进技术,纯碱、氯碱等盐化工等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硫酸、硝酸、盐酸、硝铵等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在煤化工领域,中国化学掌握最核心和先进的煤制高端化学品材料的基础技术,如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大规模碎煤加压气化、五环炉、神宁炉、一步法甲醇制汽油(MTG)、合成气制乙二醇等现代煤化工产业核心技术,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在石油化工领域,公司在炼油、聚合物、芳烃等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在精细化工领域,公司在氟化物、甲烷、氯化物、钛白粉等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在磷酸及磷化工领域,公司拥有湿法磷酸先进化、大型化、绿色化、集成化的生产工艺技术,先后被国家工信部和国家发改委列为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绿色工艺,主导国内现代磷酸及磷化工的设计和建造。(2)基础设施公司发挥专业优势,在产业园区、市政、交运、电力、农田水利改造工程等基础设施领域开展多元化业务,创新运用股权投资、产城融合、片区开发等投融资模式运作大项目,积极投身长江大保护,勇当破解“化工围江”的绿色先锋,积极参与主导园区规划与建设,适度发展传统基础设施升级改造、新型基础设施及新型城镇化建设等建筑工程业务,参与沿江省份化工园区建设指导工作,与多个省市政府部门、化工园区和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工程咨询、设计、EPC服务合同共计50余个,合同额累计约50多亿元,涉及项目总投资达300多亿元。(3)环境治理公司积极落实碳中和、碳达峰重大部署,借助自身掌握的环保核心技术,以长江经济带为重点,布局全国环保领域,开展循环经济园区建设,通过项目投资、F+EPC、EPC、E+PMC等模式,发展水处理、湖泊治理、固废、危废处置及综合利用,并逐步向实体化运营发展。太阳能发电是清洁能源的重要组织部分,多晶硅是太阳能发电的基础性原材料,中国多晶硅产量占世界75%以上。中国化学在多晶硅设计、建造方面占有主导地位,拥有高纯硅产业核心技术,国内90%以上的多晶硅工厂的设计和建造由中国化学完成。2.实业及新材料中国化学坚持“创新驱动”,积极发展实业业务,探索“技术+产业”的一体化开发模式,以技术研发为“核心”,驱动工程、实业发展,聚焦于高性能纤维、特种合成橡胶、工程塑料等化工新材料和特种化学品研发,主攻己内酰胺、己二腈、气凝胶、环保可降解塑料等“卡脖子”技术,拓展新材料行业高附加值产品领域,实现“产业反哺、研发支撑、工程优化、产业提升”的有机结合。公司采用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或通过联合研发、并购重组以及购买等方式获得的高精尖科研技术,投资建设生产装置、生产产品并进行销售。公司自行融资并投资,同时也鼓励二级企业作为实业投资主体开展投融资和项目建设、实业运营,提供技术开发与引进、勘察、设计、建造和运营全系列解决方案,同时也采用BT、BOT和BOOT等模式承揽实业项目。在新材料领域,公司已研发和掌握己内酰胺、己二腈、气凝胶等化工新材料领域核心技术,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己内酰胺项目2016年,公司依托自身研发的绿色己内酰胺成套技术和系列催化剂,在福建投资建设了尼龙6关键单体原料己内酰胺项目,在项目运行过程中公司不断进行节能、降耗、提质等技术改进,产能提升至33万吨/年,创全球单线最大产能。该项目持续保持稳定运行,产品质量国内最优,经济效益显著。(2)己二腈项目为解决国内尼龙66关键原料己二腈被“卡脖子”的问题,突破美国英威达等公司的技术封锁,公司依托自主研发丁二烯法己二腈技术,正在山东淄博投资建设我国首个工业示范装置(20万吨/年)。2022年3月,尼龙新材料项目(一期)配套丙烯腈联产装置、几二胺装置均一次性开车成功,装置顺利产出第一批合格产品,产品质量达到优级品。(3)硅基气凝胶公司依托合作开发的硅基气凝胶技术,正在重庆投资建设气凝胶复合材料实业项目。华陆新材气凝胶项目于2022年2月27日一次性开车成功,当前已产出第一批合格硅基纳米气凝胶复合绝热毡产品。预计2022年中国化学年主要新建实业项目将全部建成开车,并转入正常生产运行。3.现代服务业为持续构建“一核多元”发展格局,公司在2016年成立中国化学系统内第一家以境内外工程市场及客户为服务主体的国际技术贸易类公司,依托公司现有的各板块业务,进行产业链延伸,向上为工程总承包客户提供产品包销服务,为工程项目获取提供更多助推手段,向下参与产业基地原料产成品的供需购销,支撑、服务产业需求。贸易业务围绕工程相关、客户相关、产业相关原则,确立了“3+1”的商务模式,即“商品贸易、工程贸易、技术贸易和金融服务”。商品贸易,优化产业贸易格局,为产业提供增值服务,依托存量贸易拓展外部增量贸易,建设岸上设施、物流基地,贯穿海内外化工品市场;工程贸易,持续进行国际采购模式创新和服务延伸,拓展国际直采以及竣工后服务,完善项目生命周期全过程服务,为工程业主提供更好更专业的用户体验。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一)完整的产业链及齐全的资质公司是我国化学工业工程建筑领域内资质最为齐全、功能最为完备、业务链最为完整、行业内具有突出优势的领先企业。可提供技术研发、投资融资、规划咨询、项目管理、勘察设计、采购与设备成套、施工建设、开车服务、维修服务等全过程工程服务。在2021年度ENR全球承包商250强排名中名列第17位,截至本报告期末,拥有石油化工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6项,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60项,工程设计综合甲级资质6项,工程勘察综合甲级资质3项,此外还有岩土、房建、路桥等方面多项资质。公司凭借完整的产业链和规模优势,以及齐全的资质体系,能够充分发挥各业务板块之间的协同效应,有效分散经营风险,保证公司长期稳定的盈利。(二)协同发展的多元化业务结构公司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形成了相关多元化业务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化学工程业务保持国内领先优势,LNG业务不断拓展,精细化工实力逐渐增强。基础设施业务成为公司发展有力支撑,市政工程、交通运输等传统基础设施不断突破,开创了产城融合营销模式的新局面。环境治理业务卓有成效,主动参与长江大保护、黄河流域环境治理,在土壤修复、水处理、固废/危废处理、节能改造等领域实现新突破,围绕解决“化工围城”、“化工围江”难题,大力发展园区建设,打造了一批园区样板工程。实业发展成果丰硕,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核心的实业业务主动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构建了以化工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工程技术服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的实业发展格局。天辰耀隆己内酰胺工厂安全平稳运行,在山东淄博建设国内首个尼龙66“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己二腈”工业示范项目,年产5万方纳米气凝胶项目和可降解材料PBAT实业项目分别在重庆和新疆落地,未来发展效益可期。现代服务业支撑主业动力强劲,融资租赁、基金、保理等金融业务发展良好,贸易能力有效提升。(三)较强的技术研发能力和技术储备公司在化工石化、现代煤化工、化工新材料以及橡胶工程装备等领域通过自主创新和产学研协同创新等方式掌握并拥有成系列的专利工艺技术和专有工程技术。公司多年来持续推进技术创新工作,努力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尤其是在传统化工、新型煤化工、化工新材料、绿色环保技术、氢能利用等多个领域通过自主创新和产学研协同创新等方式形成系列的工艺技术和工程技术,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加强关键技术攻关,构建“技术+产业”一体化发展,聚焦化工新材料领域,突破己二腈等系列“卡脖子”核心技术。在新材料领域,研发和掌握己内酰胺、己二腈、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甲苯二异氰酸酯(TDI)、多晶硅、有机硅、苯酚丙酮、聚碳酸酯、熔盐储热等化工新材料、新能源领域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橡胶工程和装备领域,中国化学的橡胶挤出专用设备拥有国际领先水平,是国内唯一能提供四复合、五复合挤出机组的研发和制造企业,其挤出机组是米其林指定的国内唯一供应商。此外,中国化学正在聚焦聚烯烃弹性体(POE)、环保催化剂、PBAT、ASA树脂、聚酰亚胺、阻燃尼龙、尼龙12、垃圾气化、MCH储氢等一批中高端的高附加值产品技术领域,有序推进关键技术的小试研发、中试放大和产业转化,不断延伸研发板块和实业板块的产品链、产业链、价值链。公司建立了完善的研发平台体系,重点构建以科研院为龙头,海外分支机构为窗口,企业研发机构为纽带,各细分领域差异化发展的“1总+多院+N平台”研发平台体系,成立了日本分院、北京房山实验基地、日本筑波实验室。截至本报告期末,共拥有12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国家能源研发中心、4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7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7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累计拥有授权专利3797项,专有技术228项;累计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学技术奖395项,省部级及以上工法360项。(四)丰富的工程业绩和良好的信誉公司作为国家基本建设的骨干力量之一,凭借公司强大的技术实力与全面的业务资质,承建了我国绝大多数化工和石油化工生产基地,在海内外具有丰富的工程业绩和良好的信誉。在投资大、产量高、涉及产业布局的大型化工、石油化工和煤化工等项目上,已成为业主紧密合作的伙伴,并多以全过程承建的方式为业主提供服务,在参与建设的大中小项目中承担规划、设计等关键服务,在整个工程建设中保持主导作用。公司承建的众多项目获得国家级优质工程奖项。(五)专业的人才队伍经和验丰富的团队公司目前拥有经验丰富的管理团队以及一批代表国内先进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集中了我国石油化工、煤化工、天然气化工和化学工业以及其他工程建设领域的主要力量,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形成了独有特色的管理模式。主要经营管理人员由具备丰富经验的专业人才组成,平均业内从业经验超过30年,丰富的从业经验,行业领先的管理理念有助于公司继续保持在境内工业工程领域领先的市场地位,有助于公司扩大在境外市场的份额。(六)起步较早的海外工程和强劲的海外业务发展势头公司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即走出国门,承建了很多国际工程项目,积累了大量海外工程经验。近年来公司大力开拓海外业务,加大海外市场渠道建设,先后在俄罗斯、印尼、巴基斯坦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130余个海外机构,形成较强的市场开发能力,工程项目分布在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和大洋洲等地区。同时公司作为国家“走出去”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先行者和开拓者,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发挥较强的商务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持续加深与项目所在国及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沟通,为公司积累了宝贵的市场开发和项目执行经验,同业主建立了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进一步提升了市场开拓能力,为公司推进市场相关多元化战略奠定了坚实的战略基础。五、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2021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372.89亿元,同比增长25.43%;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6.33亿元,同比增长26.64%,全面完成各项经营计划和财务预算目标。 六、公司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一)行业格局和趋势1.宏观环境2022年面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疫情影响和大宗商品价格的不确定性、供应链保障以及美国等一些国家因通胀而紧缩政策影响等新的形势和新的挑战,但无论是国际环境、还是国内环境,经济社会发展依然有诸多有利条件和新的发展机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今年世界经济将增长4.4%,增速虽有所放缓但并不低,化工行业增长主要来自全球经济持续增长的支撑,据美国化学理事会预测,2022年全球化工行业所有子行业增速都将低于2021年。其中,大宗石化产品和有机化学品将从5.8%放缓至3.8%。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竞争加剧,欧美日承包商重返中低端市场,部分发展中国家采取“本地优先”政策,特别是在道路、住宅和公共建筑项目竞标中,当地企业往往受到优先考虑。此外,行业模式加快由传统的EPC和施工总承包模式向“投建营一体化”转型,对承包商投融资、规划设计、施工建造、运营维护的全产业链运作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但在新冠疫情趋于常态化、各国纷纷出台实施基建投资和经济复苏计划,全球经济结构加速向绿色低碳转型的背景下,全球基础设施建设需求预计将迎来恢复性增长。5G、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以及“碳中和”带来的建筑行业数字化、智能化、低碳化变革,也给行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期。中国今年的经济增速预期目标设定为5.5%左右,是高基数上的中高速增长。我国已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在30%左右,加之以自身宏观调控的空间和潜力,我国经济将继续发挥世界经济的稳定器作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我国当前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强调2022年经济工作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以来,先后有多个部门发声表示要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以实现经济稳中有进的目标,国家发改委在2月《关于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的若干政策》中提出强调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围绕财政税费、金融信贷、保供稳价、投资和外贸外资、用地用能和环境等5个方面打出工业稳增长“组合拳”“连环招”,进一步夯实了工业平稳运行的政策基础。从财政政策来看,今年以来财政政策提前发力特征明显,今年一季度各地共发行地方债18246亿元,是去年同期发行量的两倍多。其中,新增专项债发行12981亿元,约占今年“提前批”额度的89%,约占全年额度的36%。4月11日李克强总理在座谈会上再次强调了专项债发行使用、重点项目开工建设等都要靠前安排和加快节奏,上半年要大头落地,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在当下国内疫情多发需求转弱,经济循环受阻以及海外局势持续紧张的多重压力下,稳增长的重要性与急迫性较之年初更甚,现阶段基建投资已然成为稳定国内经济的重要抓手,上到中央,下到地方政府纷纷发布重大项目投资计划,基建稳增长举措持续出台。中国化学作为国内综合实力全面领先的工业工程领域综合解决方案服务商与建筑工程领军企业,化学工程、基础设施、环保工程等主业亦有望受益于国内稳增长政策的推动而在年内取得亮眼表现,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财政政策保证支出强度,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将有利于基建市场开发;二是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要避免长期目标短期化,将有利于煤化工行业转型升级;三是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激发“专精特新”企业,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增量、扩面、降价,将有利于新基建、科技创新和实业发展。2.行业未来发展趋势(1)化学工程——石化产业石化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汽车、家电、电子信息、轨道交通以及建筑等都需要大量的化工材料及高性能复合材料,需要大量的纤维材料、膜材料和保温材料,需要大量的防腐材料、密封材料和粘结材料以及大量的精细化学品、功能化学品,市场对石化产品和化工材料的需求是旺盛的。据美国化学理事会的预测,今年全球化工行业将增长3.8%,欧洲化工业委员会、德国化工协会等也都对今年全球化工市场表示乐观。无论是国际市场还是国内需求、政策利好都为今年石化行业提供了更多新的机遇。在保稳定、促增长的背景下,一是随着“双碳”工作的思路逐渐清晰,要求逐步具体和可操作性越来越强,化工石化行业将进一步优化产能规模和布局,加大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力度,加快绿色低碳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二是将培育战略新兴产业。节能环保、信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是现阶段重点发展的战略新兴产业,每一项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化工新材料及其高性能复合材料和高性能化学品的配套与保障。——煤化工产业2021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榆林考察时强调,煤炭作为我国主体能源,要按照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向,对标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立足国情、控制总量、兜住底线,有序减量替代,推进煤炭消费转型升级。煤化工产业潜力巨大、大有前途,要提高煤炭作为化工原料的综合利用效能,促进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把加强科技创新作为最紧迫任务,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积极发展煤基特种燃料、煤基生物可降解材料等。《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指出,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从长期来看,化石能源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仍为我国主体能源,由于我国能源赋存特点,煤炭占化石能源可采储量的90%以上,而煤炭行业仍将发挥稳定器和压舱石作用。现代煤化工产业既能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与传统煤化工相比又能减少SO2、NOx等污染物排放,提高煤炭转化效率和产品经济价值,是煤炭的最佳利用途径。随着近来全球不稳定因素增多,石油市场的动荡和石油价格的攀升,将进一步促进现代煤化工转型升级发展,未来煤化工发展需要更加深刻把握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的方向内涵。高端化,即延伸产业链开发高性能产品。加强航空航天煤基高性能燃料、舰艇用柴油、特殊环境燃料、一体化通用燃料等特种油品研发;加强聚乙醇酸等煤基可降解塑料产品技术攻关,掌握含氧单体共聚接枝和封端技术,接近通用塑料水平;以煤液化油渣沥青和煤焦化沥青为原料,开发国防、航空航天用高模量碳纤维、超级电容器活性炭、高性能储能电池负极等材料;攻关间接液化α烯烃分离加工技术、高端润滑油、高端费托蜡制备技术,延伸煤制烯烃产业链。多元化,即发挥煤化工差异化发展优势。实现产品多元化,研发煤制油、煤制化学品联产耦合工艺和产品联合加工技术;加工原料多元化,研发石脑油和甲醇共裂解技术,优化石脑油裂解反应和甲醇制烯烃反应热平衡,生产烯烃的同时联产PX;探索煤化工与新能源、天然气化工、生物化工、石油化工、冶金建材过程的耦合技术,提供能效物耗优化解决方案。低碳化,即打造零碳排放煤化工产业。研发新型高效催化剂与工艺和过程节能技术,实现煤化工过程源头减碳;突破可再生能源制氢制氧与煤化工合成耦合技术,应用绿氢绿氧,减少煤化工工艺过程碳排放;应用可再生能源绿电,研发高效储热制蒸汽技术,利用绿电和低谷电价制蒸汽;开展煤化工CCUS技术攻关,突破煤化工CO2低成本捕集、CO2化工和矿化利用,CO2驱油地质封存技术,开发CO2制芳烃、乙醇、乙二醇、烯烃、碳酸脂、DMF等化学品。——“双碳”给化工行业发展带来的机遇在需求侧,以光伏、风电、动力电池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爆发式增长,传统化工产品和化工新材料的需求增量上升。预计2023年我国光伏玻璃对纯碱的需求量将达到410万吨,纯碱总需求量将达3000万吨以上,并将保持较快增长;风电叶片专用环氧树脂、风电涂料固化剂等产品需求大增;磷酸铁锂材料在动力电池领域需求激增,也直接提升了工业级的磷酸一铵和磷酸需求量,打开了磷化工行业的新疆界。在供给侧,研发新技术和新工艺为绿色、环保、低碳、可回收利用等方面的优势。炼化企业积极推进“减油增化”新工艺,降低成品油在产品中的占比;加工过程能耗和污染相对较高的特点,石化企业提供了绿色环保的热塑性弹性体材料作为针对传统橡胶优质替代品;更多的技术创新突破将为产业低碳转型打开通道,创造新的增长点。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制造业将打破以生产技术和工艺为标志的分隔现状,探索以资源综合利用为纽带,互联互通、共生共赢的耦合发展新模式。如传统能源企业可以同可再生能源企业耦合发展,通过可再生能源替代部分或全部化石能源,实现零碳排放制取绿氢;石化行业可以同冶金行业耦合发展,利用钢铁尾气作为化工原料,减少或替代合成气生产,实现低碳排放;电力行业可以同石化行业耦合发展,利用石化行业的产能解决光伏、风电发展中的时空错配问题,实现错峰稳定生产;电力行业还可以同氮肥行业耦合发展,利用合成氨替代或减少原产料煤的用量,实现低碳或无碳排放问题。未来,多行业耦合发展的新模式,前景可期,潜力巨大。(2)基础设施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既带来挑战也带来了机遇。在基础设施领域,我国仍面临总量相对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质量和效益水平低下等严峻问题,基础设施“补短板”需求迫切。另外,我国饱受各产业“卡脖子”之痛,急需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与升级来推动“卡脖子”产业的落地实施。新基建兼顾短期扩大有效需求和长期扩大有效供给的重要功能,具有稳增长、稳就业、调结构、促创新、惠民生的综合性重大作用,已成为各国应对危机的社会共识与国家战略,为我国提升国际竞争力提供了弯道超车的机会。因此,“十四五”时期,我国将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在如下方面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改造升级:一是加快第五代移动通信、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建设。二是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完善综合运输大通道、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网络,加快城市群和都市圈轨道交通网络化,提高农村和边境地区交通通达深度。三是推进能源革命,完善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加强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加快油气储备设施建设,加快全国干线油气管道建设,建设智慧能源系统,优化电力生产和输送通道布局,提升新能源消纳和存储能力,提升向边远地区输配电能力。四是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水旱灾害防御能力。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化工园区工作委员会编制的《化工园区“十四五”规划指南及2035中长期发展展望》,到2025年,我国将建成50个园区科创中心;培育65个具有世界一流竞争力的产业基地和特色园区;创建50家“绿色化工园区”;新建50家“智慧化工园区”试点示范单位。培育50家化工园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工程,30个技术先进、效益显著的“化工园区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未来我国化工园区在高端园区建设、传统园区升级改造、特色化服务方面存在巨大的市场需求,带来较大市场机会。(3)生态环保2021-2025年,既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期,又是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阶段性胜利、继续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关键期,经济发展的同时,污染排放仍处于高峰平台期,生态环境压力仍处于高位。包括城镇污水管网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垃圾分类体系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等仍将成为环保未来产业的增量空间,具备万亿投资规模的低碳环保产业仍将继续保持旺盛态势。预计2025年环保产业营业收入有望突破3万亿元。在细分行业中,污水资源化利用将加速推进,“零排放”在多个行业成为工业污水排放的强制要求,精细化处理需求将深化存量市场的发展,预计国内工业污水处理市场规模将按7.7%的年复合增长率稳定上升,“十四五”末市场规模将达到1262亿元;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十四五”黄河流域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实施方案》明确,到2025年,城市建成区基本消除生活污水直排口和收集处理设施空白区,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达到70%以上;县城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建制镇污水处理能力明显提升;上游地级及以上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5%以上,中下游力争达到30%;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到90%以上,城镇污泥资源化利用水平明显提升;10个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能力进一步提升;地级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系统;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占比达到65%左右,资源化利用率达到60%左右,环保市场潜力全面释放。非电领域的大气治理需求市场规模约有1023亿元,固废处理产业中,餐厨垃圾“十四五”期间市场空间可达2300亿元,垃圾焚烧增速将持续放缓,新增市场需求约51.8万吨/日,危废处理市场规模2025年预计达到1979亿元。《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目标预计包括黄河、长江等9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总投资额超3万亿元,生态修复延续性和空间依然广阔。(4)实业及新材料新材料作为我国七大战略新兴产业和“中国制造2025”重点发展的十大领域之一,是整个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产业基础,具有巨大的市场发展前景。目前,发达国家在国际新材料产业中仍占据领先地位,为实现十九大提出的“到2035年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总体目标,预计“十四五”时期,我国必将在新材料领域实现关键突破,而新材料产业园相关基础设施将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石。全行业目标在“十四五”期间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12%左右,到2025年达到1.2万亿元左右。不断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化工新材料整体自给率超过75%;产能布局更趋合理,园区化、集约化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形成10个左右年产值超百亿的化工新材料园区。培育一批具有引领作用的化工新材料企业集团,培育一批专精特新细分领域龙头企业。自主创新体系取得明显进展,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日益完善,建成一批国家级化工新材料研发平台,形成转型升级的新动能和新优势。高端化和差异化发展取得切实成效。到2025年,力争解决20个左右上游关键配套原料的供应瓶颈,实现50个左右填补国内空白的高端应用领域化工新材料产品产业化,优化提升80个左右高端化工新材料产品质量,提升产品档次,形成化工新材料实施一批、储备一批和谋划一批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培育50家左右具有较强持续创新能力和市场影响力的化工新材料行业领军企业或“独角兽”企业,部分企业创新能力和市场影响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二)公司发展战略公司以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工程公司为愿景目标,围绕“三年五年规划、十年三十年愿景目标”中长期发展战略和“十四五”规划,实施“1356”战略举措。1.发展战略以改革和创新为动力,聚焦主业实业,着力发展建筑工程、环境治理和相关工程及工艺技术研发、勘察、设计及服务,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走专业化、多元化、国际化的发展道路。通过不断优化经营布局、强推转型升级、狠抓精细化管理、推进技术创新、全面加强党建,将中国化学建设成为研发、投资、建造、运营一体化的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工程公司。2.战略定位准确把握我国历史方位和中央企业时代定位,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当好畅通国内大循环的主力军、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排头兵,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切实发挥央企作用。坚持专业化、相关多元化、国际化的发展道路,依托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打造工业工程领域综合解决方案服务商,打造高端化学品和先进材料供应商,成为石油和化工工程建设领域的领军者,成为科技创新和工程技术转化的先行者,成为践行“一带一路”倡议的先锋者,建设成为研发、投资、建造、运营一体化的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工程公司。3.发展目标到“十四五”末,公司规模实力显著增强,发展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行业主力军地位进一步夯实。产业带动作用更加明显,企业发展活力、运营管理能力和资源配置效率显著提升,企业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建设研发、投资、建造、运营一体化的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工程公司取得实质性进展。(三)经营计划2021年公司完成营业总收入1379.19亿元,同比增加279.24亿元,增长25.39%,完成年度预算1,180亿元的116.88%。新签合同额2697.69亿元,同比增加186.03亿元,增长7.41%,完成年度预算2600亿元的103.76%。实现利润总额60.41亿元,同比增加14.97亿元,增长32.96%,完成年度预算48.6亿元的124.30%。2022年,受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地缘政治冲突等多方面影响,国内外经济仍将面临复杂的形势。公司2022年计划完成新签合同额2700亿元,计划完成营业总收入1468亿元,计划完成利润总额60.8亿元,公司将根据市场变化和计划执行情况适时调整经营计划。(四)可能面对的风险一是宏观经济风险。世纪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宏观经济面临从未有过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消费和投资增长势头减弱。碳达峰、碳中和将加速节能减排力度,化工行业转型升级压力增大,建筑行业产能过剩不断加剧,环保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可能对公司的经营造成影响。公司认真落实“两商”定位,立足全生命周期,着力提升公司全产业链条价值创造能力。服从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加强宏观政策研究和产业发展趋势研究,强化创造和把握投资机会,强化生产推进,加大重点项目的资源投入。二是国际经营风险。当前,全球政治局势复杂多变,地缘竞争与地区冲突十分剧烈;疫情形势严峻,多数国家持续遭受疫情冲击,全球经济活力整体呈现大幅下降趋势。经贸摩擦持续,制定针对性的监管规定及贸易限制、技术壁垒及经济制裁等,将加大公司国际化经营风险。公司坚持疫情防控思想不松懈、工作不松劲,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稳工稳产。根据各国别人员情况分别成立专班;进一步健全监测、预警、防控和救治“四位一体”的境外医疗保障体系,全力保障境外项目有序运行和境外员工身体健康。持续加强合规体系建设,提升国际业务合规管理水平;继续关注经贸摩擦发展形势,深入研究并重视运用相关规则,并有针对性地采取管控措施,提高国际项目风险应对能力。三是应收账款风险。受境内外经济大环境影响,客户融资困难、经营压力陡增,工程项目前期积累的风险集中在项目运行过程中显现,由业主资信风险引发的应收账款风险日益突出。公司加强客户资信管理,建立完善预警机制,做好风险关口前移。加强结算清收,逐项确定责任人、具体目标和任务,区分项目类型,有针对性采取处置措施,加强对重点企业的集中清欠工作力度。公司之孙公司中国化学赛鼎宁波工程有限公司收到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送达的《应诉通知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