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川技术 VS英威腾,工业自动化同城竞技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6-01 01:29

汇川技术 VS英威腾,工业自动化同城竞技

2018-02-27 17:30

作为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同城企业,2010年同时登陆深交所,上市之初,英威腾主营产品变频器和伺服驱动器,2009年收入3.21亿,净利润0.82亿;汇川技术主营产品变频器、电梯一体机(变频器)、伺服系统及PLC,2009年收入3.04亿,净利润1.03亿。

可以说,上市之初的英威腾和汇川技术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上,而时至今日,才过去八年,两公司已不可同日而语,2016年汇川技术实现收入36.6亿,净利润9.8亿;英威腾实现收入13.24亿,净利润0.65亿,尚不足上市前的水平。

同处相同行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基本相似,到底是哪些因素导致两企业的差距在短短几年间变得如此悬殊呢?我们从战略、产品、管理团队及员工、技术与研发、资本运作等几方面对两公司进行比较分析。

1

战略

汇川技术,2010年年报描述公司发展战略为:把握制造业升级的机会,坚持贴近客户,走细分市场专业化道路;坚持追求技术领先的战略,坚持自主创新,努力提高公司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能力;技术营销向品牌营销延伸,技术营销,为客户定制一体化或专机产品,利用差异化的技术及产品策略,规避国外品牌企业的竞争;由工控领域向新能源领域延伸,掌握电力电子、电机驱动与控制等核心技术,基于同一技术平台向新能源领域延伸。

关键词:客户、细分市场、技术、营销、差异化、新能源

2016年公司年报描述:以电力电子技术、电机驱动与控制技术为立足点,坚持技术营销、行业营销和进口替代的经营策略。确立了“工业自动化、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四大战略业务。

关键词:技术、营销、进口替代、四大战略业务

英威腾,2010年年报公司战略描述为:成为全球领先、受人尊敬的电气传动、工业控制领域产品和服务供应商;立足于电力电子、自动控制、节能环保、物联网、信息技术等领域,做大做强电气传动、工业自动化、交通牵引、能源电力和管理、楼宇智能等主要业务;依托雄厚的研发实力、丰富的产品线和强大的营销网络,将在巩固自身原有市场的基础上通过与外资品牌的竞争来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

关键词:五大领域、五大业务、竞争、更大市场份额

2016年公司年报描述:立足于工业自动化和能源电力领域,依托电力电子、自动控制、信息技术等,做大做强电气传动、工业控制、交通牵引、新能源汽车驱控、电源等核心业务板块,积极培育机器人及智能制造、工业物联网及新能源等相关业务。

关键词:五大核心业务、三大相关业务

尽管两公司战略发展方向都是工业自动化领域,但从关键词来看还是存在较大不同:

1、业务战略上,汇川技术更专注,发展路线更明确,从2010年延伸至新能源汽车,到2016年延伸至轨道交通,围绕着电驱和电控技术进行业务延伸,同时也是随着公司体量的增大而进行的可控延伸;英威腾早期业务战略方向相对较为多元,五大领域/五大业务,特别是早在2010就提出了能源电力、交通牵引等跨度较大的发展方向。

2、竞争战略上,汇川技术提出的是走细分市场专业化道路,走客户定制方向,规避国外品牌竞争;英威腾强调的是丰富产品线和营销渠道,直接与外资品牌竞争获得市场份额。

从2016年的经营数据,两公司的市场战略仍存在较大差异,以客户集中度、销售费率等指标来衡量,汇川技术主攻核心客户渠道,客户集中,销售费用较低,英威腾客户渠道分散,销售费用较高。

2

产品

汇川技术和英威腾都是从变频器起步发展,之后有所分化,从2010年两公司的产品序列看,汇川技术侧重在电梯一体机等低压变频器,并逐步向伺服系统、PLC等工业自动化领域扩展;英威腾侧重在通用型低压变频器,逐步向中高压变频器市场发展,在伺服领域的研发要晚于汇川技术。

上市之后几年,两公司产品序列差异开始出现新变化,产品差异先变大后收窄。

汇川技术方面, 2010年上市募投项目包括高性能变频器、电梯一体化、直驱电机等;2011年建设苏州基地,启动大传动变频器项目、新能源汽车电机控制器项目、光伏逆变器项目,利用自有研发技术从变频器拓展到直驱电机、电动车电机控制器、光伏逆变器等领域;2011年收购汇通电子,进入传感器领域;2013年收购伊士通,提升注塑机行业市场份额;2015年收购江苏经纬,进入轨道交通牵引系统领域。

英威腾方面,2010年上市募投项目包括低压变频器、高压变频器等;2011年,通过股权收购逐步涉入矿用防爆、轨道交通牵引、合同能源管理、UPS电源等多个业务领域;2014年至今,通过股权合作或直接收购的方式,进一步发展电动车电驱及电机、机器人及运动控制等工控产业。

到2016年,汇川技术和英威腾尽管收入规模差距越来越大,但产品序列反而趋于一致,通过技术研发或收购方式向工业控制系统各领域集中。

从产品发展的角度看,汇川技术产品扩展相对稳健,上市之后主要集中在变频器、伺服系统、控制器等工控领域,在各产品市场到达一定规模后,才横向拓展至新能源汽车、轨交牵引等领域;英威腾上市之后,产品扩展激进,除在工控领域四处出击外,更是进入电力能源、合同能源管理等相关性较弱的领域,到2016年才开始收缩战线,向汇川技术产品序列靠拢,但众多产品均未能实现规模化生产。

2016年两公司产品序列具体分析:

汇川技术,2016年变频器实现收入16.64亿,其中通用变频器产品收入6.96亿,电梯一体机收入9.68亿,在低压变频器领域,市场份额从2008年的1.8%提高至2015年的6%,成为国内第三大低压变频器制造商;伺服系统实现收入5.01亿,成为中国本土最大的伺服系统生产商,其中注塑机伺服系统销售规模约为1.5-2亿;新能源与轨交类实现收入10.86亿,增速44.6%,其中轨道交通收入2.29亿,其余主要为新能源车和光伏产品; PLC收入1.06亿,增速44.4%。

显然,汇川技术各产品发展均比较成功:变频器方面,2014年之前电梯一体机带来变频器的持续增长,近两年电梯一体机增速放缓,但通用变频器增速大幅提升;伺服系统和PLC尽管规模偏小,但增速较好,已成为国产最大品牌;新能源汽车电驱在2014年一开始爆发,成为近几年新的增长点。

英威腾,2016年变频器收入6.8亿,但近年增速并不稳定,2015年出现大幅下滑;能源电力收入2.85亿,其中UPS电源收入1.90亿,增速30.34%,是近几年的主要增长点;伺服系统规模偏小,目前仅约1亿规模,远不及汇川技术;新能源车电驱2016年收入1.19亿,2017年上半年实现收入1.15亿,规模较小。

3

管理团队及员工

两公司管理团队比较分析:

汇川技术核心人员之前大都在华为电气和艾默生就职,在朱兴明先生的带领下进行创业,创业之前就比较熟悉,相互间认可度高,上市之后,管理层均由内部培养担任。

英威腾创始团队来自于三方面:普传电子、华为电气和爱默生、其他合作方,团队由黄申力先生带领下进行创业,上市之后,主要管理层均由内部培养担任。

显然,就管理团队来说,汇川技术的表现远优于英威腾:

1、汇川技术创业团队专业性更强,一是均来自于相关企业,二是技术人员较多,而英威腾方面,创始团队除普传电子人员外,部分成员来自于非相关企业,尽管后期引进部分华为电气和艾默生成员,但技术人员的构成明显偏弱;

2、汇川技术管理团队更加稳定,而英威腾管理团队稳定性不足,上市之后,英威腾的原团队成员离职率明显高于汇川技术,部分原因可能在于三方成员创业之初的核心理念可能并不一致,相互间的认可度不如汇川技术;

3、从管理团队的持股比例看,汇川技术核心人员持股均衡,属于合伙人性质,而英威腾除黄申力先生外团队成员持股比例低,属于高管激励性质。

员工方面,两公司人均薪酬差异不大,考虑英威腾的高管薪酬较低,我们认为英威腾与汇川技术的普通员工薪酬处于同一水平。

股权激励上,两公司采取的股权激励措施步骤一致。

从人均薪酬和股权激励看,两公司对员工的重视程度趋于一致,员工收入水平普遍较高。但人均收入规模差距较大,英威腾人均收入与汇川技术人均收入比仅约65.5%,说明汇川技术生产管理效率相对较高,而英威腾在费用控制和员工效率方面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4

技术与研发

5

资本运作

我们将企业在资本市场的股权融资和并购重组定义为资本运作。

股权融资方面,2010年汇川技术IPO募集资金19.4亿,2010年英威腾IPO募集资金7.68亿,之后两者均未进行股权融资。

并购重组方面,上市以来汇川技术进行的外部收购,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规模上,均偏少,且收购比较成功,利润增长符合预期,也就是说外部收购的资产均得到了较好的消化。

英威腾方面,外部收购较为频繁,特别是在2010-2011年,IPO后进行了多条业务线收购布局,存在不少问题,范围较广,业务线协同效应不足,定位不明确,收购标的质地较差,目前看,除UPS电源业务相对成功外,其他并购标的均未能达到预期效果,且普遍亏损。

6

总 结

转载自公众号“深鲤”

特别说明:此文章素材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经编者收集整理后,与大家一起分享学习!如果您认为某些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编者联系!我们核实后将立即修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