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国企改革动态/政策4月刊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5-26 02:43

房价

全国改革动态

01

首次全国数据工作会议在京召开,部署八项重点工作

2024年全国数据工作会议4月1日在北京召开,梳理总结前一阶段工作情况,安排部署今年重点工作,在新起点奋力开创数据工作新局面,更好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会议认为,2023年各项工作实现良好开局。一是党对数据工作的领导全面加强。认真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数据工作全过程、各领域。二是数据工作体系初步成型。落实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要求,高效推进机构筹建,国家数据局于去年10月25日正式挂牌,各地因地制宜推进改革,上下联动、横向协同的数据工作体系基本形成。三是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加快破局。以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为主线,加强基础制度建设,发挥数据要素乘数效应,扎实开展数据资源调查。四是统筹数字化发展力度稳步增强。开展数字中国、数字经济和数字社会发展情况评估,数字中国建设全面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数字社会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五是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有力推进。持续实施“东数西算”工程,制定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的实施意见,开展数据基础设施布局研究。六是数据领域开放合作进一步拓展。

会议指出,2024年数据工作要更好发挥数字化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驱动引领作用,奋力开创国家数据工作新局面。一要健全数据基础制度。建立健全数据产权制度,制定促进数据合规高效流通和交易的政策,建立数据要素收益分配机制,健全数据流通利用安全治理机制。二要提升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发挥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的示范效应,持续探索企业数据、个人数据开发利用新路径,全力推动“数据要素×”行动,着力繁荣数据开发利用生态。三要以数字化赋能高质量发展。加快数字中国建设,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数字化公共服务水平。四要促进数据科技创新发展。围绕技术发展加快产业布局,形成数据科技与数据产业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态势。五要优化数据基础设施布局。加快全国一体化算力网和数据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好政府投资的放大效应。六要强化数据安全保障能力。始终紧绷数据安全这根弦,提升数据安全的技术保障水平。七要提升数据领域国际合作水平。统筹做好数字经济领域国际合作,完善国际数字治理“中国方案”,持续优化数据跨境流动规则。八要发挥试点试验的引领作用。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先行先试,支持更多地方因地制宜加快发展。

02

修订发布《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

4月8日消息,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门对《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进行了修订,将特许经营最长期限延长到40年,鼓励民营企业通过直接投资、独资、控股、参与联合体等多种方式参与特许经营项目。

《管理办法》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运营,有助于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保护特许经营者合法权益,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1. 厘清特许经营与PPP关系

本次修订对标《关于规范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的指导意见》改革要求,对特许经营领域突出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制度设计,进一步强化制度执行效力。

根据《管理办法》,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是指政府采用公开竞争方式依法选择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外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作为特许经营者,通过协议明确权利义务和风险分担,约定其在一定期限和范围内投资建设运营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并获得收益,提供公共产品或者公共服务。

国家发改委法规司有关负责人介绍,《管理办法》对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外延内涵进行了更为明确细致的规定。厘清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与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关系,即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是基于使用者付费的PPP模式;进一步强调了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项目的经营者排他性权利、项目产出的公益属性,以及不新设行政许可、不得擅自增设行政许可并借此向特许经营者收费。

“修订后的《管理办法》,将推动特许经营模式全面回归,为确保PPP项目规范发展、阳光运行奠定制度基础,对规范实施PPP新机制、强化新政策执行效力意义重大。”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投资研究所研究员吴有红表示。

2. 鼓励民营企业参与投资

在制度设计方面,《管理办法》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将特许经营最长期限延长到40年,鼓励民营企业通过直接投资、独资、控股、参与联合体等多种方式参与特许经营项目,并应遵守《指导意见》有关支持清单关于民营企业项目领域和股比的规定,明确特许经营者改善经营管理和改进技术获得的收益归其所有。

同时,《管理办法》着力解决民营企业入场难的问题。将促进民间投资作为立法目的在总则中予以明确,新增政府和社会资本共担风险作为基本原则,要求必须以公开竞争方式选择特许经营者,杜绝以单一来源采购、直接委托等方式规避竞争。专设鼓励民营企业参与特许经营条款,不同所有制企业融资同等待遇等金融支持措施,加大对民营企业支持力度。

吴有红介绍,《管理办法》增设鼓励民营企业参与条款,特别强调“实施机构应当根据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制定的支持民营企业参与的新建及改扩建特许经营项目清单,结合项目实际情况,确定民营企业参与的具体方式”;并细化相应的责任条款,规定“在特许经营者选择程序中设置不合理条件限制或排斥竞争,对不同所有制经营主体实行歧视待遇的”,公职人员将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3. 明确特许经营项目范围

《管理办法》对当前特许经营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制度设计。除民营企业入场难问题外,还着力解决项目实施不规范、政府履约诚信低等问题。

《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特许经营项目范围,商业特许经营项目和不涉及产权移交的公建民营、公办民营不属于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禁止地方政府借特许经营名义新设行政许可并收费,杜绝“天价特许经营转让费”现象,回归特许经营项目公益属性。

同时,完善支付管理制度,明确政府统一代收用户付费项目属于使用者付费项目,政府应当专款专用,定期向特许经营者支付,杜绝拖欠。完善信息公开制度,明确政府应当将有关项目信息、履约情况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进一步完善价格和收费的调整机制,明确价格调整与绩效评价挂钩,并规定实施机构协调开展价格调整义务。

《管理办法》严防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吴有红表示,《管理办法》突出强调了财政资金补贴合规性、政府和社会资本风险分担等要求;明确禁止涉嫌政府违规融资的情形,例如,在建设工程完成后直接将项目移交政府,通过提前终止协议等方式变相逃避运营义务,承诺以财政资金为项目融资提供担保或作为还款来源。

在配套融资方面,行业智库E20环境平台执行合伙人、E20研究院执行院长薛涛表示,《管理办法》确认了多年来特许经营领域推进的金融创新,明确特许经营项目可以依法合规利用预期收益质押贷款,并鼓励保险资金通过债权、股权、资产证券化产品等多种方式为特许经营项目提供多元化资金支持。“这些手段都很精准地适配特许经营项目,并且在总体上避免了隐性债务风险。”薛涛说。

03

联合印发《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

4月9日,工信部等七部门印发《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以大规模设备更新为抓手,实施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工程,以数字化转型和绿色化升级为重点,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高国民经济循环质量和水平提供有力支撑。

《方案》提出,到2027年,工业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2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超过90%、75%,工业大省大市和重点园区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重点行业能效基准水平以下产能基本退出、主要用能设备能效基本达到节能水平,本质安全水平明显提升,创新产品加快推广应用,先进产能比重持续提高。

1. 鼓励航空、光伏、动力电池领域相关企业更新高端先进设备

《方案》指出,实施先进设备更新行动。加快落后低效设备替代,针对工业母机、农机、工程机械、电动自行车等生产设备整体处于中低水平的行业,加快淘汰落后低效设备、超期服役老旧设备。

做好升级高端先进设备更新工作,针对航空、光伏、动力电池、生物发酵等生产设备整体处于中高水平的行业,鼓励企业更新一批高技术、高效率、高可靠性的先进设备。

具体来看,重点推动航空行业全面开展大飞机、大型水陆两栖飞机及航空发动机总装集成能力、供应链配套能力等建设;光伏行业更新大热场单晶炉、高线速小轴距多线切割机、多合一镀膜设备、大尺寸多主栅组件串焊机等先进设备;动力电池行业生产设备向高精度、高速度、高可靠性升级,重点更新超声波焊接机、激光焊接机、注液机、分容柜等设备;生物发酵行业实施萃取提取工艺技改,更新蒸发器、离心机、新型干燥系统、连续离子交换设备等。同时,更新升级试验检测设备,在石化化工、医药、船舶、电子等重点行业,围绕设计验证、测试验证、工艺验证等中试验证和检验检测环节,更新一批先进设备,提升工程化和产业化能力。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余晓晖表示,2023年末,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已经超过167万亿元,多种关键设备保有量全球领先,如工业机器人保有量占全球三分之一,新增装机量超过全球总量的一半。

3月5日,国家发改委主任郑栅洁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经济主题记者会上表示,随着高质量发展的深入推进,设备更新的需求会不断扩大,初步估算这是一个5万亿元以上的巨大市场。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规划所工业投资研究室主任樊蒙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通过历史数据推算,我国工业设备投资约占全社会设备投资的70%以上,是设备更新的重要力量。据此估算,我国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年规模约在4万亿元左右。

2. 引导上下游企业协同打造智慧供应链

在实施数字化转型行动方面,《方案》提出,推广应用智能制造装备,推动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增材制造装备、工业机器人、工业控制装备、智能物流装备、传感与检测装备等通用智能制造装备更新。

重点推动装备制造业更新面向特定场景的智能成套生产线和柔性生产单元;电子信息制造业推进电子产品专用智能制造装备与自动化装配线集成应用;原材料制造业加快无人运输车辆等新型智能装备部署应用,推进催化裂化、冶炼等重大工艺装备智能化改造升级;消费品制造业推广面向柔性生产、个性化定制等新模式智能装备。

加快建设智能工厂,推动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5G)、边缘计算等新技术在制造环节深度应用,形成一批虚拟试验与调试、工艺数字化设计、智能在线检测等典型场景。充分发挥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作用,引导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企业同步改造,打造智慧供应链。

同时,还要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工业互联网、物联网、5G、千兆光网等新型网络基础设施规模化部署,鼓励工业企业内外网改造。构建工业基础算力资源和应用能力融合体系,加快部署工业边缘数据中心,建设面向特定场景的边缘计算设施,推动“云边端”算力协同发展。加大高性能智算供给,在算力枢纽节点建设智算中心。

《方案》指出,要实施绿色装备推广行动,推动重点用能行业、重点环节推广应用节能环保绿色装备。钢铁行业加快对现有高炉、转炉、电炉等全流程开展超低排放改造;有色金属行业加快高效稳定铝电解、绿色环保铜冶炼、再生金属冶炼等绿色高效环保装备更新改造;家电等重点轻工行业加快二级及以上高能效设备更新。

3. 设立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专项再贷款

为保障相关政策举措有效实施,《方案》提出,加大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财政支持力度,将符合条件的重点项目纳入中央预算内投资等资金支持范围。加大对节能节水、环境保护、安全生产专用设备税收优惠支持力度,把数字化智能化改造纳入优惠范围。

事实上,为鼓励企业加大设备、器具投资力度,2018年开始,我国对企业新购进的设备、器具,单位价值不超过500万元的,允许一次性计入当期成本费用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不再分年度计算折旧。该优惠政策对企业固定资产折旧当年就可以全部抵税,从而减轻当期税负,缩短设备资金回收周期,减轻企业资金压力,提升企业以更高频率进行设备更新的能力。目前,相关政策有效期已延续至2027年底。

同时,加强金融支持,设立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专项再贷款,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的支持。发挥国家产融合作平台作用,编制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升级导向计划,强化银企对接,向金融机构推荐有融资需求的技术改造重点项目,加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投放。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消息,为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关于推动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决策部署,人民银行设立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额度为5000亿元,激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重点领域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项目的金融支持力度。

此外,《方案》还鼓励地方加强企业技术改造项目要素资源保障,将技术改造项目涉及用地、用能等纳入优先保障范围,对不新增土地、以设备更新为主的技术改造项目,推广承诺备案制,简化前期审批手续。

04

《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发布

4月10日,央行等七部门发布《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大力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金融机构发行绿色债券和绿色资产支持证券。积极发展碳中和债和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

向上滑动阅览全文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决策部署,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积极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强化金融对绿色低碳发展的支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为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助力碳达峰碳中和形成有力支撑。

(二)工作原则。

——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加大金融对绿色低碳发展的支持力度,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强风险识别和管控,在推动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和能源企业转型过程中防范化解风险,确保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和群众正常生活,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兼顾长期与当前。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和全局性谋划,科学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乘势而上、先立后破,合理规划和实施金融支持碳减排的短、中、长期任务,推动各项任务尽早起步、持续发力,稳妥有序推进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更好服务绿色低碳发展。

——激励与约束并重。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引导金融资源支持高排放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和可再生能源项目建设,促进工业绿色转型和升级,支持绿色低碳交通和绿色建筑发展。严控金融资源投向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

——坚持高标准推动和高水平合作。按照国家绿色低碳发展战略,科学制定、规范实施清晰可执行的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标准,推动中国标准与国际标准体系兼容。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主动引领全球绿色金融议题,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贡献中国智慧,加强国际成熟经验的国内运用和国内有益经验的国际推广。

(三)主要目标。

未来5年,国际领先的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体系基本构建,金融基础设施、环境信息披露、风险管理、金融产品和市场、政策支持体系及绿色金融标准体系不断健全,绿色金融区域改革有序推进,国际合作更加密切,各类要素资源向绿色低碳领域有序聚集。

到2035年,各类经济金融绿色低碳政策协同高效推进,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标准体系和政策支持体系更加成熟,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和市场定价功能得到更好发挥。

二、优化绿色金融标准体系

(四)推动金融系统逐步开展碳核算。建立健全金融机构碳核算方法和数据库,着力推动成熟的碳核算方法和成果在金融系统应用,制定出台统一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碳核算标准,推动金融机构加强自身及其投融资相关业务碳排放数据的管理和统计。提升金融机构碳核算的规范性、权威性和透明度。鼓励金融机构和企业运用大数据、金融科技等技术手段为碳核算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五)持续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制定统一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持续优化我国绿色债券标准,统一绿色债券募集资金用途、信息披露和监管要求,完善绿色债券评估认证标准。进一步优化绿色公司债券申报受理及审核注册“绿色通道”制度安排,提升企业发行绿色债券的便利度。研究制定《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低碳项目推荐性指引、绿色债券碳核算方法和披露标准,要求债券发行人核算并披露募集资金所支持项目的碳减排量和碳排放量。完善绿色债券统计,逐步构建可衡量碳减排效果的绿色金融统计体系,全面反映金融支持生态文明建设成效。进一步完善绿色信贷标准体系。建立健全绿色保险标准。研究制定绿色股票标准,统一绿色股票业务规则。适时推动温室气体分项核算、披露和统计。加快研究制定工业绿色发展指导目录和项目库,大力支持绿色技术创新。支持建立气候投融资项目库标准体系。加快研究制定转型金融标准,将符合条件的工业绿色发展项目等纳入支持范围,明确转型活动目录、披露要求、产品体系和激励机制等核心要素。

三、强化以信息披露为基础的约束机制

(六)推动金融机构和融资主体开展环境信息披露。分步分类探索建立覆盖不同类型金融机构的环境信息披露制度,推动相关上市公司、发债主体依法披露环境信息。制定完善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指引,引导上市公司披露可持续发展信息。健全碳排放信息披露框架,鼓励金融机构披露高碳资产敞口和建立气候变化相关风险突发事件应急披露机制。定期披露绿色金融统计数据。

(七)不断提高环境信息披露和评估质量。研究完善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鼓励信用评级机构建立健全针对绿色金融产品的评级体系,支持信用评级机构将环境、社会和治理(ESG)因素纳入信用评级方法与模型。推动重点排污单位、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相关上市公司和发债企业依法披露的环境信息、碳排放信息等实现数据共享。发挥国家产融合作平台作用,建立工业绿色发展信息共享机制,推动跨部门、多维度、高价值绿色数据对接。

四、促进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发展

(八)推进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依据碳市场相关政策法规和技术规范,开展碳排放权登记、交易、结算活动,加强碳排放核算、报告与核查。研究丰富与碳排放权挂钩的金融产品及交易方式,逐步扩大适合我国碳市场发展的交易主体范围。合理控制碳排放权配额发放总量,科学分配初始碳排放权配额。增强碳市场流动性,优化碳市场定价机制。

(九)加大绿色信贷支持力度。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和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鼓励金融机构利用绿色金融标准或转型金融标准,加大对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绿色发展和低碳转型的信贷支持力度,优化绿色信贷流程、产品和服务。探索采取市场化方式为境内主体境外融资提供增信服务,降低海外金融活动风险。加强供应链金融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绿色供应链创新与应用。

(十)进一步加大资本市场支持绿色低碳发展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或再融资,募集资金用于绿色低碳项目建设运营。大力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金融机构发行绿色债券和绿色资产支持证券。积极发展碳中和债和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支持清洁能源等符合条件的基础设施项目发行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产品。支持地方政府将符合条件的生态环保等领域建设项目纳入地方政府债券支持范围。加强对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EOD)的金融支持,完善相关投融资模式。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前提下,研究推进绿色资产管理产品发展。规范开展绿色债券、绿色股权投融资业务。鼓励境外机构发行绿色熊猫债,投资境内绿色债券。支持证券基金及相关投资行业开发绿色投资产品,更好履行环境、社会和治理责任。加大金融支持绿色低碳重大科技攻关和推广应用的力度,强化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布局,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推广等。

(十一)大力发展绿色保险和服务。完善气候变化相关重大风险的保险保障体系。为高风险客户提供防灾防损预警服务,及时排查风险隐患,降低理赔风险。发挥保险资金长期投资特点,鼓励保险资金按照商业化原则支持绿色产业和绿色项目,优化长期投资能力考评机制。鼓励保险机构研究建立企业碳排放水平与保险定价关联机制。推动发展新能源汽车保险。

(十二)壮大绿色金融市场参与主体。推广可持续投资理念,吸引养老保险基金等长期机构投资者投资绿色金融产品。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建设绿色金融特色分支机构,将绿色金融发展纳入金融机构考核评价体系。鼓励有条件、有意愿的金融机构采纳或签署以绿色金融、可持续金融等为主题的国际原则或倡议。在交易账户设立、交易、登记、清算、结算、资金汇兑和跨境汇入汇出等环节,为境外投资者配置境内绿色金融资产提供便利化金融服务。涉及碳资产业务的,按照《巴黎协定》国内履约要求管理。

五、加强政策协调和制度保障

(十三)推动完善法律法规。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推进绿色金融领域立法,促进金融支持绿色转型和低碳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地方依法率先出台地方性绿色金融法规。研究明确商业银行在绿色金融方面的社会责任及授信审查尽职免责要求。

(十四)完善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考核评价机制。不定期开展政策跟踪评估,持续优化绿色金融评价机制,完善和加强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信息通报机制。加大对金融机构绿色金融业务及能力的考核评价力度,逐步将金融机构持有的绿色基金和境外绿色金融资产纳入绿色金融评价,丰富评价结果运用场景。鼓励金融机构通过调整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和经济资本占用等方式引导金融资源绿色化配置,不断优化金融机构资产结构。将金融支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情况纳入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考核。

(十五)丰富相关货币政策工具。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向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资金,支持金融机构向具有显著碳减排效益的重点项目提供优惠利率融资。推动中央银行资产配置绿色化,逐步将可持续性纳入外汇储备长期经营管理目标,继续投资绿色债券。

(十六)支持高排放行业和高排放项目绿色低碳转型。充分发挥国家绿色发展基金的示范引领作用。鼓励具备条件的金融机构、社会资本成立碳达峰碳中和转型基金。引导金融机构支持清洁运输、清洁取暖和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大力支持清洁能源的研发、投资、推广运用,继续促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鼓励金融资源向环保绩效等级高的企业倾斜。支持发行转型债券,满足规模以上能源生产消费企业改造升级等低碳转型需求。将高排放行业和高排放项目碳减排信息与项目信贷评价、信用体系建设挂钩。推进高排放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和数字化、智能化升级。

(十七)深化绿色金融区域改革。稳步有序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绿色金融发展和改革路径,做好试验区总结评估和经验推广工作。有序开展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升级扩容。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探索建立气候友好型投融资体制机制。推动绿色金融标准在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先行先试,支持建立高标准绿色项目库并实现互联互通。

(十八)在国家区域重大战略中进一步支持绿色发展。推动在岸绿色金融市场发展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人民币国际化的良性互动,提升人民币绿色产品定价的国际影响力。建立健全长三角环境信息共享机制,推动绿色金融信息管理系统在长三角地区率先推广。支持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实施区域发展绿色金融产业,建设国际认可的绿色债券认证机构。

六、强化气候变化相关审慎管理和风险防范

(十九)健全审慎管理。逐步将气候变化相关风险纳入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引导金融机构支持绿色低碳发展,推动金融机构定期向金融管理部门报送高碳资产规模、占比和风险敞口等信息。适时披露中国金融体系气候变化相关风险压力测试结果。根据气候变化相关风险,研究完善风险监管指标和评估方法。

(二十)增强金融机构应对风险的能力。推动金融机构将气候变化相关风险纳入风险控制体系及公司治理框架。鼓励金融机构运用气候风险压力测试、情景分析等工具和方法,开展气候风险评估,配套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政策工具和管理流程,有效应对转型风险。推动保险机构建立气候变化相关风险评估预测模型,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开展气候灾害风险分析。

七、加强国际合作

(二十一)深化绿色金融合作。积极参加二十国集团(G20)、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央行与监管机构绿色金融网络(NGFS)、可持续金融国际平台(IPSF)、国际清算银行(BIS)、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BCBS)、可持续银行和金融网络(SBFN)、国际证监会组织(IOSCO)等多边及双边绿色金融合作机制。主动参加绿色金融国际标准制定,推动中国标准与国际标准体系兼容。推动国内国际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互联互通,便利中外投资者跨境开展绿色投资。

(二十二)推动“一带一路”绿色投资。鼓励银行、股权类投资机构、基金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开展绿色低碳投资。

八、强化组织保障

(二十三)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发展合力。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加强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部门协调合作,形成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合力。加强对绿色金融的行为监管和功能监管,提高风险早识别、早预警、早处置能力,重大事项及时向党中央、国务院报告。加强各有关部门信息共享,加强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交流,引导企业有效开展绿色转型和技术改造,推动金融支持绿色低碳政策平稳落地。推动地方政府因地制宜,明确责任分工,建章立制,保障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各项政策有效落地。加强对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宣传,营造绿色金融发展良好氛围。

(二十四)强化绿色金融能力建设。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推进绿色金融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开展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相关重大课题的基础性和前瞻性研究。大力开展绿色金融培训,促进金融管理部门、金融机构和第三方机构提升绿色金融能力。支持金融机构与国内外同业机构就气候风险压力测试、情景分析等开展技术交流,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能力建设。

05

《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印发

4月12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共9个部分,也被称为是中国资本市场第三个“国九条”。本次“国九条”突出了两大特点:一是强调资本市场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二是通过对资本市场全链条的强监管来防范风险,实现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

向上滑动阅览全文

从融资方面来看,《意见》第二、三、四、八条主要围绕上市公司“募投管退”四个环节做出了监管制度安排。首先在企业上市准入环节进一步加强监管,从源头上提高我国资本市场的资产质量。《意见》第二条提高企业上市标准,扩大现场检查范围,强调交易所和中介机构的责任,全面打击各类“带病上市”,利益输送行为。其次,《意见》对资本市场服务上市公司的资金投向引导做出了合理安排,突出了资本市场的政治性功能。《意见》第八条提出促进资本市场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的企业进行支持,发挥服务科技创新功能,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上市企业的持续监管有助于持续提高我国资本市场的资产质量,保护各类投资者合法权益。《意见》第三条就强化上市企业公司治理,打击财务造假,违规减持,内幕交易等违法行为,鼓励上市企业分红,合理进行市值管理等做出了安排。长期以来,我国资本市场退市制度始终不够完善,造成了“壳”资源炒作,资本市场投资标的价值不足等问题。《意见》第四条规定,要形成常态化退市格局,并严格退市标准。

从投资方面来看,《意见》第七条提出将大力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从资金盈利模式来看,短期资金倾向于快速交易,通过资产价格波动赚取收益,而长期资金倾向于持有配置,通过资产的生息/分红获取回报。因此,提升长期资金占比有助于资本市场价格稳定,降低了资产价格暴涨暴跌带来的风险。此外,长期资金占比的提升也有助于融资企业获得稳定的资金来源,更愿意从事高回报创新投资行为,从而从根本上提升我国企业的竞争力。长期资金的一大来源是我国居民的各类保险资金,养老金和企业年金。长期资金参与资本市场将有助于提升我国居民的资产回报,提高财产性收入。

06

国资委党委在《求是》杂志刊发署名文章

4月16日出版的《求是》杂志刊发国务院国资委党委的署名文章。文章指出,要坚持聚焦“三个集中”,从战略上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加大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绿色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投资力度,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要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放到更加突出位置,切实加强和改进国有资产监督,深入开展国有资产重大损失调查及违规责任追究,从严从实抓好债务、投资、金融业务、安全生产等重点风险防范化解,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重大风险的底线。

向上滑动阅览全文

1. 引导国有企业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有企业有效发挥了国民经济“顶梁柱”“压舱石”作用。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国国资系统监管企业资产总额达317.1万亿元,比2012年底增长3.4倍;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分别为80.3万亿元、4.5万亿元,比2012年分别增长1.1倍、1.2倍;2012—2023年累计实现增加值146.9万亿元,年均增长8.1%。

在带头落实国家战略部署方面,国有企业强化公共服务和应急能力建设,提供了全国近100%的原油产量、100%的电网覆盖、97%的天然气供应量,建成运营覆盖全国的基础电信网络;主动服务保障和改善民生,2013年以来中央企业累计上交国有资本收益1.5万亿元,向社保基金划转国有资本1.2万亿元,在脱贫攻坚中累计投入和引进各类资金超过千亿元,定点帮扶的246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部实现脱贫摘帽。

文章指出,做好国有资产监管工作,必须把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作为总目标,进一步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扎实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特别是要在做强做优上下更大功夫,完善考核奖惩和激励约束机制,引导国有企业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持续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

2. 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

立足主业实业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是做好国有资产监管工作的内在要求。

据介绍,各级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部署,聚焦战略安全、产业引领、国计民生、公共服务等功能,以前所未有的力度优化调整布局结构、推进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国有经济在航天、深海、能源、通信、交通、国防军工等领域取得一大批世界级科研成果,在船舶、钢铁、化工、装备制造、能源电力、建材等领域打造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行业领军企业,带动形成一大批优势产业集群,大量非主业非优势业务和低效无效资产有序退出。中央企业在涉及国家安全、国计民生等领域的布局比重超过70%,近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均投资增速超过20%。

文章指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对国有企业发挥产业支撑引领作用提出更高要求,国有资产监管工作必须紧紧围绕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着力推动国有企业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更好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立足实体经济根基,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深入实施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和大规模设备更新工程,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的生机活力。加大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绿色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投资力度,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充分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加强重大科技攻关,积极促进产学研融通创新,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3. 防范化解各类重大风险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事关国家安全、发展安全,是做好国有资产监管工作的重要要求。

文章指出,各级国有资产监管机构深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放到更加突出位置,切实加强和改进国有资产监督,不断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立监测预警、风险报告、穿透监管、责任追究等机制,深入开展国有资产重大损失调查及违规责任追究,从严从实抓好债务、投资、金融业务、安全生产等重点风险防范化解,牢牢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重大风险的底线。

文章强调,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必须持续用力、久久为功,特别是当前国有企业在境外经营、投资、债务、合规管理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必须进一步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立足于有、着眼于防、落实于控,切实提升监管的前瞻性、精准性、刚性和有效性,防范化解各类重大风险,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一方面,要完善事前制度规范、事中跟踪监控、事后监督问责的完整工作链条,健全各类监督力量之间的信息共享、协同联动机制,打造全面覆盖、专责专业、权威高效的国有资产监督体系,强化监督合力。另一方面,要加强企业内控体系建设,更好发挥外部董事、总会计师、总法律顾问、首席合规官和企业内审队伍等监督力量的探头触角作用,综合、立体、及时揭示企业当期问题,不断提升风险监测和防范化解能力。

07

《加快数字人才培育支撑数字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发布

为发挥数字人才支撑数字经济的基础性作用,加快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九部门4月17日发布《加快数字人才培育支撑数字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紧贴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需要,用3年左右时间,扎实开展数字人才育、引、留、用等专项行动,增加数字人才有效供给,形成数字人才集聚效应。

向上滑动阅览全文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数字经济的决策部署,发挥数字人才支撑数字经济的基础性作用,加快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赋能蓄力,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部署,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创新引领和服务发展,坚持需求导向和能力导向,紧贴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需要,用3年左右时间,扎实开展数字人才育、引、留、用等专项行动,提升数字人才自主创新能力,激发数字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增加数字人才有效供给,形成数字人才集聚效应,着力打造一支规模壮大、素质优良、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高水平数字人才队伍,更好支撑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重点任务

(一)实施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重点围绕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制造、集成电路、数据安全等数字领域新职业,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以数据赋能为关键,制定颁布国家职业标准,开发培训教程,分职业、分专业、分等级开展规范化培训、社会化评价,取得专业技术等级证书的可衔接认定相应职称。在项目实施基础上,构建科学规范培训体系,开辟数字人才自主培养新赛道。

(二)推进数字技能提升行动。适应数字产业发展和企业转型升级需求,大力培养数字技能人才。加快开发一批数字职业(工种)的国家职业标准、基本职业培训包、教材课程等,依托互联网平台加大数字培训资源开放共享力度。全面推行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支持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下同)、职业培训机构、公共实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加强创新型、实用型数字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推进“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依托龙头企业、职业院校、行业协会、社会培训评价组织等开展数字职业技能等级认定。

(三)开展数字人才国际交流活动。加大对数字人才倾斜力度,引进一批海外高层次数字人才,支持一批留学回国数字人才创新创业,组织一批海外高层次数字人才回国服务。加强留学人员创业园建设,支持数字人才在园内创新创业。推进引才引智工作,支持开展高层次数字人才出国(境)培训交流,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数字人才国际交流,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骨干人才。

(四)开展数字人才创新创业行动。支持建设一批数字经济创业载体、创业学院,深度融合创新、产业、资金、人才等资源链条,加大数字人才创业培训力度,促进数字人才在人工智能、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电子商务等数字经济领域创新创业。积极培育数字经济细分领域专业投资机构,投成一批数字经济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重点支持数字经济“硬科技”和未来产业领域发展。加快建设一批数字经济领域专业性国家级人才市场,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等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数字人才孵化器、产业园、人力资源服务园,培育发展一批数字化人力资源服务企业,为数字人才流动、求职、就业提供人事档案基本公共服务。

(五)开展数字人才赋能产业发展行动。紧贴企业发展需求开设订单、订制、定向培训班,培养一批既懂产业技术又懂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不断提升从业人员数字素养和专业水平,助力产业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发挥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数字卓越工程师实践基地、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国家软件与集成电路人才国际培训基地作用,利用国内外优质培训资源,开展高层次数字人才高级研修和学术技术交流活动,加快产学合作协同育人。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高技能领军人才培育计划等人才工程向数字领域倾斜。加强数字领域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建设,加大博士后人才培养力度。

(六)举办数字职业技术技能竞赛活动。在全国技能大赛专设智能制造、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数据安全等数字职业竞赛项目,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以赛选拔培养数字人才。在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中突出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数字领域,促进高水平数字人才与项目产业对接。支持各地和有关行业举办数字职业技术技能竞赛。

三、政策保障

(一)优化培养政策。结合数字人才需求,深化数字领域新工科研究与实践,加强高等院校数字领域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加大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力度。充分发挥职业院校作用,推进职业教育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新增一批数字领域新专业。推进数字技术相关课程、教材教程和教学团队建设。深化产学研融合,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培养复合型数字人才。

(二)健全评价体系。持续发布数字职业,动态调整数字职称专业设置。支持各地根据行业发展需要增设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大数据、工业互联网、数据安全等数字领域职称专业。健全数字职业标准和评价标准体系,完善数字经济相关职业资格制度。规范数字技能人才评价,落实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政策。开展数字领域卓越工程师能力评价,推动数字技术工程师国际互认。

(三)完善分配制度。完善数字科技成果转化、增加数字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政策,完善高层次人才工资分配激励机制,落实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政策。制定数字经济从业人员薪酬分配指引,引导企业建立健全符合数字人才特点的企业薪酬分配制度。强化薪酬信息服务,指导有条件的地区结合实际发布数字职业从业人员工资价位信息。

(四)提高投入水平。探索建立通过社会力量筹资的数字人才培养专项基金。企业应按规定提取和使用职工教育经费,不断加大数字人才培养培训投入力度。各地应将符合本地需求的数字职业(工种)培养培训纳入职业技能培训需求指导目录、培训机构目录、实名制信息管理系统。对符合条件人员可按规定落实职业培训补贴、职业技能评价补贴、失业保险技能提升补贴等政策。对跨地区就业创业的允许在常住地或就业地按规定享受相关就业创业扶持政策。

(五)畅通流动渠道。畅通企业数字人才向高校流动渠道,支持高校设立流动岗位,吸引符合条件的企业高层次数字人才按规定兼职,支持和鼓励高校、科研院所数字领域符合条件的科研人员按照国家规定兼职创新、在职和离岗创办企业。

(六)强化激励引导。通过国情研修、休假疗养,开展咨询服务、走访慰问等方式,加强对高层次数字人才的政治引领。将高层次数字人才纳入地方高级专家库,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结合实际在住房、落户、就医服务、子女入学、配偶就业、创业投资、职称评审等方面给予支持或提供便利。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大力弘扬和培育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营造数字人才成长成才良好环境。

各部门各有关方面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加强数字人才培育的重要性,站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高度,各司其职、密切协作,着力造就大批高水平数字人才,确保政策到位、措施到位、成效到位。组织部门要加强统筹协调,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等各方作用,形成工作合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承担政策制定、资源整合、质量监管等职责,发挥综合协调作用,抓好督促落实。网信、发展改革、教育、科技、工业和信息化、数据等部门要立足职能职责,主动谋划实施好本行业本系统本领域重点项目。财政部门要确保相关财政资金及时足额拨付到位。其他有关部门和单位以及行业组织要共同做好数字人才有关工作,确保取得实效。

08

加快化债方案推进实施,分类推进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改革转型

4月22日下午,国新办就2024年一季度财政收支情况举行发布会。财政部副部长王东伟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财政部将更好统筹发展与安全,持续推动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范化解工作,加快化债方案推进实施,分类推进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改革转型。

向上滑动阅览全文

4月22日,财政部副部长王东伟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从一季度收支情况来看,财政政策靠前发力,政策效能正在加快释放,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提供了有力支持。下一步,财政部将重点从六个方面持续发力:

一是全力支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对标国家战略需求,加大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前沿研究的投入力度,推动加快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支持开展颠覆性技术、前沿技术研究,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落实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并统筹运用好财政专项资金和政府投资基金等政策工具,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

二是着力支持扩大国内需求。统筹用好相关国债资金、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中央预算内投资等政策工具,带动扩大社会有效投资。同时,落实完善财税支持政策,积极推动汽车、家电等耐用消费品以旧换新,促进扩大国内消费。

三是积极支持改善和增进民生福祉。教育方面,重点增加高中教育投入,保障学生资助资金需求。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和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标。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和优势学科建设。社保方面,加大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补助力度,推动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做好困难群众救助工作。环保方面,继续支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这里面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点我给大家介绍一下,一是设立“三北”工程建设补助资金,支持生态系统修复治理重点项目;另一个是设立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专项资金,促进资源综合利用。

四是更高水平保障粮食和能源安全。进一步加大产粮大县奖励力度,资金规模实现“十九连增”,更加有效地调动主产区重农抓粮的积极性。同时,加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对大宗农产品(5.950, 0.10, 1.71%)的保险保障。积极支持做好能源保供稳价,促进可再生能源健康可持续发展,支持鼓励非常规天然气增产上量,多措并举提升能源保障能力。

五是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落实完善财税政策,大力推动新型城镇化,支持地方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动实施重大区域战略,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等特殊区域的支持力度。

六是加强预算执行管理和财政运行监测。指导督促地方和部分部门抓紧将已下达的预算,细化实化到具体项目上,让政策的效能能够尽快地释放出来,资金使用的效益能够充分发挥出来。同时加强对财政收支分析研判,加强对基层“三保”运行监测,坚决落实党政机关习惯过紧日子要求,强化预算执行约束,促进财政资金安全规范使用。

在做好上述六方面工作的同时,还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更好地统筹发展与安全,持续推进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范化解工作,加快化债方案推进实施,分类推进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改革转型。

09

《关于建立中央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联建互助机制的通知》下发

4月23日消息,国务院国资委已向各中央企业下发《关于建立中央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联建互助机制的通知》,将中央企业分为10个小组,由组长单位牵头启动相关工作。

向上滑动阅览全文

去年6月印发的《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5年)》明确了新一轮国企改革的任务书、时间表和路线图。国务院国资委主任张玉卓在今年全国两会上表示,2024年中央企业推进高质量发展要实现“高水平的协同”“质的有效提升”“量的合理增长”。2024年是改革深化提升行动落地实施的关键一年,也是承上启下的攻坚之年。年初以来,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正在加快谋篇布局,国资委相继确定首批启航企业名单、启动“人工智能+”专项行动、深化精准考核等。

中交集团改革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表示,“建立联建互助小组是国务院国资委今年的新举措,为中央企业的一线部门间搭建平台,增强借鉴交流,锚定改革重点任务着眼提升重点改革任务质效,解决改革中的突出矛盾问题。”

联建互助小组是创新推进新一轮国企改革、中央企业间高水平协同的缩影。“高水平”还体现在中央企业持续推进产业链协同上。3月,国务院国资委召开的“AI赋能 产业焕新”中央企业人工智能专题推进会上,10家中央企业签订倡议书,表示将主动向社会开放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最新版中央企业科技创新成果产品手册也已更新发布。中广核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大会上,中广核各单位共计完成35项合作签约。未来,中交集团将发挥丰富的项目场景优势,加强与各中央企业协同合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实践平台。

年初以来,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成绩也同样吸引了广泛关注。国务院国资委遴选确定了首批启航企业,启动了“人工智能+”专项行动。按照部署,国企央企要力争在人工智能、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领域形成一批标志性成果,加快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深化“一业一策、一企一策”考核也不断释放了新的政策信号。

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研究员吴刚表示,今年以来,在此前基础上,体制机制类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从他调研的情况看,公司治理方面,比如外部董事过半数、监事会改革等在企业层面已有具体动作;市场化经营机制,如经理层成员签约等也都已完成。一些企业正在谋划中长期激励。企业层面功能使命类(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以及增强核心功能(履行战略安全、产业引领、国计民生、公共服务等)的改革也有推进。不过需要强调的是,功能使命类的改革周期较长,见效慢,尚需加大力度。

国务院国资委已经明确,2024年要完成改革主体任务的70%,改革路径是要围绕优化资源配置、完善体制机制、健全制度保障展开。近期召开的国务院国资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2024年第一次全体会议在“3个围绕”基础上,进一步将重点工作细化为“10项重点任务”,工作目标任务更加清晰,包括积极开展“两非”“两资”相关处置出清工作;推动中央企业存量土地盘活利用,遴选试点项目;指导中央企业因地制宜、因企制宜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

“总体看,这10项任务体现了新一轮改革的鲜明导向,是当前改革的重点难点,如果措施得力,这些任务有望在2024年见到成效。”吴刚梁说。

清华大学中国现代国有企业研究院研究主任周丽莎表示,改革举措展现了国企改革全面性和系统性推进的特点。在上一轮国企改革基础上,今年再次强调积极开展“两非”“两资”相关处置出清工作,可以确保改革成果的巩固和深化,进一步释放资源,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结构,提升核心竞争力,也有助于减轻国企的负债压力,降低杠杆率,消除隐性债务风险,从而增强国企的偿债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提升整体经营效率。

10

聚焦核心功能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成为重要改革方向

4月2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刘现伟发表文章《聚焦核心功能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成为重要改革方向》。

向上滑动阅览全文

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导向,以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为重点的新一轮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已经拉开帷幕,聚焦核心功能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成为重要改革方向。国有企业要围绕服务国家战略,明确核心功能和战略定位,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进一步聚焦战略安全、科技创新、产业引领、国计民生、公共服务等核心功能,调整盘活存量资产,优化增量资本配置。

1. 国有经济的核心功能定位

为国家战略安全提供坚实保障。面对新发展阶段的复杂形势和长远目标,国有经济要以保障国家战略安全作为第一要务,确保国家重要战略资源供应、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以及突发事件的应急保障,当好国家经济安全的坚定基石。要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着眼国家重大战略需要,加快国有企业的综合能力建设,切实提高国有企业在国防军工、战略科技、粮食、能矿资源方面的硬实力和软实力,切实增强国有经济在国家战略安全重要领域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应对化解重大风险挑战的能力。

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示范引领。国有经济的经济功能核心是在科技创新强国建设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努力实现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加快构建更高水平的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国有经济要积极引领辐射科技创新、推动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助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等。要以全球视野积极谋划推动科技创新攻关,聚焦国家战略性尖端科技、核心技术,努力带动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全力支撑构建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为社会民生持续改善提供有力支撑。进入新发展阶段,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日益迫切,国有经济的社会性、公益性决定了其必须要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加大社会民生保障领域的投入力度,助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急难愁盼问题,促进实现共同富裕,模范实施“双碳”战略,保护生态环境,持续支撑建设社会主义富裕和谐文明新家园。

2. 国有经济布局存在的问题

部分企业对核心功能和战略定位不清。调研中发现,部分企业为了追求短平快收益,忽视和偏离核心功能、战略定位,在缺乏相应的经验、技术、人才储备的情况下,进入业务关联性不强的产业领域,盲目跟风投资,造成项目烂尾、资源浪费,最终造成资本难以收回。

部分企业主责主业和经营目标不明确。部分企业为了追求高利润、高回报,忽略自身企业主业优势,忽视高风险,盲目进入新兴产业领域,出现决策失误、成本增加、财务周转不灵、管理质量下降、资本结构恶化等问题,造成企业经济利益受损。还有部分国企在竞争行业领域过度扩张,不利于经济结构的优化。

国家战略支撑作用有待加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能不能如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科技自立自强。我国部分行业在关键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软件等方面还存在短板瓶颈。传统产业升级调整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培育步伐亟须加快,战略性关键性领域的影响力、控制力、带动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部分国有企业存在创新能力动力不足,创新投入产出效率不高,核心竞争力和核心功能尚不突出等问题,实现质的有效提升还需加大力度。

3. 加快国有经济布局结构优化调整

一是把科技创新摆在核心位置。推动国有企业把科技创新摆在“头号工程”核心位置,全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在构建新型科技创新举国体制中勇担重任,大幅增强国有经济的产业控制力、安全支撑力、科技创新力。加快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现代产业链链长,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深入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聚焦高端芯片、操作系统、基础软件、人工智能关键算法、传感器等关键领域,加快推进基础理论、基础算法、装备材料等研发突破与迭代应用。

二是强化核心产业战略支撑。国有企业要巩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在关系安全发展的领域加快补齐短板,提升战略性资源供应保障能力。突出关键领域、关键环节、关键技术、关键基础设施,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为建设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坚实支撑。加大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设备、绿色环保等布局力度,强化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海洋工程、智能装备、芯片等高端制造业布局,加大数据中心、卫星互联网、工业互联网平台、物联网平台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在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形成一批先进产业集群。

三是围绕主责主业推动专业化整合。围绕优势业务做强、做精为重点推动专业化整合,使主责主业更加体现国有经济核心功能、更加具有核心竞争力。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合理确定主业数量,将资源、政策、融资能力等优势聚焦到主业发展上来,围绕主责主业纵向延伸产业链条。以“主业归核、资产归集、产业归位”为基本思路,对规模小、能力弱的企业进行战略性重组。依托专业化大平台,推动合并重组,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优质企业,整合或退出一批超出主业范围且核心功能不明确的业务,进一步提升“两非”“两资”处置效果,推动资源向主业企业集中。

11

国资委召开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现场推进会

4月28日,国务院国资委在湖南株洲召开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现场推进会。会议强调,要精准把握深化国企改革推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工作重点,持续完善国有企业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坚持战新产业和传统产业“两端”发力,推动重组整合实现要素畅通流动,形神兼备深化市场化机制改革;要全面落实好实施方案和工作台账,确保今年年底前完成70%以上主体任务;要扛起重大政治责任,根据新目标新要求调整优化方法路径,注重分层分类改革,突出价值创造,大力推广典型经验,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全力推进改革深化提升行动。

向上滑动阅览全文

今年是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委员、副主任王宏志指出,要以鲜明的导向加大对创新骨干人员的激励力度,把工资总额增量优先用于作出贡献的科技人才,对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科研团队工资总额实行单列,探索开展溯源反哺式利益分享,尽快推动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扩面。王宏志强调,各中央企业、各地要全面落实好本单位实施方案和工作台账,确保今年年底前完成70%以上主体任务。

1. 新一轮国企改革取得积极进展

自去年启动以来,截至今年一季度,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重点改革任务多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在发展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实现多点突破。

中央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着力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如中国中车集团通过组建联合研发团队、建立协同研发机制并单列专项奖励等措施,强化内外部跨企跨域联合研发,避免资源重复投入;山东将工资总额增量优先用于科技人才激励,对关键人才薪酬“一人一议”。

中央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在发展战新产业中积极主动作为。如中国电信集团依托自身云网融合优势,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用户最多、应用最全的量子城域网;安徽探索国资引领的投资模式,推动集成电路等战新产业集聚发展。与此同时,不少企业和地方也积极利用新技术,有效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

湖南省国资委获悉表示,一季度21户省属监管企业战新产业营收同比增长5.2%,占总营收的比重同比提升3个百分点。国家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表示,匹配战略重点加大资源投入,2023年战新产业完成投资占集团总投资的58%,2024年战新产业投资占比预计超六成。

此外,今年以来,吉林省国资委开展省属国有企业全面清查。除文化类、高校系统、政务保障等企业外,其他829户省属全级次企业6000亿元资产全部纳入重组整合范围,委托监管企业全部脱钩,整合进入产业集团、运营公司或资产公司。重庆市市属国企一季度639户亏损企业完成阶段性减亏扭亏434户,盘活企业国有资产448.7亿元、回收资金144.2亿元。

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于去年启动。“现在是4月末,从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三年期限算,还有两个月就到一半的时点,时间紧迫、任务繁重,务必要加速加力推进。”王宏志强调,国务院国资委将进一步加大统筹协调力度,特别是围绕跨区域、多主体的重大科技创新、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等重点改革任务,搭建更多信息共享、资源协同平台,增强工作合力。

本次推进会强调,要优化改革组织推进机制,全力以赴推动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取得新成效。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一要统筹抓好巡视整改与改革攻坚。要将抓好巡视整改与推动改革攻坚统筹起来、一体推进,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巡视发现的问题。

二要根据新目标新要求,调整优化方法路径。各中央企业、各地要按照中央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部署要求,重新审视、调整优化改革组织推进的方法路径和具体措施。

三要注重分层分类改革,结合实际精准施策。要根据功能使命类改革的基础、进展情况等,及时优化提出更具针对性的改革举措,推动分类考核与企业功能使命更加精准适应。

四要突出价值创造,提升改革成果含金量。增加值、功能价值、经济增加值、战新产业收入和增加值占比、品牌价值等“五个价值”是深化改革的重要导向,也是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要在改革推进中同步抓好落实。

五要大力推广典型经验,做好舆论宣传引导。各中央企业、各地要继续做精做深“双百行动”“科改行动”“区域性综改试验”“改革数智化工程”等专项工程,更好发挥以点带面的辐射作用。同时,梳理形成更多好经验并大力复制推广。

2. 创新思维,促进更大范围重大战略性、结构性重组

会上,国务院国资委就深化国企改革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重点、优化改革组织推进机制等作出新安排。

推动重组整合实现要素畅通流动,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资源支撑。王宏志从三个方面对重组整合工作提出具体要求。

一是创新思维推动战略性重组。要在抓紧推动已明确任务的同时,根据新形势新要求,积极考虑并推进促进更高水平履行功能使命、更大范围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重大战略性、结构性重组,并超前考虑重组涉及的人员转岗、分流安置等工作,确保稳妥有序实施。

二是突出主业、聚焦实业推进专业化整合。以优势子企业为主体,按照“一企一业、一业一企”原则,对内部资源“应整尽整”“ 应合尽合”,实现优质生产资料和人才资源的有效聚集、高效利用。国有企业之间,特别是中央企业与地方国有企业、各地国有企业之间,要充分发挥自身资源禀赋和技术优势,广泛挖掘合作场景,加大交流合作力度,推进各方优势互补、资源融合、错位发展、互利共赢。龙头企业要沿着产业链主动谋划推动重组整合,在更大范围内、不同层面间,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源配置更加合理。

三是加大“两非”“两资”处置出清力度。“目前,19个地方已经建立了‘两非’‘两资’处置多部门联动绿色通道,但还有一些退出任务较重的地方,仍没有建立。”王宏志说,要积极协调相关部门,推动绿色通道加快建立。多措并举“减亏止血”,特别是“小散弱”问题比较突出的地方和中央企业要拿出更大决心、更实举措,力争限期“清零”。

3. 灵活运用并购重组、上市融资等方式发展战新产业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坚持战新产业和传统产业“两端”发力。王宏志强调,要集聚优势资源发展战新产业。在结合实际找准产业切入点的基础上,要坚持有进有退、调整结构,通过盘活低效无效资产、闲置土地等方式,腾挪出资源空间发展战新产业。要用好杠杆,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协同发展战新产业。要灵活运用并购重组、上市融资、产业协同、联合攻关等方式发展战新产业。要基于产业发展实际情况,对发展形势紧迫的产业,更多采取收购兼并等方式快速进入。要在并购重组后做好融合工作。

在强化数智网络赋能传统产业方面,王宏志强调,有条件的企业要抓紧对算力、算法等关键领域和环节攻关,多路径布局前沿技术,努力实现弯道超车、换道超车。中央企业、地方大型国有企业特别是行业龙头企业,要加快实施“AI+”专项行动,充分发挥应用场景多的优势,带头抢抓人工智能赋能传统产业的机遇,主动开放应用场景,积极合作打造可以融入企业生产经营系统的行业大模型,力争“以应用带技术”加快实现技术迭代升级、增长动能转换。一些规模较小、基础较弱的企业,也要积极挖掘并提供更多可落地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场景,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要继续推进工业互联网、“5G+”应用,推动传统业务、低端产业加速升级。

王宏志指出,要深入实施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和大规模设备更新工程,加快淘汰超期服役的落后低效设备,加快节能降碳、老旧化工设备更新改造、清洁生产改造和工艺革新。

4. 优化、重塑科技创新体系,“前置事项清单”不能简单套用

用体制机制类改革支撑功能使命类改革,是新型生产关系适应和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具体体现。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实施以来,中央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着力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一体推进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

王宏志指出,下一步要优化、重塑科技创新体系,建议相关企业今年上半年对创新体系进行一次全面梳理、审视,借鉴先进企业经验,该调整的调整、该优化的优化。此外,也要持续推动各类创新联合体有效运转。

在完善创新精准考核和中长周期考核激励机制方面,王宏志表示,要以鲜明的导向加大对创新骨干人员的激励力度,尽快推动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扩面。

市场化机制改革要着力推动相关制度机制从“有没有”向“好不好”“优不优”转变。如通过优化“前置事项清单”,要真正理顺党委(党组)与董事会的关系,明晰职责边界,确保党委(党组)发挥的作用是实质性的,但也不能替代董事会和经理层。“前置事项清单”中的具体内容、标准应当充分结合企业类型、层级予以细化,不能简单套用照搬。

12

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大规模设备更新工作推进会

4月28日,国务院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大规模设备更新工作推进会,对中央企业推进大规模设备更新工作作出部署。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张玉卓在会上提出,央企要加速更新一批高技术、高效率、高可靠性的先进设备,加速推进智能制造装备应用,加大老旧装置改造。装备制造企业要加大新型装置设备研发推广力度。

向上滑动阅览全文

中央企业在推动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中,已取得初步成效。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同国务院国资委进一步汇聚工作合力,推进配套方案出台实施,持续加大工作力度。

1. 要求加快五类设备更新

张玉卓表示,要加强组织领导,用好支持政策,稳妥有序推进,切实把各项工作抓实抓好,以大规模设备更新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具体提出五个“加快”:

加快推动先进设备更新,聚焦提升效率效益、先进产能、自主可控能力提升,加强与全球先进水平对标,更新一批高技术、高效率、高可靠性的先进设备;

加快推动数字化转型,大力推进“智改数转网联”、智能制造装备应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制造全过程、全要素深度融合;

加快推动绿色化改造,加强绿色装备推广和设备能效管理,加强与平台公司对接,形成产品从研发制造到回收利用的良性循环;

加快推动本质安全,加大老旧装置改造、安全技术应用和安全装备应用力度,从源头上减少安全风险隐患;

加快强化有效供给,装备制造企业要加大新型装置设备研发推广力度,船舶制造企业要加大新能源动力船舶等研发,相关企业要加快产品优化升级。

2. 配套方案将出台实施

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赵辰昕表示,中央企业在推动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已在推进工作落实中取得初步成效。国家发展改革委将进一步汇聚工作合力,推进配套方案出台实施,持续加大工作力度。

赵辰昕希望中央企业“一企一策”制定设备更新工作方案,优先选择一批能耗高、排放大、效率低、安全隐患大的设备尽快更新改造;聚焦重点领域和重点产品,推动再生资源加工利用企业集聚化、规模化发展,提升资源回收利用效率;加大资金投入,推进企业技术设备升级和相关产业集群园区发展,促进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协同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与国务院国资委加强工作协同,打好政策组合拳,以实实在在的成效助推国资央企高质量发展。

山东国资动态

01

召开省属企业外部董事履职能力提升工程动员部署会议

4月10日,省国资委召开省属企业外部董事履职能力提升工程动员部署会议。会议要求,各省属企业、外部董事和委机关相关处室,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以务实举措和扎实作风把外部董事履职能力提升工程抓实、抓细、抓出成效,确保到2025年底,在省属企业外部董事人才储备、外部董事队伍能力素质、外部董事履职规范、外部董事履职保障等四个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02

召开省属企业2024年一季度经济运行分析会议

4月12日下午,省国资委组织召开省属企业2024年一季度经济运行分析会议。会议强调,省属企业要锚定“走在前,开新局”,贯彻落实好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紧盯“两高两降五优化”目标,把提质增效作为下一步工作的重中之重。

要改革创新、赋能增效,狠抓三项制度改革、狠抓科创能力提升、狠抓重点任务落实;要做强主业、协同增效,在有效投资做大增量、设备更新优化存量、智改数转提升效率、“两非”“两资”处置出清等四个方面作表率;要深入对标,挖潜增效,着力推动降本增效、司库体系建设、层级压减、境外企业和参股企业管理等重点工作;要内外联动、开源增效,大力开拓海外市场,巩固扩大国内市场;要控增化存、减负增效,从严推进亏损治理、从严管控债务风险、从严管控金融业务;要强化监管,助推增效,持续优化国资监管工作质效,扎紧制度笼子,落实专项整治,助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03

贯彻国务院国资委国有产权管理工作会议精神,研究2024年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

4月17日下午,省国资委召开主任办公会议。会议强调,要以更实举措更大力度抓好重点工作,进一步深化产权管理数智化转型,加强跨业务、跨部门数据互联互通,研究制定国有企业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实施方案,选树一批土地资产盘活利用典型案例,持续抓好综合整治。会议审议通过了《山东省国资委2024年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要点》,要求要进一步提高对信息化、数字化发展的认识,牢固树立“大数据思维”,善于运用信息化手段创新国资监管方式,提升监管工作质效。要全力推动主责业务信息化全覆盖,坚持“以用促建”,推进系统应用迭代升级,提升系统数据集成联动和风险预警能力。

04

研究指导监督市县国资工作、省属企业品牌建设等工作

4月25日下午,省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满慎刚主持召开主任办公会议,审议通过了《山东省国资委2024年度指导监督市县国资工作计划》和《山东省省属企业品牌建设行动实施方案》。会议强调,要增强指导监督市县国资工作的力度和针对性,加强调查研究,坚持问题导向,切实帮助市县国资国企“精准施策”“对症下药”,不断提升改革力度和监管水平。要推动省属企业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着力完善品牌管理体系,优化品牌创建路径,提升品牌管理水平,推动品牌认知度、认可度、认同度进一步提高,形成一批竞争力强、影响力大、带动作用强的产品品牌、服务品牌和企业品牌。

05

召开经济运行质效综合评价工作部署会

4月29日下午,省国资委召开省属企业经济运行质效综合评价工作部署会议。会议指出,在省属企业开展质效综合评价工作,是全面贯彻落实全省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的重要体现,对于全方位摸清企业经济运行质效情况,发现和解决企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帮助企业持续提高发展质量、效益、效率和动力具有重要意义。会议要求,一是被评价企业要建立工作对接机制;二是评价工作组要本着对企业负责的态度,全面梳理企业各业务板块的资产质量状况、盈利能力、现金流创造能力、风险预警管控及处置能力;三是省国资委要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帮助企业畅通诉求反映渠道,做好工作组织及服务保障,解决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

06

启动省属重点国有企业股权投资管理和绩效情况审计调查

为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提高国有资本配置效率,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山东省审计厅启动省属重点国有企业股权投资管理和绩效情况审计调查,围绕“摸底数、揭风险、提建议、促发展”的工作目标,聚焦省属企业股权投资战略、合规、效益和风险等情况,发现和预警影响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典型性、普遍性、倾向性问题,从体制机制方面深入分析原因,研究提出针对性对策建议,促进企业提高管理决策水平、优化投资经营质效,助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预计6月底前基本完成审计任务。

07

印发《山东省省属企业主责主业管理办法》

山东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山东省省属企业主责主业管理办法》,推动省属企业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根据《管理办法》,省属企业主业数量一般为1—3个,承担省委、省政府重大任务,或产业带动力强、资产规模大、公司治理和管理水平高的企业可增加1个。省属企业可以选取具备相应资源优势和产业链培育基础的1个业务作为拟培育主业,并在发展规划中明确培育期(一般为5年)和任务目标。

08

印发《山东省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水平评估指标体系(2024年版)》

山东省工信厅印发《山东省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水平评估指标体系(2024年版)》,从技术、业务、管理和效益4个视角分17个二级指标,帮助企业科学合理评估数字化水平。据介绍,后期山东将根据评估指标体系上线评测系统供工业企业免费使用。其中,聚焦技术层面,评估指标体系设置“硬、一软、一数据、一平台、一安全”技术体系。根据评估诊断得分,企业数字化转型可分为“L0尚未转型、L1单点突破、L2局部优化、L3集成应用、L4平台支撑、L5生态协同”六大阶段。

地市改革动态

济南:企地共建·融入济南暨省属企业座谈会召开;全面加强城投公司债务监测,坚持“借新还旧、借长还短、借低还高”。

青岛:举办市直企业外部董事素质能力提升专题培训班;开展国资国企发展新质生产力专题调研。

淄博:出台《淄博市国资委监管企业国有产权转让操作指引》;召开全市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推进会暨专题培训会。

枣庄:举办坚持科技引领产业创新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新闻发布会;召开市属国有企业外部董事座谈会。

潍坊:围绕企业ESG(环境、社会和治理)管理和上市公司规范管理及风险控制两大方面进行专题培训;召开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推进会;开展国企大整合,17家企业整合组建为6大集团。

济宁:召开“国资大讲堂”暨国有企业合规管理专题培训会议;召开市管企业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专题推进会。

泰安:安排部署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组织开展全区国资系统数据资产化运营集中培训班。

日照:召开市属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推进工作会议。

德州:全市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政策培训会议召开;举办全市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专题培训。

聊城:召开市属企业安全防范工作专题会议。

滨州:召开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专题调度会。

菏泽:召开贯彻落实全市国有企业深化改革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座谈会;举办企业国有资产交易业务专题培训班。